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68|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和我的祖国”的作者张藜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 18: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和我的祖国”的作者张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张藜

1932年,张藜生于大连,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他从小就过着苦日子,并遭到过日本鬼子的毒打。1948年11月,16岁的张藜考上了鲁迅艺术学院,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可是,这一路他走得很艰难。1957年秋天,他调到吉林歌剧院工作,正赶上整风运动,心直口快的张藜因为给院里提了些意见,因而在反右斗争中成了“右派”,被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一去就是9个月。回来后没多久,他又是在领导面前“多言多语”,头上又多了一顶“反革命”的帽子。1962年,张藜又被下放到农村改造,这一去就是十几年。1978年12月,已经平反的张藜决定向命运进行一次挑战,他要到北京闯一闯,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调到北京中央民族乐团之后,张藜日以继夜地从事歌词创作,几百首歌词放在案头上,可没有一首能唱得响。好心人曾劝他,写歌词不行,就写点诗吧,在报上发表,也好得点稿费养家糊口。可不信邪的张藜来了犟劲,庄稼不收年年种,这条路他是走定了。苦心人遇上了好心人,《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词作者晓光帮助他,《社员都是向阳花》的词作者张士燮也帮助他,为他到云南、湖南、福建、山东体验生活创造条件。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出版了300多首歌词的专辑《相思潮》。

张藜张藜1984年秋天,由于同乡秦咏诚的推荐,他结识了李谷一。他的执著,他的炙热的歌词一下子打动了这位女歌唱家。这以后,李谷一一连唱了张藜十几首歌,其中《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一下子唱红了大江南北,张藜的名字也逐渐被人们所喜爱。从此以后,张藜一发而不可收,《鼓浪屿之波》、《山不转水转》、《久别的人》、《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等歌曲成了亿万人民喜欢的歌曲。有的人一首歌就可以唱红,而张藜有几十首歌都能在全国传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张藜“十年不鸣,一鸣惊人”,关键在于他深厚的专业功底,更主要是他生活的功底,说到底是他对生活深深的爱。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喜欢音乐。张藜的哥哥是学习音乐的,他经常听哥哥讲乐理,和哥哥一起听留声机唱片里播放的歌曲。他学会了识五线谱,能够熟练地弹钢琴。这段生活是他在音乐道路成长过程中坚实的基石。1945年,13岁的张藜曾把苏联红军救助中国女孩的事写成《输血的故事》,在当时的《中苏友好》杂志上发表。16岁参加鲁艺后,他曾在秧歌剧《永安屯翻身》、《杨勇立功》中担任角色,而且还在歌剧《白毛女》中担任领唱。 张藜在农村一干就是十几年。他点过种,割过地,赶过车,喂过猪,沤过麻,打过绳,砍过山柴,下过煤井。他曾住过马棚,夜阑人静时,他望着满天星斗,听着马嚼夜草的声音,品味着生活中的无穷无尽的滋味。三部反映农村生活的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之所以获得成功,电视剧的主题歌立下了汗马功劳。即或有的人没看过这几部电视剧,可张藜作词的主题歌他们不少人会唱,可见歌词是打动人心了。像《不能这样活》中的:“东边有山,西边有河;前面有车,后面有辙。究竟是先有山,还是先有河,究竟你这挂老车走的是哪道辙 ”;《命运不是辘轳》中的:“白涯涯的黄沙岗,挺起棵钻天杨,隔着篱笆有一座海青房”;《篱笆墙的影子》中的:“只有篱笆墙的影子还那么长,在那墙上边爬满了豆角秧”;《山不转水转》中的“没有憋死的牛,只有愚死的汉,蜘蛛吐丝画它自己的圆 ”······多么通俗易懂的语言,然而里面内涵的道理很深。显而易见,没有多年农村生活的积累,张藜是写不出这么既优美又深富于哲理的歌词来的。 久而久之,张藜完全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用他自己的话说:“离曲能诵,谱曲能唱;有文采又上口,有嚼头又不生涩;易流传,能品味;扬诗之情,含戏之谐;既有俚语之俗风,又有歌诗之雅趣;其情切切,其语铮铮。” 生活在于积累,积以时日,成效自见。张藜谈到这方面的感受时说,由于有了长期的生活经历,在创作时往往产生升华,届会有神来之笔。 徐沛东写了一个曲子,约张藜到琴房里听他弹,前奏曲弹过之后,雄浑的曲调一下子震撼了琴房。刚弹完一个小节,张藜让徐沛东马上停下。他说:“有了”,马上唱出“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 ”那一天,他们也真是弹到这为止,张藜拿回五线谱,回去一口气就把词填完了。 曾创作《我为祖国献石油》作曲家秦咏诚把谱子给了他之后,他在家里不知弹奏了多少遍,可总是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他索性把它放一放。没多久,在张家界有一个词作者的聚会,他应邀参加了。一天晚上睡觉前,他把歌谱拿出来看了几遍,可仍然一个字也没写出来,伴着失望,他睡下了。第二天早晨起来,张藜把窗户推开,探头远望,一轮旭日缓缓升起,把对面的天目山映照得如诗如画。张藜走过祖国许多名山大川,他经常被山河的壮丽而感染,然而却没有一次像今天这样极度的兴奋。他想到自己走过的路,尽管曲曲折折,但毕竟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此情此景,就在推开窗户的一刹那,他一下子脱口而出:“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感觉找到了!他一鼓作气又写下了“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我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这首歌旋律舒展优美,和张藜细腻而真挚的歌词浑然一体,结合精妙,成为全国亿万人民喜欢的一首歌。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 18:40 | 只看该作者
社会评价编辑

张藜张藜在五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像《篱笆墙的影子》、《苦乐年华》、《亚洲雄风》、《我和我的祖国》、《久别的人》、《山不转水转》等,都深受大家的喜爱,在群众中广为传唱。

张藜被圈内人称为“大器晚成”,因为他的成长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20世纪60年代,他早期的作品曾被一些前辈名家予以否定,但他不仅不气馁,反而更加倔强地艰辛攀登,刻苦学习创作,最终被广大听众喜欢,走向成功。他的词作构思独特,新颖而富有生活气息,令人耳目一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 18: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19-10-3 18:42 编辑

成就及荣誉编辑

张藜著有歌词《亚洲雄风》、《篱笆墙的影子》、《苦乐年华》、《命运不是辘轳》、《不白活一回》、《苦篱笆》、《我和我的祖国》、《鼓浪屿之波》、《女人不是月亮》、《半边楼》、《运河人家》、《情债》、《山不转水转》、《小英雄哪吒》等,作品集《歌诗之路》、《百灵鸟》、《相思潮》、《张藜歌诗三百首》、《张藜歌诗评论集》、《草原上有个美丽的传说》等。

《篱笆墙的影子》选入《二十世纪华人经典》。《亚洲雄风》获亚运会歌曲大奖,《篱笆墙的影子》、《山不转水转》、《苦乐年华》等也曾获奖。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 18:41 | 只看该作者
个人履历编辑

张藜,辽宁大连人,1932年10月17日出生,汉族。 笔名: 桦成林、钟子玉。中共党员。

1945年就读于大连一中。

1948年进东北鲁艺戏剧系攻读文学。

1950年毕业于东北鲁艺文学研究室。毕业留校从事文学创作。

1955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从教,历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美学进修生,东北沈阳音乐学院教师,吉林省歌舞剧院(1957年调入)、吉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北京中央民族乐团创作室专职创作员(1970年调入),中央民族乐团作词,国家一级编导。北京音乐家协会理事。

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音协会员,《词刊》编委、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




4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 18: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19-10-3 18:50 编辑

成就及荣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张藜

张藜著有歌词亚洲雄风》、《篱笆墙的影子》、《苦乐年华》、《命运不是辘轳》、《不白活一回》、《苦篱笆》、《我和我的祖国》、《鼓浪屿之波》、《女人不是月亮》、《半边楼》、《运河人家》、《情债》、《山不转水转》、《小英雄哪吒》等,作品集《歌诗之路》、《百灵鸟》、《相思潮》、《张藜歌诗三百首》、《张藜歌诗评论集》、《草原上有个美丽的传说》等。

《篱笆墙的影子》选入《二十世纪华人经典》。《亚洲雄风》获亚运会歌曲大奖,《篱笆墙的影子》、《山不转水转》、《苦乐年华》等也曾获奖。




5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 18: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19-10-3 18:54 编辑

人物特写编辑

张藜1932年,张藜生于大连,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他从小就过着苦日子,并遭到过日本鬼子的毒打。1948年11月,16岁的张藜考上了鲁迅艺术学院,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可是,这一路他走得很艰难。1957年秋天,他调到吉林歌剧院工作,正赶上整风运动,心直口快的张藜因为给院里提了些意见,因而在反右斗争中成了“右派”,被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一去就是9个月。回来后没多久,他又是在领导面前“多言多语”,头上又多了一顶“反革命”的帽子。1962年,张藜又被下放到农村改造,这一去就是十几年。1978年12月,已经平反的张藜决定向命运进行一次挑战,他要到北京闯一闯,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调到北京中央民族乐团之后,张藜日以继夜地从事歌词创作,几百首歌词放在案头上,可没有一首能唱得响。好心人曾劝他,写歌词不行,就写点诗吧,在报上发表,也好得点稿费养家糊口。可不信邪的张藜来了犟劲,庄稼不收年年种,这条路他是走定了。苦心人遇上了好心人,《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词作者晓光帮助他,《社员都是向阳花》的词作者张士燮也帮助他,为他到云南、湖南、福建、山东体验生活创造条件。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出版了300多首歌词的专辑《相思潮》。




6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 18: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19-10-3 21:20 编辑

1984年秋天,由于同乡秦咏诚的推荐,他结识了李谷一。他的执著,他的炙热的歌词一下子打动了这位女歌唱家。这以后,李谷一一连唱了张藜十几首歌,其中《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一下子唱红了大江南北,张藜的名字也逐渐被人们所喜爱。从此以后,张藜一发而不可收,《鼓浪屿之波》、《山不转水转》、《久别的人》、《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等歌曲成了亿万人民喜欢的歌曲。有的人一首歌就可以唱红,而张藜有几十首歌都能在全国传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张藜“十年不鸣,一鸣惊人”,关键在于他深厚的专业功底,更主要是他生活的功底,说到底是他对生活深深的爱。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喜欢音乐。张藜的哥哥是学习音乐的,他经常听哥哥讲乐理,和哥哥一起听留声机唱片里播放的歌曲。他学会了识五线谱,能够熟练地弹钢琴。这段生活是他在音乐道路成长过程中坚实的基石。1945年,13岁的张藜曾把苏联红军救助中国女孩的事写成《输血的故事》,在当时的《中苏友好》杂志上发表。16岁参加鲁艺后,他曾在秧歌剧《永安屯翻身》、《杨勇立功》中担任角色,而且还在歌剧《白毛女》中担任领唱。 张藜在农村一干就是十几年。他点过种,割过地,赶过车,喂过猪,沤过麻,打过绳,砍过山柴,下过煤井。他曾住过马棚,夜阑人静时,他望着满天星斗,听着马嚼夜草的声音,品味着生活中的无穷无尽的滋味。三部反映农村生活的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之所以获得成功,电视剧的主题歌立下了汗马功劳。即或有的人没看过这几部电视剧,可张藜作词的主题歌他们不少人会唱,可见歌词是打动人心了。像《不能这样活》中的:“东边有山,西边有河;前面有车,后面有辙。究竟是先有山,还是先有河,究竟你这挂老车走的是哪道辙 ”;《命运不是辘轳》中的:“白涯涯的黄沙岗,挺起棵钻天杨,隔着篱笆有一座海青房”;《篱笆墙的影子》中的:“只有篱笆墙的影子还那么长,在那墙上边爬满了豆角秧”;《山不转水转》中的“没有憋死的牛,只有愚死的汉,蜘蛛吐丝画它自己的圆 ”······多么通俗易懂的语言,然而里面内涵的道理很深。显而易见,没有多年农村生活的积累,张藜是写不出这么既优美又深富于哲理的歌词来的。 久而久之,张藜完全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用他自己的话说:“离曲能诵,谱曲能唱;有文采又上口,有嚼头又不生涩;易流传,能品味;扬诗之情,含戏之谐;既有俚语之俗风,又有歌诗之雅趣;其情切切,其语铮铮。” 生活在于积累,积以时日,成效自见。张藜谈到这方面的感受时说,由于有了长期的生活经历,在创作时往往产生升华,届会有神来之笔。 徐沛东写了一个曲子,约张藜到琴房里听他弹,前奏曲弹过之后,雄浑的曲调一下子震撼了琴房。刚弹完一个小节,张藜让徐沛东马上停下。他说:“有了”,马上唱出“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 ”那一天,他们也真是弹到这为止,张藜拿回五线谱,回去一口气就把词填完了。 曾创作《我为祖国献石油》作曲家秦咏诚把谱子给了他之后,他在家里不知弹奏了多少遍,可总是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他索性把它放一放。没多久,在张家界有一个词作者的聚会,他应邀参加了。一天晚上睡觉前,他把歌谱拿出来看了几遍,可仍然一个字也没写出来,伴着失望,他睡下了。第二天早晨起来,张藜把窗户推开,探头远望,一轮旭日缓缓升起,把对面的天目山映照得如诗如画。张藜走过祖国许多名山大川,他经常被山河的壮丽而感染,然而却没有一次像今天这样极度的兴奋。他想到自己走过的路,尽管曲曲折折,但毕竟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此情此景,就在推开窗户的一刹那,他一下子脱口而出:“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感觉找到了!他一鼓作气又写下了“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我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这首歌旋律舒展、优美,和张藜细腻而真挚的歌词浑然一体,结合精妙,成为全国亿万人民喜欢的一首歌。
http://www.sohu.com/a/344872950_428290?code=83bf4db60dd82f9fb2f3dd047293aef8&spm=smpc.home.top-news1.2.1570094451079dVSX9IK&_f=index_cpc_1
7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 18: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19-10-3 18:53 编辑

社会评价

张藜张藜在五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像《篱笆墙的影子》、《苦乐年华》、《亚洲雄风》、《我和我的祖国》、《久别的人》、《山不转水转》等,都深受大家的喜爱,在群众中广为传唱。

张藜被圈内人称为“大器晚成”,因为他的成长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20世纪60年代,他早期的作品曾被一些前辈名家予以否定,但他不仅不气馁,反而更加倔强地艰辛攀登,刻苦学习创作,最终被广大听众喜欢,走向成功。他的词作构思独特,新颖而富有生活气息,令人耳目一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张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11-26 12:4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