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沿着街道向前走,路旁安静祥和,19世纪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妆点着街道,前方不远就是一座恢宏的建筑,典型的歌特式风格,尖尖的屋顶象利剑直插云霄。这就是特别有名气的建于1919年的圣丹士坦天主教堂(St.Dunstan's Basilica),它是爱德华王子岛的地标性建筑,在许多介绍爱德华王子岛的资料中都可见到它的身影,它还是爱德华王子岛天主教教会主教教区所在地。
此次旅游前我还从未进过教堂,跨入教堂的大门还是平生的第一次。对我来说,教堂是神秘而又陌生的,而圣丹士坦教堂又多了一份庄严。
圣丹士坦教堂
圣丹士坦教堂的建筑是别致又精细的,看惯了现代建筑平直的线条,感觉教堂的建筑太复杂了。除了三个高高的尖顶,整个建筑都布满了各种具有柔美线条的装饰和小的锥形装饰,让人眼花缭乱。教堂向游客敞开大门,可以免费参观。我走入教堂,惊讶教堂内部的华丽与辉煌。
圣丹士坦教堂的名字来源于格拉斯顿伯里(Glastonbury)的圣人盎格鲁撒克逊圣邓斯坦(St.Dunstan the Anglo Saxon),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教堂内高高的穹顶被一条条交织在一起的线条分割成美丽的图案,立体又简洁。玻璃窗上色彩鲜艳的图案有各种人物造型,我猜可能是在讲述一个个圣经的故事吧。
圣丹士坦教堂是罗马天主教堂,始建于1890年,于1907年完工。当初这座教堂是木质结构的,在教堂完工后的第6年,即1913年3月7日,一场大火将圣丹士坦教堂化为灰烬。于是在原来教堂的基础上,由苏格兰建筑师JM Hunter和承包商James Metcalfe and Company重建了被烧教堂的结构,他们用最上乘的材料和工艺,打造出优雅的英式哥特式室内装潢。新的教堂于1919年竣工,当时号称当地最大和最坚固的教堂。 此时的教堂200英尺高的尖顶达到城市天际线的最高点,成为爱德华王子岛名副其实的城市地标。1929年教皇授予圣丹士坦教堂以大教堂称号,以纪念岛民为使这座神殿从灰烬中复活而做出的巨大财政牺牲。
圣丹士坦大教堂的网站上有这样一句话:“1990年,加拿大联邦政府将圣丹士坦大教堂指定为加拿大国家历史遗址,并称其为海事时期最精致的教堂之一,并且是维多利亚时代哥特式复兴建筑的典范”。政府的这样评价,正是他们引以自豪的原因之一。因为在1913年那场大火后,爱德华王子岛的教徒和居民慷慨捐赠,使得他们不仅维护了教堂的庄严,更维护了每位教徒内心的尊严。
现在,我们来仔细看看大教堂吧:
哥特式外观设计——尖顶顶部有10英尺高的螺旋形十字架;外门的四个雕刻描绘了福音作家。 马修、马克、路加和约翰,都是哥特式风格又各具自己的特色。
走进大教堂,一下子吸引我的目光的是37英尺高的祭坛和44英尺长的祭坛屏风,里面安置着23名圣天使雕像;可以看到德国制造的跨度达14英尺玫瑰窗,在大教堂里显得却小了些;近300个天使形象散落在彩色玻璃上、十字架的下面、灯具上,更有的缠绕在柱子上的镀金叶子丛中……。高大的天花板部分主要描绘着教会传播信仰、希望和慈善的信息,两侧的饰物则有代表胜利的五个元素:爱尔兰三叶草、英格兰玫瑰、苏格兰蓟、法国百合花和意大利的十字架。
大教堂的大理石的地面、意大利式的雕刻以及带棱纹浮雕的天花板都在默默地向观者展示着奢华。这里的雕刻非常有特点,尤其是那座意大利石雕,在教堂前方正中间的下方,有黄色调的灯光映在雕塑上,非常引人注目。我看了看,猜想那很可能就是“最后的晚餐”吧,不知道对不对。
总之教堂内部美得让人很难描绘,就放一些照片吧,更直观些。
我在教堂内变换了几次角度,无论如何也拍不出全景,没办法,只好一个局部一个局部地拍。
忽然觉得有些累,我坐下来,坐在教堂的前排,想感受一下历尽沧桑的圣丹士坦教堂中历史留下的味道。遗憾的是,时间不允许我再多停留,还有更多内容丰富的地方等待我去探索。
从圣丹士坦大教堂出来,天上的云层薄了一些,有的地方露出了蓝色的天空,但气温还是有些凉,也许是之前吃的那种“世界上最好吃的奶牛冰淇淋”的寒意未消吧,我依然感觉不到夏天的热度。
我走过一条不宽的小马路,向左转,老远就看到一座与众不同的建筑。
前方不远的地方又是一座教堂。从外观上看,这座教堂就其规模与华丽程度,都无法与圣丹士坦大教堂相比,然而,它的那种沧桑感却强烈的吸引我,想去看个究竟。
路边的草坪上有一块小牌子,上面与着“教堂对游客开放(Church open for visitors)”。我大步走到门口,原来这里就是坐落于王子街101号的圣保罗圣公会教堂(St.Paul's Church)。
圣保罗圣公会教堂外景
圣保罗圣公会教堂是一座维多利亚时代的哥特式复兴风格的教堂,用爱德华王子岛特有的砂岩建成,四周被树木的草坪环绕着。 圣保罗圣公会教堂由著名的岛屿建筑师威廉·克里奇洛·哈里斯(William Critchlow Harris)设计(岛上许多其他建筑都是他设计的),这里曾经是夏洛特敦城教区的教会之首,建于1769年,当年也是当地的地标性建筑。到2019年就有250年的历史了。
1979年10月,夏洛特敦市指定其为文化遗产资源。
圣保罗圣公会属于英国国教,教堂的使命,是建立以喜乐和感恩为特色的教区生活。
这里很安静。
我轻轻地走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两边挂的旗子,左边是加拿大国旗,右边是英国国旗。一位老人迎了出来,询问我从哪里来,当他得知我是中国人时,立即从门口的小架子上取来一本中、法两种文字的宣传册——《圣保罗教堂简史》。
我很惊讶,在这么远的地方,居然也有中文的介绍,心里一面感叹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各地的影响,一面感叹教会对宣传工作做得很到位。
老人年纪很大了,估计有80岁左右,他不会说汉语,但依然不停地给我介绍着。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恳切,非常欢迎我这个远道而来的参观者。当我看着他的眼睛的时候,有泪水从他眼中溢出。
在进门处的桌子旁,有个签到的本子,他希望我能签名,并留下我从哪里来等信息。我看到本子上满满的英文和法文签名,也有一两个其他文字的签名,于是我拿起笔,骄傲地用中文签上自己的名字,并写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
看到老人殷勤地介绍,我忽然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也有点心疼老人家,我请他留步,说自己随意走走。
呈现在我视线中的教堂,木线交织的天花板与漂亮的彩色玻璃窗非常和谐地展示着建筑设计师独具匠心的审美智慧,棕色的红木天花板,增加了室内的温暖感,使得不大的教堂因为这种设计而变得宽敞。天花板的木线,勾勒出叶子的形状,整个教堂仿佛被几只巨大的树叶支撑,又像被树叶护佑着,很别致。
最有特色的是色彩鲜艳的玻璃窗,做工考究,漂亮至极,据说是1873—1874年教堂扩建时,兴建圣坛,由五个彩色玻璃窗和特地从英国运来的玫瑰窗组成,1896年,窗子扩大到七彩色玻璃窗,玫瑰窗现存于教堂的南面。玻璃窗上描绘着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动物,造型独特又生动。这些与它朴实无华的外表形成鲜明的对比,外部幽静而内部热烈。
教堂建设得巧妙之处,还在于圣坛的独特设计,可以使管风琴、歌手以及讲话者的声音清晰地反射到教堂的每个角落,奏出华美的乐章。
教堂的祭奠桌,是一个橡木讲坛,上面镶着用红木雕刻的图案,由W·C·哈里斯设计。而管风琴及其键盘位于圣坛的北边,它的手动控制设施是1936年安装的,1996年进行了翻修。
教堂的墙壁上有主祷文表,十诫经文和使徒的信条,这些从十八世纪开始就在翻建前的保罗教堂里悬挂了。
教堂墙壁上还有许多纪念徽章,其中一些是经过两次翻建教堂一直延续下来,可以称得上“文物”了。
第一个值得纪念的是教堂的第一任牧师——西奥菲勒斯·蒂斯帕塞神父,另外一个是他的女儿佩内洛普,她的丈夫是L·C·詹金斯牧师。他们的纪念章高高地挂在教堂西面的墙上。
靠近教堂的前门有两个地穴,里面保存着两个前总督的遗体:总督阿雷塔斯·央爵士和总督唐纳德·坎贝尔爵士。
在教堂里浏览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爱德华王子岛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他们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是那么精心和细致。虽然他们的历史和中华文化相比显得太过短暂,但人类历史总是会不断地繁衍下去,比起破坏与丢弃的行为,我更敬佩他们的举动,这才是对人类文明最好的诠释。
我走到教堂入口处,老人家依然在那里等我,直到把我送出门外,与老人挥手告别,我径直向联邦广场走去,心里装着满满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