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537|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散文] 最后的挽歌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2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不舍昼夜 于 2015-3-10 21:30 编辑


  A
  一进聂市老街,鞭炮声就从深巷里回响着,并顽强地传到街口了。声音有点嘶哑,像风烛残年的老人的咳嗽声那样无力。真没想到逼仄的老街居然还有这等消音功能,这是我以前完全忽略了的并不奇怪的现象。我们一行中,那几个玩摄影的开始自作多情,说鞭炮是欢庆咱们的到来。事实上,就我们这帮货色实在无关古街的痛痒,只是长枪短炮的一队人马,像又要在这个地方拍什么电影似的,是要惹来古街人投来注目的眼光的。何况,曾经这里的确拍过一部不出名的古装武打片,过去几十年了,老街的人至今还津津乐道。有的还充当了群众演员,赚了几个盒饭吃了而感到自豪。
          这次,我们还带了几位美女演员作摄影模特,老街的孩子们就欣喜地围过来,成了我们一行人的开路先锋。要不然,我们寻找那些保存尚好,且有建筑艺术风格的老屋还要费些周折。因为我们有了两年没有过来了,这一来,老街就真的变化很大了,一下子还不是那么好找的。加之,那些建筑材料早就满满地堆积在老街上,把路堵塞了,过往的人还真要费些周折方能绕得过去。有的老屋前一晌还在,现在就拆得只剩骨架了。刚才的鞭炮就是为一户人家的新居落成而燃放的。还有几栋也在拆,有一户正在挖地基,还有一户正在加班加点砌墙。尽管那种用水泥预制板盖顶的小楼房,早也开始野蛮地攻陷了这个古镇,眼前几栋刚装饰完的新楼房,在明朗朗的太阳下,它们金属般的材料折射出金属的光泽,让我的眼睛像扎进了禾芒一样隐隐作痛。尤其是那俗艳的马赛克的颜色,在青山绿水的怀抱里,是那样的放纵和肆虐,浑身上下凸现出强硬的反叛意味。这种与自然极不协调的符号遭到自然环境的排斥是理所当然的。即使这些建筑材料是多么地坚固耐用,却委实不能吸取日月精华,成而注定与大自然抵牾相斥的关系得不到调和。可他们偏偏喜欢这样的小楼房,跟风似的,一栋又一栋冒了出来,好好的一个古镇,弄得七零八落的。
B
  起初来的时候,我就只想用镜头记录聂市快速消亡的历史场景,见证这座所谓的历史文化名镇,其文化的冠冕和旗幡是如何倒塌在人类精神家园的瓦砾上。我压根儿也不打算用我的文字来为它的行将就寢进行最后的挽歌,或者进行祈祷什么?我知道我的文字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一定会淹没在越来越密集的鞭炮声中,没有丝毫回音。文字是多么的脆弱、孤立无援。就像到嘴边的一口唾沫,生生地呑进去一样,是那样的无可奈何。
  这些时日里,我被什么撕咬着,纠缠着。夜半时分,还有青面獠牙的鬼魅呼之欲出,好像它们被那鞭炮声吵醒似的,在阴间永无宁日了。那种寂泣的投诉就这样把我从睡梦中拽醒,病急了乱投医找错了门道赶也赶不走。离地三尺有神明,我算是撞见鬼魅了。谁叫我这些年对久远年代的老屋及古建筑情有独钟呢?我自己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老屋成了我精神家园的既定俗成的心灵符码,有着跟人一样的思想和情感,并像神明一样指示我们的来路,并理解我们先人的生活历史和面对苦难的生存智慧和意志。
  何况聂市古镇的来路并不简单。相传:此地为三国东吴名将黄盖在这里恭迎孙权的车驾,而得名接驾市,后演绎为聂家市,再到今天的聂市。传说难免带有添油加醋的成份,演义的成份,而不足为凭。可这里是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不容置疑。因为挨近长江,可想而知,昔日的水运发达,商贾云集,有“小汉口”之誉完全是可能的,这样我便可以想象聂市古镇曾经的繁华与喧嚷了。相形之下,而今的聂市有如沸点过后的一瓢陈年冷开水,漾不起半点激情来。
一切归于宁静,似乎是自然规律。其实,也是时代变迁的结果,带着某种宿命色彩。正是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让我的这帮搞摄影的好色之徒,找到了一种视觉上的快意,并以现代美女置身于这种极不协调的场景里,产生一种另类的审美效果。
C
    两年前,我为收集古建筑的雕刻艺术资料专程来过一次。是慕名而来,一位搞民俗研究的朋友告诉我,要是再不来,过不了几年,只怕就再也看不到了。那时候,古镇还比较完好。虽然,也有一些老房子破败了一点,如果加以修整,整旧如旧,是能重新焕发精神的。我那时还想朋友也太夸张了吧,这么好的古镇谁舍得拆除呢?何况,这本来就是不错的旅游资源,只是稍加整理、规划,其前景并不压于民间故宫张谷英,甚至在文化上比张谷英更厚重,更具欣赏价值。尤其是老屋的雕刻艺术极具个性,古朴而精致。
    比比皆是的雕刻被我看作古镇最主要的表达手段,最重要的语言形式。因为这是以砖、石、木等硬材料为介质的艺术语言,是古镇建筑的思维和情绪,眉目和神色,是余音绕梁的欢喜,袅袅飘飞的祷祝,稍纵即逝的惶惑。我们对古镇老屋的欣赏,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欣赏雕刻艺术来最终完成的。那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对话过程。它用线条组词,用形象造句,用贯通古今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历史生活的精神气韵。同时,它又超然于历史,不屑于陈述和再现具体的历史事实,甚至连时代背景也被隐匿得需要专家来考证,这就使得它的表达既生动又神秘。富有历史感的神秘性,正是我们想象历史的巨大空间。因此,对聂市民间建筑艺术的审美,离不开对遍布其间的雕刻作品的深入体味。也许,这正是我们探究历史、访问民俗、窥察过去时代的社会心理的必由之路,正是我们理解古镇建筑,印证审美判断的可靠参照。由那些雕刻作品所传达出来的东西,往往要比族谱所提供的更充分、更传神,比人们口口相传的更真切,更准确。
然而,我们对雕刻艺术的鉴赏和研究是十分薄弱的,能见到的大多是驻足于一般的介绍,对作品的文化内涵少有观照建筑整体的考察,而且是把作为艺术的雕刻一概视同于那些文物来证明历史。所以,那样的介绍文字,是无法捕捉雕刻艺术通过生动的形象所蕴藏的鲜活的思想,以及丰富的情感。即便其中间或流露出一些艺术品评的企图,大致也不过是感官直觉的粗疏印象。倘若停留于直觉印象,我们的艺术审美极可能被其所蒙蔽。
    在聂市,我们常看见兽头吞口,是按风水理论的讲究,用以驱邪止煞,逢凶化吉的神物,当人们在建房受到各种条件限制无法如意选择宅基时,将它置于大门上方,就可以避邪纳吉了。人们形容这类辟邪物无不以狰狞可怖一言以蔽之,极少有更为细腻且准确的感受。这些避邪之物有木雕的,也有石雕的,木雕的一般都会突出面部的某个部位,或是恕目鼓暴,或是龇牙咧嘴,或是鼻子硕大,给人第一印象的确是凶神恶煞的古朴形象。但是,仔细再看,这些形象都传达出相似的威慑力,更在于被夸张了的细部,往往在整体形象的明暗、凹凸、刚柔、曲直的对比关系中得到协调,总有一些柔和的线条中和了它的狞厉,使獠牙种植在似笑非笑的暧昧之中,使怒目被围困在面颊肌肉的丰润敦厚之中,有的则以繁复的鬣须强化它的轮廓,使得本来粗犷、威严的形象竟带有很重的装饰意味。可以想象,它们的表情要比狰狞复杂得多,神秘得多。在狞厉与温和的对比之中,我们能体会到一种隐隐的荒诞感,萦绕在上翘的嘴角边,矛盾着的眉宇间。它融合了兽性和人性,体现出强烈的中庸意味。
有意思的是这种意味在其它各种雕刻雕塑作品中也能读到。我见过的石狮,还有木狮,往往通过对其脑门、鼻子等细部的夸张,突出它的憨态,威风凛凛中竟有和风习习,使其雄强威猛的形象变得温厚可近,有的甚至是慈祥可亲的。
D
  此刻,我眼中的聂市,沧桑感浓郁得化不开,它是受损坏的老墙,是腐朽的梁柱,是找不到钥匙无法进入的古宅,它又是古井旁新鲜的湿迹,是门楣和窗户上依稀可辨的文字和图案,是坐在神龛之上的那尊供奉的雕像,也是大门上高挂的红灯笼。它的历史无需到故纸堆里去寻找,它印在身后的那条河水里,装订在高高的木楼上。雕刻精美的门头,就是它的封面,气派的大厅迎来送往的故事就是内容了,这一栋栋做工精美的大院和阁楼,又何曾不是财富的纪念碑。望着它们的老去、颓败,又何曾不是金钱的墓志铭。
  当好色之徒们的镜头,对准搔首弄姿的美女时,我的目光落在一栋老屋惟一幸存的石狮子上。这是一对完好的石狮子,就在我短浅的目光接触的瞬间,相视无语,无语话凄凉。不懂世事的孩童们在骑狮逗玩,而狮子早就没了脾气,温顺得连一声叹息都没有了。曾是门庭威严肃穆的象征物,已然感到大势已去。在我眼里,这片残垣断壁的表情是矛盾的,虽然天庭饱满,却黯然无神。虽然地角方圆,却满目疮痍。几分依稀尚存的威势,竟浸透了苍凉之感,委实让人感怀。也许,这些老屋物是人非,几度易主。仰望梁上空空的燕窝,檐下空空的眼神,恍惚之间,我会觉得人与燕都是寄人篱下的匆匆过客。老屋甚至遭到遗弃也不是稀罕的际遇。从而注定要从院子里长出青草来,成为雀鸟的绎站,蝙蝠的天庭。
  人知道需要雨露阳光的滋养,老屋更知道需要人的滋养。有了人,老屋的砖石木材就有了体温。有了人,粱柱及飞檐就有了鼻息。有了人,破裂的青瓦就会呻吟,残缺的雕花也会喊痛。我的痛心疾首源于那些大把花钱,去买文化名镇的冠冕,而对保护这些仅存的文化遗产喋喋叫穷,掏不出一个子来的人。我更不知道,他们顶着这顶来之不易的冠冕招摇,是出于什么样的人文心理?倘若没有让世人发现这个能代表江南风物的古村,它还藏在青山秀水的臂膀里,任其生生息息,或许还是一种最好的保护方式。要知道现代文明正以摧枯拉朽之势,荡涤着生长在农耕文化土壤上的宗族文化的意识,其速度和力度实在难以置信。遥想当年,强大的政治力量辅以极端的手段,也不过是伤及宗族文化的皮毛或筋骨,使之暂时偃旗息鼓。而现在新的生活方式,却能轻易地把人心给掳掠去了。从这种集体的性格心理中,一介书生的我,知道文字拯救不了洪水猛兽一般改变的人心,却仍然固执己见地呼喊。或许能喊醒潜附在人类血脉里的因袭。我是多么地自不量力。
E
  身后的河流忧郁地唱着一首陈年老调。我把摄友们种植在老屋里,随光影与线条舞蹈。独自来到河码头,和鸣河流的忧郁。码头自然有些年月了,比我见过的所有白胡子老头都大多了。码头的基石竟然是石碑铺成的,每一块上面都镌刻了文字。但字迹风化或磨砺得已经模糊难辨了,这些想不朽的文字是歌功还是载德,就不得而知了。知了的是这些石碑在码头躺成了一堆堆文字的骸骨,倒映在清澈的河水里,洗涤一个年代湿漉漉的灵魂。
  拙作入选《2014中国随笔年度佳作》,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评分

参与人数 2草币 +130 收起 理由
轻轻、 + 60 精彩文字
牧夕阳 + 70 学习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15-3-10 21:31 | 只看该作者
这次恰好在线,沙发
板凳
发表于 2015-3-10 21:31 | 只看该作者
板凳上上茶
地板
发表于 2015-3-10 21:31 | 只看该作者
地板上慢慢欣赏美文
4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21:58 | 只看该作者
月光紫竹 发表于 2015-3-10 21: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次恰好在线,沙发

正好我还在,哈哈
5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21:59 | 只看该作者
月光紫竹 发表于 2015-3-10 21: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地板上慢慢欣赏美文

没看怎么知道是美文?
6
发表于 2015-3-10 22: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月光紫竹 于 2015-3-10 22:04 编辑
不舍昼夜 发表于 2015-3-10 21:58 []http://www.wycjy.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正好我还在,哈哈


今晚的时间就用在欣赏嫩的文字上了
一回头,看见嫩还在线
7
发表于 2015-3-10 22:06 | 只看该作者
不舍昼夜 发表于 2015-3-10 21: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没看怎么知道是美文?

也许,换在另一个场合,这样的表述,有客气嫌疑
但对于不舍的字,不敢妄说通过今晚几乎两个小时的阅读就彻底下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但,三四篇文字一口气看过来,再看到名字时,条件反射也就可以下美文的定义了{:57:}
8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22:06 | 只看该作者
月光紫竹 发表于 2015-3-10 22: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今晚的时间就用在欣赏嫩的文字上了
一回头,看见嫩还在线

是不是浪费了你的春光?
9
发表于 2015-3-10 22:14 | 只看该作者
一座本是绿茵自然古朴的古镇在两年中
变得越来越被现代的俗艳的马赛克和金属般的替换和包围
这样的景致绝对不是在一个地方残酷的也是麻木不仁的出现着
面对这样的残忍,有良知的人都会唏嘘不已
但,除了用手中的文字之笔来忍痛书写最后的挽歌外
我们还有什么能去补救
还有哪些渠道可以去呐喊呼吁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6-2 10:1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