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适可而止
文/小星世龙
“适可而止”出自:《论语.乡党》:“不多食”宋.朱熹注:“适可而止,无贪心也。”“适可而止”中的“适可”是指:恰好、可以。“适可而止”中的“而止”是指:停下来。这就是说,到适当的程度就要停下来,不要过头。老子指出:“知止不殆。”就是说,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刘邦在垓下歼灭项羽,大封功臣,以齐国三万户来封给张良。张良深知“知止不殆”的道理,没有贪天之功归于自己,更没有贪得无厌,而是选择万户留地,请求封留侯。
刘邦赞扬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以外,我不如张良。”张良说:“我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当上了您的军师,封了万户,位列诸侯,我已经知足了。”成功之下,不可久处,张良抛弃了相位,同赤松子去云游四方,从而免除了杀身之祸。
“适可而止”“适”字是舌与走的结合,是言行的合一。一个人要在言行方面都要适度,度是指事物发展变化量的限度,超过这个量的限度,这个事物就会发生质变,真理就有可能变谬论,成功就会变成失败,福变为祸,顺变为难,善变为恶,富变为贫,贵变为贱,爱变为恨,功臣变为罪人,君子变为小人坐上宾变为阶下囚。所以说,一个人要做到“适”字,就要有适时性、适中性、适度性、适应性,只有这样、必需这样,才能适合于客观规律,适合于客观事物发展量的范围、限度。
“适可而止”的“适”字是关键,只有知“适”者才可以符合客观规律,才可以顺其自然,才可以知足,才可以知止,才能知足常乐,才能知人生,才能知他人,才能知社会,才能知人处世哲学,才能顺其然。“适”是“止”的充分必要条件,“止”是适的必然结果,无“适”,即无而“止”,有“止”必“适”在头。
做为一个聪明的人,就要掌握分寸,掌握适度,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退则退,审时度势,永保无祸,人生常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