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687|回复: 3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散文] 隐去的水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9-21 11: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水清木青 于 2020-9-21 11:57 编辑

    华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有许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件和习俗自古流传至今,比如水井,既可供人洗涮餐饮之用,又能浇田灌溉解天旱之难。所以说,水井既与人类历史同步,又与农耕文化相息。

    记得小时候,我们吃的是井水,水井就在大运河越河的边上。我所在的小城在明清两代,曾经是京杭大运河沿岸九大商埠码头之一,这里舟楫如林,帆樯蔽日,两岸车水马龙,货物堆积如山,“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罗处处闻”,一派繁荣景象。为了不影响运河的正常通行,另挖掘了一条呈弧状的小河,由龙湾开始,绕过山陕会馆、大码头、小码头和闸口,再从闸口以北并入大运河,这条小河就叫做越河。越河的作用就是分流在小城装卸货或者短暂停留的船只,以保障京杭大运河主航道的畅通。这口井就是当年为船客吃水而挖掘的,起码也有二三百年的历史,算得上是一口古井。

    后来由于陆路交通的崛起,漕运逐渐衰败,京杭大运河枣庄、济宁以北的河段基本停航,我小的时候只能看见一些小船偶尔在运河里划过。到六十年代末,这些小船也停航了,船上的人都上岸当搬运工人,拉起了地排车,成立了集体制的搬运队,再后来地排车换汽车改成了运输公司。而被废弃的越河两岸则变成了居民区,那口古井也顺理成章的成为周边民众的共有财产,我居住的大院离那口井约莫有百十来米远,那口井也成了我儿时的饮水之源。

    依稀记得,那口井的井口所处的地势较高,凸出平地约有两米的样子,以防夏季汛期雨水倒灌井内。沿斜坡上去,再登几层石头台阶才能到井台上。井台面是用厚厚的青石板铺就,足有四张乒乓球台那么大,上面坑坑洼洼,布满了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圆滑凹痕。那口井的井口不像一般的井一样是圆的,而是呈方形状,边长足有一米多,可同时容纳四五个人打水。井口内沿的石板壁上留有不少竖向的凹痕,那是提水时井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留下的印记。由此可以推断,当年的越河里一定停有不少的船只,每天都会有不少的人在这里驻足取水。

    那时的人家,每家都有一个大缸,瓷的或陶瓦的用来盛水,以备洗漱洗澡和洗衣做饭之用。水不多了,就去井里打水挑两担回来。当时,我父亲在沙镇区的一个公社当社长,母亲在张炉集区的一个公社当文书,我跟随母亲在那儿上小学,城里的家中只剩下姥姥和两个上小学的姐姐。每逢星期天父亲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水缸里的水多不多,不多的话赶紧去井上挑两担把缸里的水续满。姥姥是裹过脚的人,不能负重,挑不动水,两个姐姐一个11岁一个8岁也挑不动,所以父母亲不在家的时间里她们得买水吃。

    记得小时候有专门沿街卖水,送水上门的行当,拉个地排车(即板车),车架子上横着固定个圆柱形的大铁桶,大多是用油桶改制,桶上方侧壁上安装一个圆形或四方口的大漏斗,通过漏斗将水灌进桶里。桶下圆面下部靠近车厢的位置安有一个出水口,口上套一个黑色的胶皮管用来放水。卖水的脖子上挂一个小孩玩的塑料小喇叭,一边拉车行走,一边吹着小喇叭,一听“哇呜哇呜”的小喇叭响,就知道卖水的来了。三分钱一桶,五分钱一担,要知道那时的鸡蛋才5分钱一个,所以但凡家里有劳力的都不舍得花钱买水。

    当我们稍大点时,姥姥便舍不得花钱买水了,要带着我们自己动手打水。两个姐姐一个提水桶一个拿绳子,我拿一根粗木棍舞咋着蹦蹦跳跳的跑在最前边,姥姥迈动着两只小脚紧赶慢赶地在后边追着,一行人浩浩荡荡直奔水井而去。

    井口离水面有三四米深,小心翼翼的探头望去,清澈的井水就像一面镜子,能清晰的映照出人的模样。井壁用大青砖垒砌盘旋而上呈圆锥状,上小下大,上面长满了毛茸茸的苔藓,鲜绿欲滴,充满生机,与石井台的沧桑形成鲜明的对比。

    因不会用井绳摆桶,怕水桶掉井里,只好拿绳子拴在水桶攀上权作井绳。大姐站在井口的角上,胆战心惊的把桶徐徐往下放,姥姥双手死死扯住她的上衣后摆,我跟二姐牢牢抱住姥姥的腰,终于打上来多半桶水,两个姐姐抬着水桶送回家,我跟姥姥在井台上等她们回来再打。

    后来,我们能挑动半桶水了,虽然个子还没长到能挑起水桶的高度,却可以将勾担的垂勾穿过桶攀再挂到勾担头上,这样就能挑起水桶了。

    那时的井水很甜,打上来直接就可以喝,也不会拉肚子。尤其是夏天,喝凉面,先在井拔凉水里捞一遍;吃西瓜,先在井拔凉水里泡一会儿;在外面玩够了满头大汗的跑回家,喝几口刚打回来的井水,解渴拔凉,怡人怡心,那种感觉倍儿爽。

    直到1970年前后,小城开始有了自来水,虽然整个大院只安装了一个水龙头,却也极大地减轻了去井上打水挑水的辛苦。随着自来水在城市里的普及,自来水管延伸到了家家户户,再也不用为排队等候打水而烦恼了。

    城市普及了自来水,农村也开始流行压水井,花不了多少钱,请人在自家院子里打个眼儿,穿进去根无缝钢管或者硬塑胶管,接上井头,上下来回一压,水就会流出来。到了九十年代,压水井加上电机,一开电源便可自动从地下抽水,成为名副其实的家用自来水。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力推进,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通了,电通了,电话通了,电视通了,宽带通了,燃气通了,自来水也通了。那些陪伴我们几千年的水井,早已悄然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去。

    也许,九零以后的人们大多不知道什么是井,也没见过实物,只能从影视、报刊中获得对井的感性认知。但在老一代人心中,却早已打上水井深深的烙印。


                                                               2020年9月21日

评分

参与人数 2草币 +130 收起 理由
紫叶萧萧去 + 70 精彩佳作!
古越涛 + 6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20-9-21 12:14 | 只看该作者
我小时候的家也是喝井水的
现在井水里不出井水了
喝自来水了!
板凳
发表于 2020-9-21 12:15 | 只看该作者
我知道,我知道,
虽然我才一点点大
地板
发表于 2020-9-21 12:16 | 只看该作者
喝水不忘挖井人
就是成语饮水思源啊!
4
发表于 2020-9-21 12:18 | 只看该作者
我刚嫁到婆婆家,
婆婆家还是老房子
喝的就是井水
5
 楼主| 发表于 2020-9-21 12:33 | 只看该作者
古越涛 发表于 2020-9-21 12:14
我小时候的家也是喝井水的
现在井水里不出井水了
喝自来水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井也得维护,定期淘井才行
6
 楼主| 发表于 2020-9-21 12:33 | 只看该作者
古越涛 发表于 2020-9-21 12:15
我知道,我知道,
虽然我才一点点大

其实喝井水最接地气
7
 楼主| 发表于 2020-9-21 12:34 | 只看该作者
古越涛 发表于 2020-9-21 12:16
喝水不忘挖井人
就是成语饮水思源啊!

是啊,井文化也是一种传承
8
 楼主| 发表于 2020-9-21 12:35 | 只看该作者
清水茉莉 发表于 2020-9-21 12:18
我刚嫁到婆婆家,
婆婆家还是老房子
喝的就是井水

井水很甜,比自来水要好喝的多
9
发表于 2020-9-21 13:43 | 只看该作者
水清木青 发表于 2020-9-21 12:35
井水很甜,比自来水要好喝的多

我确信。井水是打上来的,婆婆家不是水龙头,是手摇的把,把水打上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7-6 06:2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