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雪夜听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说] 避难所(更新中)

   关闭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4-5-27 11:20 | 只看该作者
雪夜听风 发表于 2014-5-27 11: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敢,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字,只是随意写。

好吧,俺这小心灵多多少少得到点安慰
42#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11:21 | 只看该作者
小雨的节奏 发表于 2014-5-27 11: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吧,俺这小心灵多多少少得到点安慰

一直想写,准备了十几年了,,,
43#
发表于 2014-5-27 11:42 | 只看该作者
雪夜听风 发表于 2014-5-27 11: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直想写,准备了十几年了,,,

这就是一个作家的心血,酝酿一部巨著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也是可想而知的。
44#
发表于 2014-5-27 11:44 | 只看该作者
占个位置
45#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12:56 | 只看该作者
等待邂逅 发表于 2014-5-27 11: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占个位置

46#
发表于 2014-5-27 13:54 | 只看该作者
雪夜听风 发表于 2014-5-27 12: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空闲漫漫看
47#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14:19 | 只看该作者
等待邂逅 发表于 2014-5-27 13: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空闲漫漫看

48#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14:06 | 只看该作者
49#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21: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雪夜听风 于 2014-7-27 11:41 编辑

                                                                            第二章  抗震棚

  命运。
  但在父亲的口头禅中,却经常爱用听天由命这个成语。
  而我跟父亲之间的交集却并不多。在许多的时候,父亲秉持着一个中国男人的传统,正直、善良和忍耐。既不恃强凌弱,也不媚颜屈膝。父亲这一辈子就是这样。
  他在别人都不敢至少是不愿意出头砸仓库时,毅然决然选择了他认为是正确的决定。尽管如此,父亲在地震发生后的一年,因为是带头砸仓库,造成国家财产损失的人员之一,所以,为此少长了一级工资。
  因为不管在什么年代,什么时候,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总是要付出代价,总是变相和直接受到组织的处罚的。如果不这样,组织的权威何在?
  什么叫秋后算帐?

  搬进这个由仓库改造的抗震棚第一夜注定是许多人无眠的一夜。
  许三显得非常兴奋。
  因为在吃过晚饭,许三就在整个五千家属区乱窜。
  所谓五千家属区,是根据建设面积所取的名字,意思是建筑面积是5000平方米。实际上就是五幢设计风格一模一样的红砖楼。
  在1976年春夏之交,上级文件通知在龙门山脉将会发生大地震时,不仅是我们五千五栋的人,也不仅是五千家属区的人,整个江彰平原上的所有人都积极行动了起来。
  五千家属区的布局是这样。
  如同士兵列队般依次一、二、三、四、五幢三层楼的红砖楼房,按照原先的设计,钢厂是要在这里安置五千工人及其家属,但是豆腐镇的土地有限,只能在这片狭长的区域摆布下五幢建筑。所以,这个地名的由来就是按照理论上能够迁徙安置的人口来命名的。楼房的左边是紧邻豆腐镇居民的大片青瓦平房,如果要安置五千人,那么就得拆迁掉居民们的房子。拆迁是很简单的事情。然而,拆迁了房子的居民又如何安置呢?又到哪里去安置呢?
  因此,注定不能拆迁的。
  五千家属区的右边是一条家属区通往厂区的马路。隔着马路则是一条堰沟,叫小堰沟。最初设计这条堰沟跟豆腐镇有关。大约是晋代就有了豆腐镇。这条小堰沟是从涪江引水,作为整个豆腐镇供水系统的一部分。在钢厂医院那座老石桥上分成了两条支渠,一条由东,一条由西贯穿了整个豆腐镇。清澈的涪江水,既是豆腐镇居民的生活用水,也是排泄生活用水后的渠道。所以,取法自然,我们的古人真是有智慧、有办法。这两条贯穿豆腐镇的支渠,既解决了镇西片的居民用水问题,又解决了东片居民的用水问题,而且,还形成了曲曲折折的沿岸风景。在沟渠的两边,种植上了许多的树。最多则是油桐树,每年春天,油桐树开花时,整个豆腐镇沿渠两岸便是花枝蓬满,蝴蝶翻飞。
  在钢厂选址时,按照最高领袖“分散、靠山、进洞”的指示,从东南沿海的一线和位于中原地区的二线,将许多的工厂搬迁到了战略大后方的大西南。这就是起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共和国史称的“三线建设”。

  钢厂选择在了豆腐镇绝对是具有军事战略眼光的人杰作。
  从更大的范围看吧。
  如果是从空中鸟瞰;豆腐镇位于涪江西岸。东边是起伏的丘陵,著名的宝成铁路就穿行于这东部的崇山峻岭之间。北边是交错的涪江峡谷,在钢厂矿山车间,豁然开朗,涪江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雪山峡谷间奔流而来。西边是南北走向逶迤连绵的山峦。南边则是涪江的出口。
  豆腐镇由于四面环山,实际上因为涪江的冲击而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盆地。
  如果发生战争,在豆腐镇四周的山上架设防空兵器,钢厂的安全是有保障的。
  从涪江出峡门引了一条水渠,像一个倒写的英文字母Y。钢厂的家属区楼房就是沿着豆腐镇外边的Y字形沿岸建设,客观上就像摊大饼似向外扩张。间接也将豆腐镇包围其中。
  钢厂需要大量地用水。
  而要用水,就要解决排水问题。
  于是,又在这条小堰沟东边隔着地势平缓的坡外,专门又修了一条比旧沟渠宽的堰沟,叫大堰沟。
  因此,当要搭建地震棚时,五千家属区的一、二、三、四栋的人们,就纷纷抢占位于小堰沟与大堰沟之间的空地。
  油毡。芦苇席。钢管。铁丝。
  当这些搭建抗震棚所需要的物资源源不断地从钢厂库房里给搬运出来,运送到各家属区搭建点时,许三想起了1969年的春天,大批的工人们带着家属从天南地北来到豆腐镇的情形。
  但,即便如此。1969年的大迁移也没有搭建抗震棚来得迅速,来得壮观。
  对于孩子们而言,感觉就像过节一样快活。
  他们觉得子弟校的决定太英明了。
  那就是提前放假。而且是无限期的放假了。因为地震,因为说来就来的地震,因为也包含着可能是一年甚至两年才会发生的地震。或许决策者们并没想到那么长远。只能是顾及到眼下了。人的生命比起停课来说,当然是人的生命和人的安全重要。至少子弟校的头头脑脑们在心里是省去了不少的麻烦。只要孩子们不是在校园范围内发生了不测,那么,就跟学校就没有任何关系了。
  再者,只知道是将要发生大地震,至于发生多少级的地震,这恐怕是任何一个权威的专门研究机构也不敢轻易断言的事情。只知道龙门山脉一带地质活动频繁,已经进入了一个地震爆发的活跃期。
  而在此之前,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极大地鼓舞了决策者们。
  在钢厂专门放映的关于海城地震的新闻电影纪录片中,由于提前疏散了人口,在地震发生时财产和人员伤亡损失就降到了最低程度。
  一句话,当时的宣传口号是;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地震是可以预防的。
  而且是“三结合”的工作机制。
  三结合是中国人的创意。即工人、干部、知识分子所组成的“攻关”小组。在钢厂生产技术上遇到瓶颈时,常常会采取这种方式。
  我的父亲由于是技术很棒的工人,经常就被结合进了三结合小组。
  现在,钢厂专门成立了预测地震的“三结合”。土的、洋的办法都用。什么青蛙过马路,井水突然浑浊,鸡鸭不进圈,什么“小震闹,大震到”等等。还有就是当遇到地震发生时,如何迅速找到一个安全的场所地点躲避的宣传海报四处张贴。这些防震安全常识教育,即使是在汶川“512”大地震发生时,在唤醒我的安全防范常识的同时,我打心底感谢当年的宣传海报。因为在子弟校的教育和课程设置上,就从来没有过关于人与自然如何和睦相处的教育。更多得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是人在破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沿着小堰沟两边的空闲地带全部搭建起了抗震棚。
  反正钢厂从来就不缺乏钢材。钢管被弯曲成拱形,两头深深地扎入泥土固定,一排排的同样规格、同样等高。然后,用钢筋横着用细铁丝固定好骨架。先在穹顶铺着芦苇席,用细铁丝固定。最后,是铺上两层的油毡。在这临时抗震棚的两边,为了通风方便各开了几个方格的窗口。窗口在下雨刮风和睡觉时,有一块小油毡板放下。
  照明直接就从小堰沟边的电线杆上接线,拉入抗震棚内。
  要说,这才是真正的抗震棚。
  一栋楼的居民,只需搭建两座这样的棚子,男人们一间,女人们一间。并且,在棚子附近下风处,一、二、三、四栋细心的工人们还临时搭建起了公共厕所,方便住在棚子内的人解决生理问题。
  凡是有利就有弊。
  五栋的人以为临时利用了一座仓库,捡了大便宜似。但,当许三和院子里人参观别人搭建的地震棚后,就心理又不平衡了。
  更要命的是,当人们回过神,准备放弃仓库,也想按照现成的所谓标准搭建抗震棚时,在小堰沟附近就没有什么空地了。
  问题还在于男女混居在这座潮湿闷热的仓库内,生活上不是不方便,而是非常的不方便。
  特别是年轻的女人们,半夜要起夜,天生胆小,所以,只好在自己家床边的围桶、痰盂上急忙退下内裤坐在上边,半夜三更的经常就吵醒了别人。而且,每次揭开围桶和痰盂的盖子,立即就会散发出一股浓烈的尿骚和屎臭的味道。
  想一想吧。
  二十四户人。拖儿带女的,每家床边蚊帐外,都燃烧着盘香,加上,汗水的味道,潮湿的味道,经年贮藏的肥皂的味道,还有人体内排泄的味道,整个仓库里的味道别提有多糟糕、多恶心了。

  而钢厂毕竟是有组织的在大规模搭建抗震棚。
  豆腐镇的居民和附近农村的村民就没有那么规范了。
  他们差不多是就地取材,就近找到稍宽敞一点的空地,用塑料布加油毡(那还是偷钢厂的材料)、砖块,破纸箱之类的搭建一个又一个的窝棚。
  于是,在豆腐镇周围,到了夜晚,居民和农民们因为没电,只好用菜油或者是煤油来照明,要说壮观,那可能是豆腐镇百年来都少见的光景。
  在涪江的岸堤上,在每户农家的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在树林间,在豆腐镇的街道当间,到处都是搭建的奇形怪状的抗震棚。
  “鬼火一样。”
  许三兴奋地跑回来对大家说。“到处充满了鬼火,连涪江对岸的阳亭公社也是。”
许三的描述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
而家长们却在心里忧愁的不行。经济条件好一点的人家,暗地里商量是否将孩子送回老家投亲靠友,至少也能为家里还能保留下一、两棵血脉种子。不然,大地震真的降临了,万一全家的人都死了,那岂不是绝户了吗?
这是万万不可以的。
母亲听到这些议论时,恍然大悟似就跟父亲商量是否将我先送回到湖北武汉。母亲的心思父亲是懂的,哥哥几乎是成了一个废人,妹妹是女孩子,在普遍重男轻女的思想下,要保肯定是保家中康健的能够延续香火的孩子。
父亲听了母亲的话,半天没有作声。
去年的也是这个时间,爷爷在老家去逝,父亲带着我回到武汉那个叫石灰堰街道上的老家。父亲这一辈兄弟姊妹四个人。
大伯父一家人1972年离开湖北去了广东一个新建的钢铁厂。
父亲排行老二。1969年春天,为了响应国家支援“三线建设”的伟大号召,带领着一家人来到了四川北部山区的豆腐镇。
叔叔一家人更积极,也是响应国家号召去了一个叫沙洋的农场。
姑姑上山下乡,去了汉阳农村插队落户。
奶奶在我出生的前一年就去逝了。在老家只剩下了爷爷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守着石灰堰街上的老屋。
在爷爷去逝后,老家的房子因为没有人看守,街道办事处就跟回来奔丧的子女们商量,那么大的几间瓦房作价捌佰元就卖给了街道办事处。
所以,父亲不作声。送我回到老家投靠谁呢?
“日子都不好过,听天由命吧。”
父亲吸完了一枝香烟,他不是没有考虑。想到他的兄弟姊妹们也是孩子一大家的人,自己的妹妹十八岁就去了农村插队落户,即使是送我去他们当中的任何一家,因为是至亲肯定是要收留的。然而,却是要给他们增添许多的负担。
要说志气,我是佩服自己的父亲的。但凡自己有丁点的办法时,他是决不会去麻烦任何人的,那怕是自己的亲骨肉。
母亲想一想,伤心地暗自落泪。“是啊,没办法啊。”
而我的哥哥因为患黄疸性肝炎,所以,嘴格外的馋。母亲总是设法为他弄点有营养的,譬如买来铁盒装的麦乳精。母亲经常嘱咐哥哥,“汉啊,吃饭的时候莫去别人的饭桌边修皮。人家嘴上不说,心里指不定烦死了。你这个病是要传染人的,晓得吗?”
母亲是个勤俭的人。
她每天不仅要煮饭,还要专门在饭前饭后消毒,生怕我跟父亲也被哥哥给传染了。
所以,每天母亲就要比院子里的大妈们多做一遍重复的家务劳动。
吴家的老二吴江北是院子里的孩子头。
吴家的孩子天生就具有当领袖的气质。在老大吴江南没去农村插队前,吴江南是我们的头儿。现在,他去了农村,跟何伯伯家的大姑娘何小青在一个生产队。
都是十八、九岁的年龄,吴江南尽管知道楼上楼下的,两家的大人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吵闹闹,但是,他却在心底喜欢何小青。
何小青是读初三时才从上海转学来到子弟校。
何小青初来我们这个家属院时,说着一口的上海话。是个长得蛮标致的少女,白净而苗条。
然而,许三跟吴江北关系不太好。
许三是个孤傲的孩子,行事向来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平时喜欢吹牛说大话,因此,当他说到处都是鬼火时,大家将信将疑。
许家一共五个孩子。
许家老大在东海舰队当水兵。老二是个哑吧,老三在读初三,许老四更是一个令许大山头疼的角色,许老五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子,听话而乖巧。
所以,许大山和许家妈妈没有精力来管自己的孩子,只要不是太出格,他们对于自己的孩子们就是放任自流。
除了睡觉,仓库里简直没法待。在许多时候,大家搬出自己家的小板凳,坐在院子里吹牛。大人们围拢在一边,孩子们也围拢在另一边,各吹各的,彼此相互不干扰。有时,前面四栋住的铁蛋儿,会跑到我们院子里来散布一些“小道消息”。
铁蛋是爸爸是钢厂小车班的班长,能够担任这个看起来官不大角色的人,一个是驾驶技术是超一流的。二就是经常给钢厂主要负责人开车,消息自己来得快,来得准确。
还有一个就前面三栋住的叫三元的男孩子。
三元是许三的同班同学。
女孩子呢,除了胡蔷薇外,还有就是林阿姨家的汪铃铃。但是,汪铃铃是个不合群的孩子。再有就是像何小青一样插队的,或者是已经成了家嫁人的。在我们五栋,女孩子要么就是都比我们年龄大,要么,就是比我们年龄要小。
而且,我们院子里长大的姑娘,一个比一个漂亮。
尤其是女大十八变。仿佛过十八岁,一夜之间就出落成了一个漂亮的大姑娘了。
  





50#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1:54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6-16 15:3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