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0-8-29 20:01 编辑
50年前,天安门被拆重建,当工人揭开屋顶琉璃瓦后,激动万分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为“承天门”,寓意:“承天启运常,受命与天”,清顺治八年(1651年),才改为天安门,作为皇城的正门,代表着一国的脸面,天安门也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修缮也不是一次两次。
最大的两次修缮,分别是明成化元年(1465年),以及1969年,明天顺元年(1456年)连年饥荒,流民逐渐增多,湖广一代春夏瘟疫爆发,死伤两万余人,明朝第七位皇帝朱祁钰,殚精竭虑,但依旧未能挽救走下坡路的明朝。
同年承天门,又遭遇天雷轰击,流民百姓都认为是上天愤怒,纷纷声讨朱祁钰,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钰病重,夺门之变爆发,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明英宗废朱祁钰为郕王,由于朱祁钰是唯一没有被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又是两帝并存,他的正史也不被承认,元号景泰,也被天顺所取代。
明英宗复位之后,又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为了铭记土木堡之变及八年的软禁,助他复位了承天门也一直没有修缮,直到他儿子朱见深继位,1464年他登基之后,就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尊号,还命蒯祥重建承天门。
此时重建的承天门由原来的东西宽5间,南北进深3间,扩大为宽9间,进深5间,形制上由原来的牌坊式改建成宫殿式,这次的重修,也奠定了今天的天安门,建成之后,朱见深,还举行了一次祭祀仪式。
第二次巨大的修缮就是,1966年4月,邢台发生大地震,天安门的对城楼内的五架梁都被震裂了,这次地震也引起了相关部门重视,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隐患问题,他们打算将旧城楼全部拆除重建,按照原来的形制进行重修。
1969年12月15日才开始动工,前前后后用了将近3年的时间规划,1790年4月7日,新的天安门正式落成,重建的天安门城楼比实际城楼要高83厘米,也将原勾头滴水瓦头的龙纹改为葵花纹,这一次的修缮大大增加了9度抗震能力。
不过在拆除天安门的瓦砾时,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金丝楠木的盒子,年代非常久远,考古学家听说之后,立刻赶了过来,打开后,里面放着一个金元宝、一个红宝石、一堆五彩粮,他们认为这是用来祈福的。
至于是什么时候放上去,具体用作什么祈福,这还需要考古学家去挖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