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匾额上的“门”字错了上千年,为何没一个人把有它改正过来
故宫匾额上的“门”字,这个字本身就是错别字,硬是被历代皇帝各种解读,改来改去,新中国成立后,故宫成了博物馆,这个错别字也成了历史的承载,奇怪的是历朝历代皇帝没有一个把它改正过来,原因何在呢?
在南宋宋高宗赵构之前,“门”字书写都是正规的,就是门字的最后一笔直下带钩,有一次,临安“玉碟殿”不慎失火,损失老大了。原来“玉碟殿”是存放大宋朝档案资料的地方,皇帝很生气,大臣很紧张。总得找出失火的原因吧,失火的原因无非是官员管理不善,安全意识薄弱罢了。可是谁也不想承担责任,还是宰相王博彦头脑聪明,他上书道:“陛下,失火原因找到了,都是宫殿匾额上的『门』字惹的祸,按五行学说来看,『门』字最后一笔直下带钩属“火笔”。这样写容易招致火灾。将这些匾额全部烧掉方能免灾。”赵构觉的说的有理,于是下旨照此执行。
所谓天灾异变,在古代十分常见,这个解释成功把矛头引向皇帝,赵构再牛也不能惹老天爷啊,于是此事便不了了之,还专门让人把所有宫门上的匾额重写一遍,门字的勾全数去掉,以免惹得老天爷发怒,再次酿成火灾。到了明朝,朱元璋的大明建都南京,宫门牌匾上的门字又全都加上了勾,这本身是正确的做法,结果却引起朱元璋的不满,认为门字有个勾一点也不常敞亮,有堵塞言路嫌疑,于是明朝宫殿匾额的门字又没了勾。
故宫的“午門”“,午”共四笔,按八卦定数是震四,所以“午”的定数是代表春天,代表生发,代表“生”。“門”本来是十一笔,但是最后一笔竖钩,不带钩,就少了一笔,为十笔,八卦共八个,超过八,就从一重新算,那么十,折算成定数就是“兑二”。所以“門”的定数代表秋天,代表肃杀,代表“死”。故宫的“午門”“,“門”少一钩,就是为了让它的定数成为“兑二”。这样就明白了,故宫的“午門”“,实际上就是“生死门”。“門”少一钩,不是写错了,而是故意这样写。
故宫匾额也没有带那个勾,谁都知道,故宫作为以前的皇宫,是最为讲究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