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泰山乌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效] 【看历史】金石彩笺录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23-1-25 18:45 | 只看该作者
第十集
我站在城楼观风景 21:10

京剧
空城计:《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唱词: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
旌旗招展空翻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
我也曾差人去打听,打听得司马领兵就往西行。
一来是马谡无谋少才能,二来是这将帅不和失街亭。
你连得三城多侥幸,贪而无厌又夺我的西城。
诸葛亮在敌楼把驾等,等候你到此谈哪 谈 谈谈心。
到此就该把城进,为什么犹疑不定 进退两难 为的是何情?
左右琴童人两个,我是又无有埋伏又无有兵。
你不要胡思乱想心不定,
你来 来 来 ,请上城来听我抚琴。

82#
发表于 2023-1-25 18:48 | 只看该作者
第十集
丁韪良 24:23


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字冠西,号惪三。1846年毕业于印第安纳州大学,入新奥尔巴尼长老会神学院研究神学。1849年被按立为长老会牧师。1850~1860年在中国宁波传教。由于他熟谙汉语,善操方言,1858年中美谈判期间,曾任美国公使列卫廉译员,参与起草《天津条约》。

人物介绍
丁韪良,基督教新教教会长老派传教士。丁韪良是清末在华外国人中首屈一指的"中国通",同时也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丁韪良在长老派神学校毕业后,派来中国,在宁波传教。随后为美国政府提供太平天国情报。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一度回国,不久又来华,在北京建立教会。1865年为同文馆教习,1869-1894年为该馆总教习,并曾担任清政府国际法方面的顾问。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得三品官衔。1898年又得二品官衔。1898-1900年,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丁韪良憎恶义和团的暴行,主张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罢黜慈禧太后 。继返美国,寻复来华,协助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筹建大学堂,未成,随又去北京。创立北京崇实中学,(现北京二十一中学)崇实中学第一任校长。


相关作品
翻译有关基督教、自然科学、国际法方面书外,还著有《花甲忆记》、《北京之围》、《中国人对抗世界》、《中国人之觉醒》等书,并曾第一次正式地、全面地将国际法著作介绍到中国。
1876年,曾在美驻宁波领事馆工作的丁韪良(时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组织同文馆的学生联芳、庆常等人翻译了一部西方国际法著作--《星轺指掌》,这是中国近代引入的第一部叙述外交制度的专著。


丁韪良与中国近代教育
丁韪良在中国生活了62个年头(1850-1916,中间有4年时间不在中国),其使命本是传播基督教,但他多年从事翻译、教育的实际工作,并曾长期担任中国著名教育机构北京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的负责人,这使他无意之中在中国近代教育的酝酿和形成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丁韪良创办北京崇实中学(即当今的北京21中学),并在1865-1885年任该校校长。

83#
发表于 2023-1-25 18:52 | 只看该作者
第十集
洮砚 29:20


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澄泥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
洮砚的生产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产于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洮砚乡。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饮誉海内外,历来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馈赠亲友的佳礼,古玩库存中的奇葩。历代文人、学者、书画家对洮砚赋铭咏诗,赞叹不已。


唐代柳宗元《论砚》记道:"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端、歙、临洮"。

北宋著名鉴赏家赵希鹄《洞天青禄集》云:"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砚,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宋代大文豪苏轼、黄庭坚赞叹洮砚:"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使武,要使饱霜秋兔毫"。

当代书法大师赵朴初题诗:"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
84#
发表于 2023-1-25 19:14 | 只看该作者
张之洞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 ),字孝达,号香涛,时为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祖籍直隶南皮,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 )。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 、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 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张之洞的抱冰堂
抱冰堂建于1909年,是清末两湖总督张之洞的生祠,也是辛亥革命百年重要建筑,是张之洞纪念馆。位于武汉市武昌蛇山南腰,首义公园内,湖北省图书馆东边。

1907年张之洞被召入京授体仁阁大学士,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僚属为纪念他调任军机大臣离鄂,1909年夏集资建成此堂。这年10月张之洞辞世,斯人逝矣,却给湖北留下一处名胜。

张之洞自号"壶公",晚年号"抱冰老人",一生清廉自许、自持,虽经手银两千万,但死后却靠致赠的奠仪安葬。

“抱冰”,语出《吴越春秋》:“越王念吴,欲复怨,非一旦也,苦思劳心,夜以接日,冬寒则抱冰,夏热则握火,愁心苦志,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为卧薪尝胆,同仇敌忾之意。唐代诗人元稹的《舞曲歌辞·冬日纻歌》中云:“共笑越王穷惴惴,夜夜抱冰寒不睡。”朱敦儒《水调歌头》中云:“问君何苦,长抱冰炭利名心。”“抱冰”斋号既导其忧患之心,又发其怀古之情,应是近代斋号中的上乘之作。

85#
发表于 2023-1-25 19:26 | 只看该作者
第十集
谭嗣同 32:54 、34:00
谭嗣同(1865-1898),字更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清同治四年二月十三日生于北京宣武门外烂缦胡同。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一起从事变法和参与新政。1898年9月18日夜独自到法华寺袁世凯住处,争取袁支持变法。9月26日被清兵逮捕,28日在菜市口就义。

仁学
中国近代思想家 谭嗣同的哲学著作。在1894~1895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遭失败,对谭嗣同的思想震动极大。《仁学》是在这种背景下,于1896~1897年间陆续写成的。《仁学》全书凡50篇,分为两卷。《仁学》反封建的激进思想,对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日本将其中一部分发表于1899年的《清议报》上,后来正式刊印成书。

《仁学》是谭嗣同三十二岁到三十三岁在南京候补知府时著作的,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上一年,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战争,清朝的海陆军溃败,屈辱求和,割台湾,赔偿军费银二百兆两,他悲愤到极点。因称次年所著《仁学》为"台湾人所著书"。1896 年夏天,他听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强学会,就到北京去,没有看到康有为,认识了梁启超。梁向他介绍了康的大同学说。他在南京又曾向杨文会学佛学,又广泛地阅读了有关西学的著作。因此,《仁学》里融贯儒释耶三教,通贯中外古今为闻见博杂之学。这年,强学会被解散,梁启超在上海主编《时务报》。他在南京著作《仁学》,经常到上海去和梁商讨。梁在《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说:"其思想为吾人所不能达,其言论为吾人所不敢言。"在维新派著作中,《仁学》是最激进的。


浏阳会馆
浏阳会馆即谭嗣同故居,位于宣武区半截胡同。分前后院。谭嗣同在戊戌变法时曾住在会馆主房北套间。自题为"莽苍苍斋"。他的许多诗文、信札都在这里写成。
莽苍苍斋原有一幅谭同同自书的门联:
上联是"家无儋石",下联是"气雄万夫"。
后改上联为"视尔梦梦,天胡此醉",改下联为"于时处处,人亦有言"。
会馆里还有维新志士开会的里院北屋。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区别
1、洋务派维护清朝的封建制度;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2、洋务派兴办官办工业;维新派鼓励学习西方经济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
3、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单纯学习外国的制造技艺;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
4、洋务派属于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维新派属于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代表人物。
5、洋务派利用手中的政治权力,运用政府的职能,来开展洋务运动;维新派采取发动带有一定群众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和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6、洋务派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维新派是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异同
①相同点: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②不同点:
A.政治上:洋务派维护清朝的封建制度;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B.经济上:洋务派兴办官办工业,维新派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C.思想文化上: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单纯学习外国的制造技艺,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上.
③内在联系:洋务派与维新派都是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产物;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从洋务派中分离出一部分,形成早期的维新派~~

(普鲁士)其操兵则登山跳涧
康有为谈教育
国家体育总局康有为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体育上他主张停止弓刀步石... 称赞德国(普鲁士)其操兵则登山跳涧,横野渡河,遇伏遭伤无不备,其练兵为两甄,...
86#
发表于 2023-1-25 19:3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集
超顶漆烟墨 37:10

徽墨珍品。为一种高级油烟墨。采用生漆、猪油、桐油、麝香、冰片、金箔、公丁香、猪胆等十多种贵重原料制成。1915年曾获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金质奖章,1979年被评为全国优质产品,获银质奖。超顶漆烟墨,细腻滋润,泛紫玉光泽,内香外不香。历代书画家、鉴赏家甚为赞赏。誉其"坚如玉、纹如犀、黑如漆"。磨研至尽而香不衰。
87#
发表于 2023-1-25 19:34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集
陶然亭 05:10

陶然亭是清代名亭,现为中国四大历史名亭之一。陶然亭公园以及陶然亭地区名称就是以此亭而得名的。陶然亭公园是建国后,北京市政府最早兴建的一座现代园林,名闻遐迩的陶然亭、慈悲庵等建筑就坐落在这里。

陶然亭是清代名亭,现为中国的四大历史名亭之一。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理黑窑厂,他在慈悲庵西部构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为亭命名。陶然亭公园以及陶然亭地区名称就是以此得名的。这座小亭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誉为"周侯藉卉之所,右军修禊之地",更被全国各地来京的文人视为必游之地。清代200余年间,此亭享誉经久,长盛不衰,成为都中一胜。


陶然亭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半,面积90平方米。亭上有苏式彩绘,屋内梁栋饰有山水花鸟彩画。两根大梁上绘《彩菊》、《八仙过海》、《太白醉酒》、《刘海戏金蟾》,亭上有三大匾,一是建亭人江藻亲笔提写,一是取齐白石《西江月·重上陶然亭望西山》词,还有一块是郭沫若题"陶然亭公园"门额中字,东向门柱上悬"似闻陶令开三径,来与弥陀共一龛"。此联是林则徐书写。旧联无存,现在的楹联是由当代书法家黄苗子重书。


亭间分别悬挂"慧眼光中,开半亩红莲碧沼,烟花象外,坐一堂白月清风"。现在对联是现代书法家康雍书写。"烟藏古寺无人到,榻倚深堂有月来",此联是翁方纲所撰,光绪年间慈悲庵的主持僧静明请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重写。

在亭的南北墙上有四方石刻,一是江藻撰写的《陶然吟》引并跋,二是江皋撰写的《陶然亭记》,三是谭嗣同著《城南思旧铭》并序,四是《陶然亭小集》,这是王昶写的《邀同竹君编修陶然亭小集》,诗中的竹君即朱筠。此诗是王昶作于乾隆四十年左右。 陶然亭建成后,江藻常邀请一些文人墨客、同僚好友到陶然亭上饮宴、赋诗,这里变成了文人墨客"红尘中清净世界也"。故陶然亭是文人雅集的地方,因此留下的诗文很多,秋瑾、龚自珍等都曾在陶然亭上留下的诗文。


陶然亭、慈悲庵三面临湖,东与中央岛揽翠亭对景,北与窑台隔湖相望,西与精巧的云绘楼、清音阁相望。湖面轻舟荡漾,莲花朵朵,微风拂面,令人神情陶然。
陶然亭周围,有许多著名的历史胜迹。西北有龙树寺,寺内有蒹葭簃、天倪阁、看山楼、抱冰堂等建筑,名流常于此游憩,其知名度在清道光之后,堪与陶然亭相匹。东南有黑龙潭、龙王亭、哪吒庙、刺梅园、祖园;西南有风氏园;正北有窑台;东北有香冢、鹦鹉冢,以及近代的醉郭墓、赛金花墓等。这些历史胜迹产生年代多早于陶然亭,有的甚至早于慈悲庵。它们都有文人墨客觞咏的历史,曾现过各领风骚的辉煌时期。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原文: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释义:
年轻时尚且不担忧生计,到老来谁又会吝惜几个酒钱?
我们一起买来名贵的酒,举杯共饮;两相对看,你我距七十岁都只差三年。
闲饮中,我们征引经史文句以行酒令;醉意中,我们吟诵诗句,胜过那管弦之乐。
等到秋后菊黄,家酿的美酒熟了之时,我和你再一醉方休,共享那陶然之乐。


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闲饮”,却包蕴着极为悲怆的身世之感。首句“少时”起得突兀,遂又以“老后”相对;三句写“沽酒”,四句忽又牵入“相看七十欠三年”句。从一时“闲饮”,推衍到漫漫人生,实在高妙。全诗言简意富,语淡情深,通篇用赋体却毫不平板呆滞,见出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工力。

88#
发表于 2023-1-25 19: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庭赏月 于 2023-6-1 00:46 编辑

第十一集
开笔书福09:15

清代皇帝亲笔书写"福"字的习俗。此习俗首开于康熙皇帝,写好的第一个"福"字悬于乾清宫正殿,其它张贴于后宫、御花园等处。余下的赐予王公大臣及内廷翰林,众人皆以获得福字为荣幸。原写福字多在除夕前数天,乾隆二年(1737年)开始定于十二月初一日在漱芳斋开笔书福,后岁以为常。

89#
发表于 2023-1-25 19:41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二集
赐福苍生笔 09:35


赐福苍生笔,康熙年间御用物。国朝旧例:每值嘉平月朔日,重华宫开笔,书「福」字十幅,以为宫庭肇庆,分贴各处。惟道光三年嘉平月朔日,特以此笔书「福」字,赐英和,为从来所未有,云云。见吉林英煦斋相国和自撰《恩福堂诗钞》自记,道光辛卯夏月,随遇而安精舍自刊本。相国自号脀叟,亦见于《钞诗》自序中,未见他书。
古代也有“新年”——皇帝赐福字
古代人是怎么度过年尾的呢?腊月,也是旧历的12月。古代人们习惯于在这年终岁尾的时刻驱避邪魔、祈望吉祥,为繁忙的一年画上圆满的句号。在皇宫里,清代的皇帝都会选择在这个时候亲笔书写的福字作为春节“红包”,分发给有战功且能独当一面封疆大吏们。这个习俗使于康熙皇帝,且一代代的被沿袭,最终于乾隆年间渐成定例。
据传,后世帝王“书福”时所用的毛笔,便是康熙皇帝的传世之物,这只笔的笔端镌有“赐福苍生”四字,用来写福字的纸张也都是绘有金云龙的宫绢,华丽异常。事实上,康熙年间每年只有十几个人能够“抢”到这份由皇帝亲自发放的“红包”,雍正时,赏赐范围扩大到外地督抚。受赏名单一旦确定,会有专人负责通知到本人,并在“赐福”这天齐集殿外,皇帝每写一张,便引一人至御案前 “叩首恭受”。不能亲自到场的,则派专人递送,并且会额外加赏一分鹿肉,以取“福禄”双全的彩头。

这要给很多王公大臣赐福,数量之大不是一天可以完成的,所以这个赐福的活动是贯穿于整个腊月的。。但每年写下的第一个福字,照例要悬挂到乾清宫正殿,接下来是19幅用于其他宫殿张贴的福字,然后才是依次赐予皇子、藩王、大学士、部院尚书以及各省督抚等臣工的。还有一些经常行走于皇帝身边,品级又较低的翰林、侍卫们,自然也不能亏待,只不过赐予他们的是事先刻在石碑上的御笔福字“副本”,即所谓“双钩福字”。
能够得到皇帝的赐福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皇帝所耗费的也无非是些笔、墨、绢纸,却能给天下人一种君臣间“有福同享”的和合意境,确实是一件既经济又风雅的事情。

极尽工巧清代内廷御用笔
清代宫廷文房用具品类丰富,笔、墨、纸、砚以及文房陈设器具形式多样。考其来源,一部分出自内务府造办处,或按内廷样式交由地方杭州织造、苏州织造、江宁织造等承办制作,如御用笔、御用纸等,另一部分来自于地方进贡。清代内廷设有“墨作”“砚作”,专门负责御用墨和砚的制作。一般是由内廷画师按皇帝谕旨画样呈览准做,即形成“内廷恭造之式”。
清代内廷御用笔的制作,所用材质精良,金银玉翠、木竹牙管,应有尽有。表现在装饰、造型方面因集多种工艺技法于一体,雕镂饰管,极尽工巧,因而更趋于观赏性、艺术性。清代仍以浙江湖州制笔最负盛名,每年地方例贡文房用具中均以湖笔数量最多,也有一些题名管笔是按内廷样式交由地方织造承办制作。各地巡抚官员每年朝贡也均以湖笔进贡。

御用笔的来源与种类
御用毛笔的形制种类丰富,极具特点。其材质有竹管、木管、漆管、瓷管、玉管、玳瑁管、骨角、牙管等。除一般常用的传统管笔外,还流行一种带斗的提笔和抓笔。其中提笔的形制一般 由笔管和笔斗两部分组成,也有管斗一体的形式,在清代曾大量制作并广为流行。提笔的管斗装饰精美,笔斗与笔管的取材或相同或相异,争相斗艳,有玉斗、牙斗、木斗、珐琅斗、骨角斗、瓷斗等,形制多样,富于变化。按提笔规格的大小不同,又有小提笔、中提笔、大提笔之分。

清代内廷用笔由江南织造、 江宁织造、杭州织造等按内廷发样承办制作,而大量的则是来自地方进贡,每年地方官员单以毛笔进贡的数额即高达数万件。除大量的御用笔备用外,还颁发内廷各处记录、抄书使用,以及用于皇帝赏赐等。据章乃炜《清宫述闻》记载:“庚申十月,赐内阁翰林院官笔五千枝,为阁中票签、院中讲章、记注之用。内阁分其半,余给讲官人各五十枝,写正本者人各五十枝,写副本者人各三十枝。更以五百枝备写档案,存起居注。五百枝备写讲章,存外衙门。笔为丁酉年制,世祖御书房所藏也。”(庚申为康熙十九年,即1680年,丁酉为顺治十四年,即1657年)从上述记载可知,清代内廷所需用笔的数量相当可观。内廷用笔主要来自于地方进贡。清吴振棫(yù)《养吉斋 丛录》记述:“供御文房四事,别类称名,不可胜纪……笔之属则以书‘福’笔为‘万襈珍用’之管。所谓赐福苍生也;御书常用者,有斑竹管、大提笔、髹漆、文檀各种提笔。其寻常供用朱书、墨书之用者,则有万年青管、经天纬地、万年枝、云中鹤、惟精惟一、云汉为章,及竹管、 檀管、钿管,皆由外省供进。”正如乾隆朝《宫中进单》所载:乾隆十六年(1751年)十二月, 两浙盐政兼织造,苏楞额贡有笔墨纸砚数百件,其中笔品有“经天纬地”“万年青”“云汉为 章”“表正万方”“小紫颖”“云中鹤”“檀香笔”等。这些题铭管笔多是平常皇帝御笔朱书、墨书之用。清代地方官员每年均以湖笔进贡,如乾隆二十六年七月, 云南巡抚刘藻贡物,仅湖笔一项 数目高达420枝。至乾隆晚期, 增加至503枝。因库存数量过多,乾隆晚期便减少各地进贡方物,其中毛笔的数量也有减贡。


这些笔的选毫讲究,常见有兔毫、羊毫、兼毫、狼毫、貂毫、鬃毫等,并有敷彩毫或点翠笔毫,装饰精美。笔毫的造型也富于变化,有兰花蕊式、笋尖式、葫芦头式等,各具特色。除选毫精细外,其笔颖更具“尖、齐、圆、健”之美,特别是彩毫装饰,更将实用笔的制作与精美的装饰艺术完美结合,形成了清代毛笔的时代风格。




90#
发表于 2023-1-25 19:47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集
查慎行 14:10

查慎行(1650年6月5日-1727年10月14日) ,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晚年居于初白庵,故又称查初白。杭州府海宁花溪(今袁花镇)人,清代诗人、文学家。
查慎行年少聪颖,声名早著。早年受教于黄宗羲,得陆嘉淑赏识、朱彝尊提携。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中举,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赴殿试,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供职于南书房。后从军西南,随驾东北,所到之处均有所作。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乞休归里,筑初白庵以居,潜心著述。雍正四年(1726年),受弟查嗣庭牵连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到两个月即去世,享年七十八岁。
查慎行是诗坛"清初六家"之一,继朱彝尊之后被尊为东南诗坛领袖。对清初诗坛宗宋派有重要影响,为中流砥柱、集大成者。查慎行在诗歌创作、诗歌艺术研究和诗学理论研究均有建树,生平诗作不下万首,堪称多产诗人。其诗兼采唐宋而以宋为长,于宋诗师法苏轼,整体肯定黄庭坚、陆游。 诗风清新隽永。艺术上以白描著称,对后来袁枚及性灵派影响甚巨,主要作品有诗歌集《敬业堂诗集》《查初白诗评十二种》等。

==========================================================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连日恩赐鲜鱼恭纪

[ 清 ] 查慎行
原文
银鬣金鳞照坐隅,烹鲜连日赐行厨。
感逾学士蓬池鲙,味压诗人丙穴腴。
素食余惭留匕箸,加餐远信慰江湖。
笠檐蓑袂平生梦,臣本烟波一钓徒。

《题吴熙仲云萍录》

宋代   戴复古
家在蓬莱海上居,出身履历一时无。
姓名羞上云萍录,本是烟波一钓徒。

朱彝尊
朱彝尊,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明代大学士朱国祚的曾孙。明崇祯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629年10月7日)生。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与李因笃、严绳孙、潘耒同以布衣身份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撰《明史》。

康熙二十年(1681年),充日讲起居注官。同年秋,江南乡试副考官。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入值南书房,特许紫禁城骑马,赐居禁垣(景山之北,黄瓦门东南),赐宴乾清宫。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南书房宴归,赐肴果于家人。朱彝尊为编辑《瀛洲道古录》,私自抄录地方进贡的书籍,被学士牛钮弹劾,官降一级。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补原官。不久告老归田。


康熙帝南巡,朱彝尊屡次接驾于无锡,召见于行宫,进所著书籍,康熙帝御赐"研经博物"匾额。

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十三日(1709年11月14日)卒,年八十一。
-------------------------------------------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
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
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南朱北王”);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王士禛
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清初著名诗人。清顺治十四年(1657)进士,初官扬州推官,入为部曹,转至翰林,任国史副总裁、刑部尚书。康熙四十三年(1704)罢官归里。工诗词,论诗创神韵说。未仕时赋《秋柳》诗,崭露头角;官扬州五年,得江山之助,诗名大起。诗作甚丰,著有《带经堂集》、《渔洋山人-精华录》、《居易录》、《池北偶谈》等。故居位于火神庙西夹道。


王士祯出生在官宦家庭,祖父王象晋,是明朝布政使。崇祯七年(1634年)八月二十六日 ,王士祯出生于豫省官舍,象晋于“豫”得“孙”,祖父遂呼其小名为“豫孙”。五岁入家塾读书,七岁时入乡塾读《诗经》,后娶山东邹平张延登之孙女为妻。


顺治七年(1650年),应童子试,连得县、府、道第一,与大哥王士禄、二哥王士禧、三哥王士祜皆有诗名。顺治八年乡试第六,顺治十二年参加会试第五十六,未参加殿试,寓京半年而归。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补殿试三甲三十六名,文名渐著,23岁游历济南,邀请在济南的文坛名士,集会于大明湖水面亭上,即景赋秋柳诗四首,此诗传开,大江南北一时和作者甚多,当时被文坛称为“秋柳诗社”,从此闻名天下。后人将大明湖东北岸一小巷名“秋柳园”,指为王士祯咏《秋柳》处。

========================================
王士祯(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清初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
王士祯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康熙五十年五月十一日(1711年6月26日),王士祯卒于里第,享年七十八岁。谥文简。
王士祯在实践"神韵说",取得卓著诗文成果的同时,还能突破正统文坛和文人偏见,重视和高度评价小说、戏曲、民歌等通俗文学、文体。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文创作与理论方面,但在小说、戏曲、民歌、书画、藏书、史论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忽视。

=========================================
王士真(759~809年),字公一,奚族怒皆部人 。唐朝地方割据军阀,成德节度使王武俊长子。
勇冠军中,沉谋有断,迎娶成德节度使李宝臣之女。后协助父亲反正,夺取成德军,拜成德节度副使、检校工部尚书、德州刺史,封清河郡王。贞元十七年(801年),继任成德军节度使,加检校左仆射。久经行阵,备知艰辛。掌权后,息兵守善,对朝廷颇为恭顺。唐顺宗即位后,进位检校司空。唐宪宗初年,加同平章事。
元和四年(809年),去世,时年五十一,赠司徒,谥号"景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6-29 05:4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