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彻大悟是对客观真理的认识
文/小星世龙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对悉达多的尊称,意思就是释迦族的圣人。成道后,人们称他为佛陀,简称佛,佛是指“觉悟的人”。佛,并不神秘,佛是觉悟者,人要成为觉悟者就是佛。 释迦牟尼从“成长的困惑”中,对弱肉强食,生生灭灭等残酷的现象深感困惑。为了解决这些困惑,他了结情缘出游观苦,悉达多看到孤苦伶仃的老人和生病的农夫,遇到了送葬的队伍和出家人。使他感到生、老、病、死对人生的桎梏。
为了探求人生真理,悉达多决定出家悟道,远道寻师希望大法师的大智慧能解除他的困惑和痛苦,大法师毗奢密多罗,用梧桐果喂养猫头鹰,并说能像黄莺一样唱歌,这个举动告诉悉达多,天性不可更改,坚定了悉达多普度众生的宏志。悉达多夜渡凡尘,经苦行林,看到吃污泥苔藓的脏汉,跳入烈火中寻求永生父子,颇感到苦行是对人体生命的摧残。
经六年的苦行生活,身无覆盖,风吹雨打,限制饮食,在菩提树下静坐七日,凝神定思,对人生实践,作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经推敲和归纳,对人生“生、老、病、死”苦的具体现象,进一步的推敲、归纳,得出人生“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的人生真谛。这就是释迦牟尼的菩提树下的静悟,豁然开朗,大彻大悟。
释迦牟尼是怎样成佛呢?换言之,悉达多是怎样大彻大悟的呢?悉达多成佛是经历一个脱胎换骨、坚定不移的追求人生真谛的过程;悉达多成佛的过程就是对人生实践的总结,得出的人生真谛;就是释迦牟尼在长期探索人生真谛的实践中,由表及里,去粗取精,抓住事物间的内部联系,从外在的表象升华到内在的本质,经归纳、概括而形成的;就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