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山色空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国最神奇的一个字!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14: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1-1-27 18:40 编辑

魏晋南北朝折叠折叠隋唐时期

·龟兹》"龟兹国,汉时旧国,都白山之南百七十里,东去焉耆九百里,南去于阗千四百里,西去疏勒千五百里,西北去突厥牙六百余里,东南去瓜州三千一百里。龟兹王姓白,字苏尼咥。都城方六里。胜兵者数千。风俗与焉耆同。龟兹王头系彩带,垂之于后,坐金师子座。龟兹国土产多稻、粟、菽、麦,饶铜、铁、铅、麖皮、铙沙、盐绿、雌黄、胡粉、安息香、良马、封牛。隋大业中(615年),龟兹国王遣使贡方物。"

唐初,龟兹与唐有交往,但仍附属于突厥。634年(贞观八年),龟兹、吐蕃、高昌、女国、石国遣使朝贡。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唐朝阿史那社尔攻破处月、处密,率兵从焉耆之西进军龟兹北境,焉耆王薛婆阿那支弃城逃到龟兹,防御东境,唐军擒获焉耆王薛婆阿那支并斩杀了他。韩威、曹继叔率唐军先锋到达多褐城,龟兹王诃利布失毕、宰相那利、羯猎颠率领5万军队来交战。韩威、曹继叔率唐军打的龟兹军大败,追杀败兵80里。 郭孝恪、阿史那社尔率唐军攻破龟兹都城,又攻破拨换城,擒获龟兹王布失毕及羯猎颠。那利暗中率一万军队袭击郭孝恪。郭孝恪不以为意,那利之众在郭孝恪入城时攻击郭孝恪,矢刃如雨,郭孝恪中箭而死,崔义超召募得二百人,与龟兹在城中交战,曹继叔、韩威率军从城西北攻打。击退那利,斩首三千级,平定龟兹都城。十多天后,那利再次率领山北龟兹一万多人到都城,曹继叔大破之,斩首八千级,那利逃跑,被龟兹人擒获,交给唐军。 唐朝阿史那社尔攻破龟兹大城五座,派人到其他各城招降,七百多座城投降于唐军。西域各族震惊害怕,西突厥、于阗、安国争先恐后的送来驼马军粮。 658年(显庆三年),唐朝移安西都护府于龟兹。 ,下设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

吐蕃3次极短暂进入安西四镇,但每次都很快被逐出,唐朝很快恢复了对安西四镇的控制:咸亨元年(670)四月,吐蕃攻陷龟兹拨换城,唐朝罢四镇。上元元年(674年),安西四镇复归于唐朝;仪凤三年(678年),吐蕃进占安西四镇,仪凤四年(679年),崔知辩击吐蕃,唐朝占安西四镇;同年改元调露元年,唐安抚大使裴行俭平定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等人的反叛;垂拱二年(686年),武则天在平定内部徐敬业之乱(684年)以后有意笼络人心,显示其" 务在仁不在广,务在养不在杀,将以息边鄙,休甲兵,行乎三皇五帝之事者也",故下令放弃安西四镇,687年-689年,吐蕃趁机进占安西四镇,武后长寿元年(692),武威军总管王孝杰等率军击破吐蕃,重占安西四镇。

在790年(德宗贞元六年)以后,吐蕃占据龟兹。840年,龟兹进入西州回势力范围,人种也逐渐回鹘化。龟兹地区气候温热,盛产麻、麦、葡萄、梨、桃等;出良马、封牛;山中有矿,故黄金、铜、铁等冶铸业闻名西域;又因处在丝绸之路干线上,中转贸易发达,龟兹锦尤负盛名。在伊斯兰化以前,一直以佛教为国教,是西域小乘佛教的中心。龟兹乐从前秦吕光西征时传入河西,再入中原。隋乐有西国龟兹、齐朝龟兹、上龟兹三部。入唐后,龟兹乐又编为十部乐之一。

折叠灭亡

1001年(宋朝咸平四年)、1010年(大中祥符三年)、1013年(大中祥符六年)、1017年(天禧元年)、1021年(天禧四年)、1024年(天圣二年)、1029年(天圣七年)、1031年(天圣九年)、1037年(景佑四年)、1071(宁熙四年)、1072年(宁熙五年)、1096年(绍圣三年),龟兹前后遣使朝贡十二次。

11世纪末,回鹘的喀喇汗王改宗伊斯兰教,对西域诸佛国发起了旷日持久的"圣战"。14世纪,改宗伊斯兰的察合台汗秃黑鲁帖木儿对龟兹的佛教教徒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对佛教文化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佛教寺院庙宇被拆毁,佛像被捣毁,佛教经典文献被焚烧,佛教教徒被屠杀,具有千余年历史的龟兹佛教文化被破坏殆尽。当地佛教僧侣或被迫接受伊斯兰教,或逃往异国他乡,或抗拒被杀。

随着黑汗王朝(操突厥的民族在今新疆、中亚建立的封建王)的强盛,大概在11世纪末 ,龟兹脱离西州回鹘,归附喀什噶尔汗,皈依伊斯兰。从此,龟兹不再是一个独立或半独立的政权。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归入清版图,定名库车。




32#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14: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1-1-27 18:48 编辑

疆域


龟兹国以库车绿洲为中心,最盛时北枕天山,南临大漠,西与疏勒接,东与焉耆为邻,相当于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部分地区。

折叠
外交

龟兹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四大文明在世界上惟一的交汇之处。同时还是地处丝绸之路上的中西交通要冲。

龟兹古国它扼守丝绸之路北道中段之咽喉,连接东西方之贸易,传载东西方之文明,在世界经济、文化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现今这里保存着包含古代印度犍陀罗、龟兹、吐番、中原汉地文明的大量文化遗存,研究、发掘龟兹石窟的文化艺术内涵,将对中亚、西亚、及至东亚古代文化渊源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折叠
文化
折叠语言

龟兹属于印欧语中Centum语组的吐火罗方言B,用印度的婆罗米文字(Brahmi)书写。由于在语言学分类学上吐火语与其近邻-印欧语的主要东方分支Satem语组的印度-伊朗(Indo一Iranian)的距离较远,反而与分布于欧洲的Centum语组的拉丁一凯尔特语与日尔曼语有较近的关系,故它在印欧语分类学的研究中占有举世公认的重要地位。这使得龟兹成为古印欧语在东方分布最远点的标志地名之一。也是基于这一点,因而它往往更能吸引欧洲考古家的眼球。

折叠文学
  • 《弥勒剧本》
  • 《摩尼教赞美诗》
  • 《一百五十赞歌》
折叠佛教



佛教产生于印度,经丝绸之路传至丝路北道重镇龟兹。早在公元三世纪时,佛教在龟兹

地区已广为传布,僧俗造寺、开窟、塑像、绘画、供佛等活动已很频繁。

公元初年前后,印度佛教经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原波斯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的东部疆域),安息(今伊朗高原),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并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传入龟兹。龟兹佛教以小乘为主,兼及大乘。公元3世纪中叶,龟兹佛教进入全盛时期,《晋书·四夷传》载:"龟兹国西去洛阳八千二百八十里,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西晋以后,龟兹的佛教已经相当普及。唐贞观元年(627年)著名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经,在《大唐西域》纪述屈支国(即龟兹)的佛教:"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取则印度。"

龟兹的佛教是中国佛教石窟中开凿最早的,包括6个主要石窟群: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克孜尕哈石窟,玛扎伯哈石窟,托乎拉克埃石窟。其中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中建造最早的,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有编号的洞窟达 236个。龟兹石窟在伊斯兰教征服西域后被埋没于荒沙蔓草之中近千年,直至被后人所发现。

佛教很可能是最初由龟兹传入中国的。法国汉学家列维在《所谓吐火罗语B即龟兹语考》一文中指出据中国最早的2世纪佛经译本中的佛教用语如"沙门",""不能对比的sramana、sramenera,但与龟兹语的samane、sanmir很近,由此断定中国2世纪佛经必定是从原始的龟兹语翻译而来,龟兹语作为佛经传入中国的谋介,大约在公元一世纪。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如龟兹鸠摩罗什于401年到长安,组织译场翻译佛经。来自龟兹的高僧还有龟兹王世子,帛尸梨蜜、帛法佛图、莲华精进等。

折叠
艺术


新疆龟兹为西域古国之一,张骞出使西域后,始为内地所知,其实当时早已立国多年。龟兹的人种为白色的雅利安类型,其形象可以惟妙惟肖地从一个南北朝时期木质舍利盒上所绘的《作乐图》上看到。因为王族姓"白",有时又译为"帛",龟兹人内迁后也都跟从王姓,姓"白"或"帛"。

龟兹人的内迁始于西汉,晚至唐朝中期,规模时大时小,人数或多或少。他们迁入内地,始则聚居于一两个地方,后因各种原因,逐渐扩散至大河南北。内迁的龟兹人先后涌现了许多风流人物,为开发我国北方地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阿克苏区拜城克孜尔千佛洞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3#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14: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1-1-27 18:54 编辑

音乐舞蹈

《隋书》:舞曲《小天》、《疏勒盐》 《旧唐书》:舞者四人,红摸额,绯祅,白布裤,帑乌皮鞋。

折叠石窟

龟兹石窟是世界佛教艺苑和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保存着古代佛教艺术在我国形成、发展和流传演变的清晰脉络,而且对于中国佛教史、美术史、美学理论和古龟兹的社会、历史、经济等领域的研究都有特殊的价值。

龟兹石窟融合印度、希腊、罗马、波斯和中原

克孜尔石窟龟兹壁画
文化为一体,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龟兹石窟群比较集中,洞窟形制类型完备,壁画题材内容丰富。随着佛教东渐而出现的东西文化交融现象也有脉络可寻。龟兹石窟影响着西域和中原佛教石窟艺术的发展。因此,龟兹石窟不仅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在中亚佛教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联系中亚和东方佛教文化艺术的桥梁和纽带。

克孜尔石窟在20世纪初遭到德国日本等国探险队的严重破坏,不完全估计仅德国人就挖走壁画约500多平方米,在切割运输的过程中、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屡受损毁。 霍旭初在《新疆克孜尔石窟盗劫问题》中称:"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馆长到克孜尔石窟来参观。一进石窟,看到壁画被挖的惨状,她用英语说了一句"可耻"。就是在当时,哥伦·威德尔也是坚决反对挖壁画的。洛普克(Albert von Le Coq)坚持要挖。为这一问题,两个人差一点断绝了友谊。哥伦·威德尔认为,文物是坚决不能离开母体的。"

龟兹石窟是指古代龟兹国境内所遗留的佛教石窟群,比较集中的石窟群有克孜尔、库木吐喇、  森木塞姆、克孜尔尕哈、托乎拉克艾肯、台台儿、温巴什、玛扎巴赫、阿艾石窟等,保存洞窟总计达600余个,壁画近10,000m2。截止2006年6月,上述九处石窟全部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喇石窟1961年就已列为国家首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龟兹石窟处在葱岭以西的阿富汗巴米羊石窟和新疆以东诸石窟群之间,其中以克孜尔石窟作为龟兹石窟典型代表,它保存有早期壁画的洞窟和大像窟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巴米羊,克孜尔石窟始凿于公元3世纪末至公元四世纪初叶。早期洞窟年代至少要比敦煌莫高窟早一百年左右。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地理位置最西、开凿年代最早的大型石窟群。克孜尔千佛洞167号石窟的窟顶共有七层,被学术界称为七层复斗顶,这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洞窟。克孜尔石窟壁画大致分为佛教故事画,佛经叙事画,佛教人物画,以及龟兹西域的山水、飞天像等。克孜尔石窟类型可分为支提窟、讲经窟、毗诃罗窟、仓库窟等六种类型,还有149个未定型窟。龟兹石窟在本地传统文化基础上吸收外来因素,逐渐发展,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极具地方特色的龟兹石窟艺术模式。在传承佛教文化、模仿印度支提窟的同时,根据本地岩石酥松易于坍塌的特性,创造出别具一格的"龟兹式"中心柱窟,是佛教理念和自然条件巧妙结合的产物,这是佛教艺术史上的一大贡献。

雕塑在龟兹石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千年历史沧桑、宗教易宗过程中遭到严重毁坏。

       从残存部分的塑像中,不仅可以看到早期受印度犍陀罗和秣兔罗雕塑艺术的影响,而且从中也可见其雕塑艺术的自身发展进程,逐步揉合本地区、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体现出浓郁的龟兹风格。克孜尔新1窟内残存的泥塑彩绘涅盘佛像是新疆境内现存唯一的涅盘像:库木吐喇新1窟内的泥塑彩绘坐佛像是新疆境内现存唯一完整的坐佛像。龟兹石窟中大量的壁画题材主要有佛本生、因缘、本行、譬喻和供养故事等。在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具有鲜明的龟兹地方特色。主要反映说一切有部的小乘佛思想。龟兹石窟壁画中的许多故事题材在数量上居国内石窟之冠, 有些题材不见于国内外其它石窟,龟兹石窟壁画的主要构图形式是将一个个佛经故事绘在以山峦围成的菱形格内,一个故事多以一个或两个典型画面来表现。以拜城克孜尔千佛洞石窟壁画为例,尤以券顶菱格式经画为典型,壁画的内容以表现小乘教派深山苦修的教义为宗旨。这种菱格式构图既有佛教教义的象征性,又有画面布局的合理性。菱格画的独创性、多样性及其构图布局的繁密和一体性,成为佛教艺术的突出成就之一。铁线描和凹凸晕染等技法的运用也是龟兹石窟艺术模式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龟兹石窟保存有婆罗谜文、汉文、回鹘文、突厥文和察合台文等文字。其中婆罗谜文字题记保存着大量的古代历史信息,对其解读将为龟兹石窟的研究揭开新的一页。大量的汉文题记以及出土的汉钱、唐币等文物是研究中原与龟兹关系的重要资料,从中可看出新疆各族人民很早以来就与内地人民有密切交往,共同创造了中国灿烂的文化。

折叠
遗址

龟兹故城位于新疆库车县城西约两公里的皮朗村。故城周长近8000米,北墙2000米、南墙1806米、东墙1646米、西墙约2200米。除东、南、北三面城墙尚可辨认外,西墙已荡然无存。全城成不规则正方形,城墙高约2~7米,为夯土筑成,每隔40米左右有城垛一个。1985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曾在龟兹故城进行过发掘工作,出土文物有石器、骨器彩陶片,铜件、汉五铢钱、龟兹小钱、开元通宝等。





34#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14:42 | 只看该作者
君王世系
君主
在位时间
农历
即位时间

绛宾

(36)

己酉

前72


丞德

(52)

乙酉

前36


(30)

丙子

16


则罗

(4)

甲午

46


身毒

(23)

庚戌

50


(3)

癸酉

73


尤利多

(16)

丙子

76


白霸

(19)

辛卯

91


白英

(17)

庚戌

110-127


白?

(58)

壬寅

222


白山

(46)

庚子

280


龙会

(23)

丙戌

326


白纯

(33)

己酉

349


白震

(55)

壬午

382


白?

(38)

丁丑

437


白?

(28)

乙卯

475


尼瑞摩珠那胜

(40)

辛丑

521













35#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22:04 | 只看该作者
出句:柳丝琴韵轻弹奏【山色空蒙】
对句:梅影诗心浅醉吟【山色空蒙】

出句:柳丝琴韵轻弹奏【山色空蒙】
对句:山色水光闲坐观【山色空蒙】

只待春风来解困
独怀笑意去突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5-2-17 16:3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