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泰山乌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效] 【看历史】金石彩笺录

[复制链接]
161#
 楼主| 发表于 2023-3-21 12:58 | 只看该作者
162#
 楼主| 发表于 2023-3-24 10:39 | 只看该作者
163#
发表于 2023-3-25 18:5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一集
恭亲王的孙子 03:30

溥心畲[shē ] (1896年9月2日-1963年11月18日),满族,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畲,自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著名书画家、收藏家。为清恭亲王奕欣之孙。曾留学德国,笃嗜诗文、书画,皆有成就。画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书法,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

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亦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是清朝末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约有100人,除甘肃尚未派留日学生外,其余关内17省均有人参加。大会通过孙中山起草的《同盟会宣言》和《同盟会对外宣言》以及黄兴起草的会章。经大会讨论通过的章程规定,以东京为本部所在地,总理以下分设执行、评议、司法3部;在国内外分设9个支部(国内有东、西、南、北、中5个支部,国外有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4个支部),并在各省区成立分会。会上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长,协助总理主持本部工作。大会又通过以《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后改名为《民报》 。
中国同盟会在推翻清政府、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光绪帝被西太后下毒
光绪帝是被慈禧太后毒杀的。下毒时间是1908年11月10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七日)傍晚5点钟左右。
光绪皇帝在中毒当晚向内务府发出了两道紧急召医的手谕,但是内务府带来的医生当晚被阻拦在中南海宫门外,未能进入瀛台为光绪帝诊治。次日早晨西医屈桂庭进入瀛台,发现光绪帝腹痛难忍在床上打滚,且“面黑,舌黄黑”,并断言此症状“与前病绝少关系”。但是屈桂庭也未对此时中毒垂危的光绪帝进行任何救治,仅仅进言“以暖水熨敷腹部”便匆匆退出。此后,虽有其他御医进入瀛台为光绪帝诊治,但是所开方药无一味对症。1908年11月14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晚6时33分左右,光绪帝去世。

在光绪帝喝下毒药,尚未发作时,慈禧太后已经命人将皇帝梓宫停在乾清宫,预备发丧(慈禧太后估算光绪帝当晚即死,没有想到光绪帝在中毒后仍然坚持了四天)。由此可以判定,下毒之人必为慈禧太后,因为其他人没有调动皇帝梓宫的权力。

具体考证过程,请看国家清史委员会编纂的《清光绪帝死因鉴证》。

光绪帝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在位三十四年,年号"光绪"。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被两宫皇太后立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光绪十五年(1889年),载湉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在载湉亲政后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光绪帝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但终因朝廷腐败,而以清朝战败告终。痛定思痛,他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这一股势力,但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政变后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对外宣称光绪帝罹病不能理事,实将他幽禁于西苑瀛台,成为无枷之囚。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帝暴崩,享年38岁,庙号德宗,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葬于清西陵之崇陵。
164#
发表于 2023-3-25 18:56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一集
庚子事变 05:00
庚子国变,是指清朝末期,由于列强欺凌过甚,激起中国百姓普遍的愤恨,造成义和团的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号召,拔电杆、毁铁路、烧教堂、杀洋人和教民。清政府听信义和团能够刀枪不入,杀光洋人,便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二十五日对十一国宣战。为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英、美、法、俄、德、日、意、奥八国组成的侵略联军,于1900年6月,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最后导致中国陷入空前灾难,险遭瓜分。1900年,是中国农历庚子年,这场100多年前爆发的动荡也被中国人称为"庚子国变"、"庚子国难"。
165#
发表于 2023-3-25 18:5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一集
小皇帝在龙椅上哭 06:50

溥仪
溥仪,年号宣统(1908年-1911年),是清朝第十二位君主,入关后的第十任皇帝,也是中国清朝的末代皇帝。通称宣统皇帝,也被称为清逊帝,史称“清废帝”。字浩然,取自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之意,小名“午格”[3]。醇亲王奕譞(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之弟醇贤亲王)之孙、祖母为奕譞侧福晋刘佳氏,载沣(第二代醇亲王)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荣禄之女)。光绪(溥仪的伯父)死后继位。溥仪62岁时因患肾癌(有一说患膀胱癌)而去世。火葬后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侧室,时任总理周恩来指示移放于正室,后又移葬华龙皇家陵园。

在古代,皇帝是一国之主,九五之尊,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跟荣华富贵,因此,人人都想坐上那把金灿灿的龙椅,成为高高在上的皇帝,当上皇帝的人,无一不是心情愉悦,喜笑颜开,大赦天下,但是也有例外,像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登基的时候,就坐在龙椅上放声大哭,仿佛不愿意坐那把椅子,不愿意当那个皇帝,而之后太监说的7个字,仿佛也是预示着这个国力衰微的清王朝即将走向灭亡。

溥仪是醇亲王载沣的第一个长子,按理来说,只有皇帝的儿子才有资格继承皇位,但是光绪皇帝并没有子嗣,光绪皇帝病重时,同样卧病在床但手握着清朝统治权的慈禧太后为了在光绪死后能够继续掌权,便下令将载沣年仅3岁的儿子溥仪抱进宫中抚养,以便光绪驾崩后继承大统。


溥仪虽然年幼,但已经具备了人的最基本的感情,但宫里的太监来要来抱他走的时候,幼小的溥仪哭闹不止,连抓带打,死活不让内监抱,最后还是由乳母王焦氏陪着才入了宫。小溥仪进宫没多久,光绪就死了,紧接着第二天,慈禧也升天了,不管是朝廷官员还是地方乡绅或者是普通读书人,内心里都十分震惊,因为大清朝一连失去了两个重量级人物。


举国上下都陷入了悲痛之中,好在慈禧死前便已经安排好了新君的人选,那便是只有3岁还在吃奶的小溥仪。其实自古以来,皇帝就是一个高危职业,虽然得面临来自各方面的觊觎跟危险,但是人们依旧乐此不疲,两千多年来不知道牺牲了多少性命。


当小溥仪登基的时候,3岁的小孩,面对文武百官的跪拜磕头,哭哭闹闹是难免的,便出现了这样的一个场景:小皇帝在太和殿登基的那一刻突然间就放声大哭,不管大伙儿怎么劝,就是不肯坐上那把龙椅,嘴里大喊着“我要回家,我要回家”,醇亲王载沣只得把自己不懂事的儿子按住,这时有一个站在他面前的人便上前来说道:“皇上的龙体不能受损,这样哭下去对龙体不利,能不能想办法让皇帝不哭?”


底下的文武大臣跪得满地都是,但是小皇帝一直哭闹个不停,所以登基大典还没有礼毕,小溥仪就被太监背走了,背的时候嘴里说着:“完了,完了,回去吧。”在古代,这些话都是十分不吉利的话,所以进了一些当事人的耳朵跟日记里,也成了一些当事人后来的回忆。


这个事情传到民间后,大家开始议论纷纷,大清朝是要完了,要回家了,再后来,“宣统”的年号一公布,因为“宣”字跟“完”字很接近,而“统”字跟“结”字很接近,因此在短短的两三年里,民间到处传言大清朝要完了。


虽然这种说法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成分,但是当时的大清朝,年幼无知的君主即位,且君主身后没有得力的人扶助扶持,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大清朝早已失去人心,所以溥仪即位仅3年,就被迫宣布退位了,大清王朝也宣告了它的灭亡。

166#
发表于 2023-3-25 19:18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一集
汪精卫 08:50 /19:00/37:25、
汪精卫与日本讲和 第三十五集11:35
(第二十二集 36:00)

《被逮口占》又名:《慷慨篇》
作者:汪精卫
简介:1910年3月31日,汪精卫和同盟会同志刺杀摄政王载沣事败被捕,清法庭判汪精卫“大逆不道,立即处斩”。汪精卫在狱中写下此诗,表明他革命的决心。此诗后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汪精卫名动一时。

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
孤飞终不倦,羞逐海鸥浮。
姹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
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
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解释:
痴绝的精卫鸟衔石投海。海波无际,浮泛愁色。
孤零零的飞着,不知疲倦,不愿随波逐流。
姹紫嫣红的色彩知道不能渲染。
等到花开日,认取那血痕的色泽。
在燕地慷慨悲歌,即使做了阶下囚也从容不迫。
砍了头也和我心意,不辜负我少年的豪情。
只要心魂流传,剩下的身躯由它成灰。
磷火不会熄灭,夜夜在燕台闪耀。
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三十多年前,那个二十多岁的抱着必死决心的汪精卫,慷慨赴燕京。他是在革命党屡次起义失败的激愤下,毅然从东京去北京刺杀摄政王载沣。他本是要刺杀刚登基的小皇帝溥仪的,因为无从下手,选择了溥仪的父亲摄政王。后因银锭桥头一根电线头露出马脚,汪精卫锒铛下狱。清朝二百余年,敢去刺杀王公的鲜有所知,抓到后也是必死无疑。汪精卫被捕后抱着必死的决心,根本没有想到生还。在狱中,汪精卫写了那首天下闻名的绝句: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负责审讯他的肃亲王,对其才具赞叹不已,佩服有加,大力为他开脱,暂免极刑,值辛亥革命爆发,出狱重生。


三十年后曾经的小皇帝已经长大成人,野心勃勃,虽然失去江山已久,但在日本人的羽翼下,回到东三省,建立了个“满洲国”,梦想恢复前清大业。而南京伪政府的总理汪精卫,已经鬓生华发,面色臃肿。在日本人的安排下,这一南一北两个傀儡政权首脑达成了合作。十年前,溥仪在日本人的卵翼下僭号称“满洲国皇帝”,汪精卫正在南京国民党行政院院长任内,他闻讯大骂:“溥仪没有独立人格,无论其名称为执政或皇帝,都不能改变其傀儡之本质。”今天他竟然作为另一个傀儡总理为“满洲国”成立十周年去祝贺“满洲国皇帝陛下福体康宁,满洲帝国国运兴隆”。


双方为会见的礼仪发生很大矛盾,汪精卫坚持一定要以两国元首礼相见,而日本人嗾使溥仪坚持以宋朝礼见。这样,汪精卫成了朝拜,他坚称不可。双方反复争论,最后由日本人斡旋,采用西礼,同意汪精卫入宫和溥仪互相握手,互相致意,双方达成协议。但是当汪精卫走进伪满洲国皇宫,事情突然发生变化,只见溥仪立上方,让汪等人站在下方,站好后,边上侍卫官高呼“一鞠躬”。事已至此,汪猝不及防,勉强行礼,三鞠躬毕而溥仪不答,汪等礼毕,溥仪始与握手。


从长春途经北平,北平伪华北政府请汪精卫在中南海居仁堂演说,汪精卫上台后久不发语,半天才说出话:“那年我在被清朝逮捕入狱后,有人问我中国何时能好,我说在三十年后,我想今日在座可能也要问,我还是如此答。”说着泪水顺脸颊而下,座中不少青年,抽泣声响成一片。很快十几名佩刀日本军官进来,环立会场,汪精卫演说如故,结束时会场一片寂静。英雄末路如此凄凉,不堪一睹;走狗下场如此悲惨,后人须知。

汪精卫在临死前写了一首《自嘲》遗诗,有这样两句:“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汪精卫刺杀摄政王的前前后后
1910年4月23日,汪精卫在北京什刹海边策划刺杀摄政王载沣未遂,震惊全国。
汪精卫为何要刺杀载沣呢?
1910年之前,在同盟会的领导下,反清起义一次接一次地进行,可都以失败告终。作为保皇派的领袖梁启超接连发表文章批评同盟会,他说同盟会领袖:“徒骗人于死,己则安享高楼华屋,不过‘远距离革命家’而已。”
汪精卫是1905年发起成立同盟会的元老,是最早跟随孙中山的信徒之一。
梁启超的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汪精卫决定给出回应,让梁启超等人知道,同盟会的领袖们绝不是所谓的“远距离革命家”,想来想去,汪精卫决定去北京刺杀晚清高层,以表立场。


汪精卫的舍身革命的行为使得黄复生和喻培伦甚为感慨,决定与其一起赴京行刺。
1910年12月,汪精卫等人来到北京,将革命党人在北京前门外火神庙街上开设的“守真照相馆”作为暗杀基地,他们经常聚会开怀畅饮,操着一口南方口音,还有一身西洋装束,头上也没有发辫,生意清淡的照相馆里,却时常飘出一股浓浓的药水味道,这些奇妙的西洋做派和匪夷所思的状况吸引了附近居民的好奇心,不过没有人会想到,在这些年轻人中就有朝廷悬赏十万大洋通缉的革命党人汪精卫。


第一次暗杀行动,意图刺杀载沣的弟弟载洵和载涛,准备在走出车站时炸死他们。但由于清政府当时在搞廉政运动,载洵和载涛并无要求特殊迎接,混在民众之中,汪精卫和黄复生无法识别目标,所以只好终止计划。


第二次刺杀行动,意图刺杀载沣(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溥仪年幼,很多事由摄政王载沣处理)本人。汪精卫详细调查了载沣的行踪后,决定在什刹海的前海和和后海分界处的一座名叫银锭桥的小桥动手。27岁的摄政王公务繁忙,每天奔波于皇宫和王府之间,每天上朝必经过这座小桥。
什刹海有前海和后海,这片水域面积有三十多公顷,岸边风景秀丽幽雅静宜,历来都是皇亲贵胄的居所。在它的北岸、离银锭桥不远就坐落着一个清代王府,就是著名的醇亲王府。


醇亲王府很有历史:

康熙年间清初颇具才名的词人纳兰成德(又称纳兰性德,如写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很有名)在此宅出生;到了乾隆朝晚期,和珅罗织罪名,将此宅从纳兰明珠后人手中夺来据为已有;末代皇帝溥仪出生于此;宋庆龄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9年。

3月31号的晚上,黄复生和喻培伦两个人,就到这个银锭桥底下,挖坑准备埋炸弹,但是刚挖了一会儿,引起了一阵狗叫声,他们俩有点慌,怕被人发觉所以回去了。
第二天又过来挖了一大坑,把这个装满了炸药的这个大铁罐埋下去了,但是这时候发现这个引爆这个炸弹的引线,那个电线不够长,所以只好又回去了,去买了电线。

第三天晚上再来,结果当天晚上他们正在掩埋这个电线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人朝他们这边窥视,这两个人非常警觉赶紧离开。两人经过商量,决定由喻培伦去通知汪精卫取消行动,黄复生留下负责观察情况。

按照计划,还有几个小时,早朝的载沣就要从埋伏的地点经过,只要一拉引线行动便可大功告成。汪精卫自己藏身于阴沟里,计划待载沣过桥时用电线引爆炸弹,和载沣同归于尽。可惜这刺杀计划却因为被人看见报警而前功尽弃。


据说发现并禀报的人是一名车夫。午夜时分,因为老婆跟人跑了,他半夜睡不着想捉奸,意外地看见桥底下有几个人,没想到这个车夫警惕性非常高,于是他就向当地清廷密探禀报了此事。


当孙中山得知汪精卫被捕的消息时喟然长叹:“兆铭是吾党一位大人オ,失去他好比断了我一支手臂。”同盟会也积极发起营救汪精卫行动,胡汉民亲自奔走为营救汪精卫演讲筹款。
通过营救汪精卫的活动,使得同盟会内部的矛盾开始弥合,而民众也看到了革命党人为民主共和事业的牺牲精神,这场行刺尽管没有成功,却为辛亥革命的成功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与士气。
肃庆王善耆(善耆把十四女儿送给日本人做养女,后期被日本人训练成有名的特务,川岛芳子)在提审汪精卫时,看到了汪精卫的一系列手稿,如《革命之趋势》、《革命之决心》、《告别同志书》等,善耆发现汪精卫革命之心坚定,萌发了同情之心。善耆自己也认为此时的大清已经岌岌可危,杀一个汪精卫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结果仅以“误解朝廷政策”之罪,判处监禁。
6日,清廷逮捕黄复生和汪精卫。


某种程度上,善耆是汪精卫的救命恩人。汪精卫入狱期间,善耆还多次前往监狱里看望他,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希望能说动汪精卫能为自己所用。而汪精卫对善耆也印象深刻,后来汪精卫在跟人谈到善耆时,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非一般愚钝无能的昏官污吏所能比。”


1910年4月25日,清廷法部开庭审理汪精卫行刺未遂案。汪精卫和黄复生视死如归,为了保护对方而争相说自己是行刺的主谋。肃亲王善耆意识到杀了汪、黄会增加民众对清廷的憎恶和反感,遂决定以“误解朝廷政策”为由,从轻发落,安抚人心。在生死关头,汪精卫曾在狱中作诗,其中“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诗句,更在一度成为了辛亥革命的宣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二十多个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廷决定释放汪精卫。
====================================================


汪兆铭(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汪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次年任总参议。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沦为汉奸。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 因“骨髓肿”病死。其夫人为陈璧君。1945年8月16日,汪精卫政权宣布解散。
汪精卫的人生悲剧:以青年英雄开始,却以头号汉奸结束。


汪精卫以“英雄”登上历史舞台,却以“汉奸”结束政治生命。在貌似“多变”“矛盾”的政治选择背后,潜藏着他“一贯”的性格,即在行动中常带着一种近于妄想的偏执与自信,且不乏付诸行动的勇气。然而,一旦身陷困境,就自暴自弃,缺乏强韧的意志和圆融折中的智慧。可以说,他大起大落的政治命运与他的性格密不可分。


1938年12月18日,就在日军与中国军队于中国南方战场激战正酣时,国民政府二号人物、行政院长汪精卫秘密出走战时首都重庆。次年取道上海,奔赴日本东京。1940年3月,在已经沦陷的南京,成立了另一个“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史称“汪伪政权”。
以此为标志,中国抗日时期“一号汉奸”及其汉奸政权熏然出炉。


而熟悉历史的人应该知道,汪精卫不是天生的汉奸,甚至是天生的英雄。他青年时追随孙中山革命,任同盟会宣传部长,而且,对于革命,他不仅动口还敢于动手,在革命低潮时期做了“当代荆轲”,去暗杀清摄政王。


1910年初,孙中山和同盟国的起义屡遭失败,革命陷入低谷。就在此时,身为同盟会宣传部长的汪精卫做出一个大胆的举动,在日本东京迅速组织了一支三人暗杀团,然后抱着拼死一搏的决心拎着炸弹上路,去干掉清廷的实际最高统治者摄政王载沣。


1910年2月21日晚,在汪精卫的策划下,暗杀团成员黄复生和罗世勋二人把装有炸药的铁罐埋在载沣上朝必经之路的甘水桥下,不料,天不作美,他们的行踪被清廷禁卫军警发现,当场将二人逮捕,并将未赴现场的汪精卫也抓了起来。一次可能震惊世界的政治刺杀行动就此流产。


随后,汪精卫在狱中写下洋洋洒洒痛斥清廷的千字“供词”,并留下10余首感怀杂诗。以“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困。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为代表的作品,饱含充沛的生命热情摄政王欣赏精卫,精卫保住了性命,并很快出狱,从此,汪精卫成为辛亥时代首屈一指的革命“偶像”。


那么,是什么让汪精卫是投靠日本,成为中华民族头号汉奸的呢?其实,他的性格注明了他的命运。
原来,按照孙中山的安排,汪精卫本来是国民党领袖的既定接班人,但他性格缺少刚性,终于被政治强人蒋介石夺走了一号位。抗日战争爆发,在国民政府核心层中,他的抵抗意志动摇的最早。淞沪会战,中日军队激战三月,最后全线撤退。此役,中国军队伤亡达25万人,日军仅为4万余人。面对如此不对称结果,人人都会产生“再打下去会怎样”的忧虑,但是不会像汪精卫那样斗志全无。据国民政府军战区司令李宗仁回忆,淞沪战役结束后,他去拜访汪精卫,汪精卫每当谈及抗战之事,总是“摇头叹息”说:“茫茫前途,不知要变成什么样子!”


老大位置被夺的失落感,敌国气势汹汹的压迫感,令汪精卫失去耐性,再次做出惊人之举。这一次他没有像青年时那样去做与敌拼命的烈士,而是做了一个与敌款曲的“儿皇帝”——“还都”南京,当了日占区的“中华民国政府主席”。
或许此时的汪主席,内心里有着和宋高宗一样的盘算:如果日本像一战那样赢得二战胜利,整个东方世界都会被日本殖民,那么他这个“伪中华民国”主席,至少成了“第二赵构”,坐稳华夏半壁河山。


但这一次,历史证明汪精卫“想多了”。退一万步讲,如果真如他所愿,一个将私欲凌驾于民族尊严之上的人,难道就不会和赵构秦桧一样,留下千古骂名吗?故此,身败名裂是必然。


史料记载,当年汪精卫出走后,重庆政府蒋介石曾就其影响问及众人,当问到军令部长徐永昌上将的意见时,徐的回答是:汪氏此举,“于国家有小损,于汪先生个人有大损,于抗战无损”。
此言极是。精卫降了,中国未降,华夏这一次没有亡。而汪精卫却变成中华民族头号汉奸遭万人唾骂了。


汪精卫:在摇摆不定的人生中走向不归之路
在1910年的春天,汪精卫和黄复生等革命热血青年在北京什刹海的银锭桥埋炸弹,欲谋刺摄政王载沣,由于事情泄露而被捕入狱,待秋后问斩。在狱中汪精卫虽临死而不惧,留下了“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的名句。
汪精卫,字季新,笔名精卫,别名兆铭。1883年出生于广东三水,他不仅相貌英俊,而且文釆飞扬,堪称一位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汪精卫早年投身于反清革命,是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就这样一位才学出众、胆识过人的革命青年志士,为何转变成一个卖国求荣,受世人唾骂的汉奸,的确引人深思。或许我们可以从他摇摆不定的人生轨迹中看出端倪。


汪精卫行刺载沣失败后被捕,在狱中受肃亲王善耆审讯。在审讯过程中,善耆对汪精卫的才识极为钦佩,将本来秋后问斩的汪精卫改判为终身监禁。不知是出于感恩心理还是死里逃生后的害怕,汪精卫对肃亲王善耆这位死敌居然心存感激,以至于他在往后的日子里,对善耆还念念不忘,称其为清末伟大的政治家,此时的汪精卫虽然还是孙中山忠实的追随者,但在他心中那颗坚定的革命之心可能已经有所软化。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为了安抚人心,实行大赦,释放政治犯。这样,在经历了一年多牢狱生活的汪精卫,于1911年10月被清廷开释。汪精卫出狱正值南方革命党与北方清廷对峙之时,他的出狱无疑为革命党和清廷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清廷主将袁世凯想借用南方革命党的声势逼清朝退位,并以此来把持局势,来和革命党人谈条件。为了笼络汪精卫为其效力,不仅对刚受牢狱之苦的汪精卫礼遇有加,还指令自已的儿子袁克定同汪精卫结拜为兄弟。从此,汪精卫成为袁世凯的一枚重要棋子,对日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可否认,汪精卫早年参加革命,一直是孙中山的追随者,对于革命是有过功劳的。但因他摇摆不定的性格,汪精卫立场不坚定处处可见,“宁汉合流“之前,他主政的武汉国民政府反复无常,忽而“溶共”,忽而“反共”。他与政敌蒋介石也是貌合神离,如果说汪精卫作为政客,他的本性如此可以理解,但是在民族大义面前,在国家危忘面前意志不坚、摇摆不定,那么就绝对不可原谅。


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全民族抗战情绪日益高涨的时候,汪精卫身为国民党最高核心层成员,却在不断竭力散布民族失败主义,主张对日妥协。1938年12月29日,汪精卫在同陈公博、周佛海等人出逃后,向国民党中央党部发出了臭名昭著的“艳电”,彻底投向了日本侵略者的怀抱。从此,汪精卫由当初的反清勇士,一步一步走向了叛国投敌的不归路。



民国三大巨头之一,年轻时的他曾是热血青年,后来却成为卖国贼
说起来,汪精卫可以算是民国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名人。
纵观他的一生也可谓是大起大落,从青年时期一个积极投身推翻满清封建统治的革命青年,到参加同盟会辅佐孙中山并且脱颖而出,成为国民革命运动的重要人物。


他在民主革命的初期立有功绩。他参与起草同盟会章程,代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1925年3月孙中山病危时受命记录孙中山的遗嘱,俨然成为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和接班人。
后来更是作为国民党左派领袖,身居武汉国民政府主席。
即使在和蒋介石争夺最高领导权失败后,也还是历任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委员、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国民党副总裁等“二把手”的高位。


可是在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在“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全国军民投入抗日救亡的关键时刻,身为国民党副总裁的汪精卫却公然发表叛国艳电,投降日寇,组成伪政权,走上了可耻的卖国道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汉奸卖国贼、中华民族的罪人。
早年的汪精卫曾经是一个有抱负的热血青年。
1910年3月,他曾经组织并参加谋刺杀清朝摄政王载沣的行动。
当时,革命党内部曾认为刺杀意义较小而风险太大。


汪精卫却很坚决,为此还撰写了一篇《釜薪论》,认为革命犹如烧饭,需要釜和薪。
釜者,不惧水火忍受长期磨练;薪者却一时轰烈瞬间辉煌。
汪精卫称自己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所以愿意为薪。


暗杀行动中,在安装好炸弹后不巧被人发现举报,导致暗杀失败,汪精卫等人作为主犯被捕入狱。
在狱中,汪精卫奋笔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言壮语。
后只是因为主管案件的肃亲王善耆手下留情,他才被免除死罪,没有被杀头。
那时谁也没有想到,多年后国家遭到外族入侵时,这个慷慨青年竟然成了背叛民族的软骨头。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年那个不怕死、勇敢暗杀清朝统治者的革命志士后来却成了“国人皆谓可杀”的家伙。
汪精卫在此后的人生岁月中曾经遭到多次的暗杀。

黄复生
黄复生(1883-1948),原名黄树中,出生于四川省隆昌市龙市镇,1904年毕业于泸州川南经纬学堂,成年后东渡扶桑,学习印刷。1905年加入同盟会,受孙中山派遣,在日本横滨学习化学,研制炸弹。1907年初,奉派回川组织革命活动,一度任同盟会四川分会会长,在川南永宁组织起义。
民国成立后,历任参议会议员,南京临时政府印铸局长、川东道尹、四川省代省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国民政府顾问、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职。
1948年10月1日病逝于重庆,追赠陆军上将,享年65岁。

陈璧君 18:15
陈璧君(1891年11月5日-1959年6月17日),女,字冰如,原籍广东省江门新会,汪精卫之妻。1891年11月5日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乔治市,为南洋巨富陈耕基之女。
抗战期间随汪精卫叛国投敌,沦为汉奸。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逮捕。1959年6月17日,病死于狱中。
167#
发表于 2023-3-25 19:2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一集
载涛贝勒19:50

爱新觉罗·载涛 ,字叔源 ,号野云(一说夜云),满洲正黄旗人,清末宗室,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宣宗旻宁之孙,醇贤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第七子,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异母弟,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叔叔。最初过继为钟郡王奕詥 嗣子。
载涛曾留学法国索米骑兵学校,专修骑兵作战科目,一生爱马,善画马。京剧票友,武功扎实,即能长靠又能短打,更擅猴戏,与杨小楼均为张淇林亲授,李万春曾随他学戏三年。
生平
光绪十三年(1887年),生于北京。十六年(1890年),封二等镇国将军,不久晋升辅国公。二十八年(1902年),袭贝勒。三十四年(1908年)12月,加郡王衔,与铁良等任总司稽察。清廷新设禁卫军后,任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宣统元年(1909年)6月,奉命管理军咨处事务。二年(1910年)2月,赴日、美、英、法、德、意、奥、俄八国考察陆军;5月,派任赴英国专使大臣。三年(1911年)5月,任军咨大臣并掌管禁卫军,后任蒙古镶黄旗都统。1912年1月,与载洵等组织宗社党;3月,宗社党解散。1917年7月,张勋复辟,任为禁卫军司令。1918年,徐世昌任为将军。1927年6月,任翊卫使。1929年,迫于生计将贝勒府卖给当时的辅仁大学。1931年1月,被国民政府聘为国难会议会员。日军侵华期间,拒绝到伪满洲国任职。
新中国成立后,被毛泽东主席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马政局顾问。还历任总后勤部民政局顾问、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民委副主任、民革中央委员。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0年9月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载洵贝子
爱新觉罗·载洵(1885—1949年),字仲泉,号痴云,满洲镶白旗人,醇亲王奕譞第六子,光绪帝之弟,之后出继为瑞郡王奕志的后人。
光绪十三年(1887年)封不入八分辅国公。光绪十五年(1889年)晋辅国公,次年又晋镇国公。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袭贝勒,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加郡王衔。宣统元年(1909年)筹办海军大臣,并赴欧美考察海军。次年授海军部大臣。民国元年(1912年)1月,与载涛等组织宗社党。辛亥革命后在北京、天津闲居。
日军侵华期间,载洵坚持气节,拒绝到伪满州国任职。1949年逝世于天津。

贝勒和贝子的区别

1、受封人群不同:贝子是清朝时期贵族的爵位名称。而贝勒则属于皇室爵位。
2、爵位等级不同:贝子的爵位在第四等皇族,全称为固山贝子,简称贝子。贝勒的爵位等级则是宗室封爵第三级,在清朝建国后成为了宗室的封爵名。
3、所穿的服饰不同:贝子的朝服是前后都绣有四爪行蟒。贝勒的朝服是前后各绣有一个四爪正蟒。
168#
发表于 2023-3-25 19:2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一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0:50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初由冯桂芬提出,后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
"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
"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体"的意思是主体,主要是指在核心理念、价值观和原则方法。
"用"的意思是辅助,主要是指在行为方法、工具和产品等方面。

169#
发表于 2023-3-25 19:2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一集
帝国日报 24:00

帝国日报,革命派报纸。在1909年(宣统元年)冬在北京创刊,原长沙明德学堂教习陆鸿逵主办,任社长,宁调元(太一)、刘鼒和(少少)主编,白逾桓等编撰。
为掩护起见,特以"帝国"命名。日出一大张。以"扶持宪政,指导舆论,扩张国权,发表政见"为宗旨。设社说、时评、短评、紧要新闻、中央新闻、地方新闻、丛话、文苑、调查录、新刊介绍、世界珍闻,另辟杂文小品"我之言"、"时事小言"、"滑稽新闻"、"议场谈屑"、"是是非非"、"京都杂记"、"燕尘琐录"等栏目。评击时政,嘲讽君臣,反对铁路国有,抨击君主立宪,隐蔽宣传革命。刊有《太乙丛话》(即《碧血痕》)。屡遭当局指控与罚款,但坚持出版,直至辛亥革命爆发。

历史发展
1909年12月在北京创刊。由革命党人出资兴办。社长陆鸿逵,编辑有白逾桓、刘鼒和等。日出一大张。自称以"扶持宪政,指导舆论,扩张国权,发表政见"为宗旨。因编辑中有很多革命党人,所刊言论倾向革命,或以曲折隐蔽的手法进行革命鼓吹。社址在北京前门外五道庙堂子胡同。从名称看,与 "革命"二字相去甚远,但这个报名只是掩护,内容则为资产阶级革命性质,从社长陆鸿达到编辑宁调元、白谕恒,都与同盟会有密切联系,办报资金也由同盟会提供,同盟会骨干分子田桐,不仅是主要撰稿人,而且负责该报的资金使用。
1910年3月,宁调元应邀自长沙赴北京担任总编辑,主持新闻、时评的编撰工作,其在狱中所作长篇小说《碧血痕》曾在该报副刊上连载。8月26日,清政府借口该报所刊黄河铁桥损坏、火车不通的消息失实,曾给以警告处分。
1911年9月,被京师地方审判厅以"有碍名誉"罪名罚款。
1911年冬,袁世凯大肆搜捕革命党人,陆鸿逵害怕召祸,遂与清宗室恒钧(诗峰)所办《大同日报》合并,改称《帝国大同报》,表示顺从清廷。同年末,逊位诏下,该报停刊。

170#
发表于 2023-3-25 19:3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一集
《民报》27:10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东京,是一个大型月刊,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创办于辛亥革命时期。前身为宋教仁在东京创办的《二十世纪支那》,因第二期因载《日本政客之经营中国谈》等文,尚未发行即遭日本政府没收,杂志被查封。同盟会成立后,将其改为《民报》作为会刊。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但是其宣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过分强调了排满而陷入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后期该报大谈佛法,进步性锐减。该报最高发行量达到1.7万份,第6至24期由章太炎主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5-27 22:4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