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江西吉安八都镇一个名叫铎塘村的小村里,有一幢建于明朝的毛氏宗祠。
宗祠的照壁上题有一副对联: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这副对联,是毛家的先人撰写的,也是他们对后代的期望。
但是作为居住在地处偏僻的小山村里的毛氏后人,要想做到“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这种境界,难度实在不小。
所以在数百年中,吉安毛家的后人尽管也出现了一些在当地很有影响的人物,但却没人能实现祖先对后人“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的期望——直到伟人毛泽东横空出世之后 ,毛家族人们这才纷纷感慨:祖先留下的这副对联,不正是概括了毛家最伟大的后人毛泽东的一生么?
毛氏的起源 按照官方的说法,毛泽东是湖南湘潭韶山人,怎么和江西吉安扯上关系了呢?原来这一切都与一个人有关,他就是韶山毛氏的始祖、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开创明朝,因功被封为“武德将军”的毛太华。
韶山市韶山村党总支书记毛雨时的手中,有一套12卷本的《韶山毛氏五修族谱》。据这份族谱记载:“我族始祖太华公,元至正时人也,避乱由江西吉州龙城迁云南之澜沧卫,娶王氏,生八子。
明洪武十三年庚申,以军功官入楚省,携长子清一、四子清四与之偕行。解组时居湘乡北门外绯紫桥。十余年后,清一、清四两公卜居湘潭三十九都,今之七都七甲韶山家焉。”
这份族谱上很清楚地记载韶山毛氏的先祖名叫毛太华,祖籍是江西吉州龙城,元末明初迁至云南澜沧卫(今云南永胜县),在这里生活多年并留下后裔后,又偕二子内迁至湖南韶山。
也就是说,毛太华是澜沧卫毛氏和韶山毛氏的共同始祖,永胜是韶山毛氏与吉水毛氏的中转站。
“毛氏”起源于周文王之八子、周武王之五弟姬郑。在中国3000多个姓氏中,毛氏的人口居第63位。
西周建立后,姬郑被分封到毛国(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便以国为姓,世称“毛郑”,为中国毛氏始祖。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毛氏衍代50多世,活动范围基本遍布黄河流域。
东晋成帝咸和初年,在平定历阳内史、邵陵公苏峻叛乱的战争中,大将毛宝在挽救晋室将倾的大厦中功勋卓著,被封为州陵长开国侯,食邑1600户,监扬州之江西诸军事、豫州刺史之职。
后来在与后赵石虎的战争中,毛宝投江殉节,归葬羲陵,从此被奉为毛氏南宗的一世祖。
毛宝的长子毛穆之也是一位常年征战的将军,被晋穆帝封为建安候,食邑信安。信安在三国时称新安县,唐时称须江县和定阳县,五代之后改称江山县,属于浙江管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毛穆之的后人由衢州江山县向附近的龙游、常山、开化各县幅射。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工部尚书毛让之子毛休,以银青光禄大夫出任吉州太守。毛休生于五代后期,是毛氏南宗毛宝的第15世孙。
在迁到吉州之前,他和他的族人们一直居于浙、闽、赣、皖四省交界的衢州府江山县石门乡。
出守江西吉州后,毛休与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将父亲毛让、母亲薛氏及弟毛任一起接到了吉州,定居于赣江东侧的吉水县龙城乡(现八都镇)。从此毛氏南宗这一支便在吉水定居下来,繁衍生息。
毛休和毛任兄弟俩共有9子,他们的子孙在吉水繁衍至今已有40多代,人数已达数万之众。
西迁云南的毛太华 元末明初时,天下大乱,红巾军起义席卷全国。吉水因地处赣中盆地,是出了名的鱼米之乡,更加饱受各派武装力量的侵扰,致使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
毛氏后人毛太华因不堪忍受盘剥欺诈,于是背井离乡,向人烟稀少、蛮荒之地的西南方向寻求生路。
据历史学家郑艮安在《毛泽东祖籍溯源》一书中考证:“家居吉水仙茶乡的毛让后裔毛太华,因战乱难以为生,在至正年间为避战乱,与蔡姓同乡大举西迁至云南澜沧卫落脚。”
毛太华从江西吉水西迁的具体时间没有明确记载,但据史学家们考证,应在1366年前后。
由于当时兵荒马乱,前途未卜,所以毛太华带领家人逃难时并没有确定的目标,而是抱着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想法,所以在路上遇到有活干的时候,就停下来找点活干。
没活干又继续往前走,所以从江西到达云南花费的时间很长,等他们最终到达云南永胜时,明朝都已建立了。
云南永胜当时叫北胜,这里的地理、气候、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物产丰富,社会相对安定。加上毛太华身强体壮,特别能吃苦耐劳,又掌握了先进的农耕技术,所以深受当地土著民族的欢迎,日子过得还算安逸。
安稳的日子过了十几年后,明军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平定云南,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将北胜府降为北胜州,并留下部分军士在此驻守。
为确保地方稳定,主力明军在回师之前,从当地就地招募了一批年轻人从军,毛太华就是在这个时候应招从军的,从此开始了农耕、练兵、作战的屯戍生涯。
据韶山毛氏《族谱·卷一》记载:毛太华在"澜沧卫娶王氏,生八子。明洪武十三年庚申(1380)以军功拨入楚省,唯长子清一、四子清四与之偕”。这段文字证明毛太华当年的屯戍之地,正是云南的澜沧卫,这里正是明朝在云南实行屯垦戍边而设立的卫所之一。
明军平定云南之后,大军的军粮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大问题。
洪武十六年,朱元璋留沐英镇守云南,让傅友德、蓝玉率一部分军队班师回朝后,为解决留驻明军粮食问题,实行军士垦荒屯田解决军粮的政策,在云南开展了大规模的屯田活动。
澜沧卫是明朝所设的16处卫所中的一处,其屯地在今丽江地区永胜县境内。"澜沧卫"的名称来于永胜境内的澜沧山,其屯垦戍守的军士大多是从云南各地调来的。
澜沧卫的满额编制是5600人。当时为了鼓励戍守屯垦,明朝规定屯田军士凡有家眷的,可以将家眷接送屯戍之处。
由于澜沧卫地处边陲,当地的汉族妇女很少,毛太华和许多战友都娶了当地的少数民族女子为妻。
毛太华的妻子姓王,是云南永胜县的一名彝族女性。在娶王氏为妻时,毛太华已提升为管辖120名军士的百户长,也算是步入了军官的行列。
永胜县在明代以前,汉族人口很少,世居在此的多是彝、白、傈僳、纳西、普米等民族,又以彝族为主。
澜沧卫屯军于永胜后,内地来的军士与本地土著女子婚配,成家立业,繁衍子孙,成了一种潮流。
永胜民间至今仍有“夷娘汉老子”之说,意思是说永胜很多家庭都是汉族男子娶少数民族女子为妻繁衍下来的。
举家从云南迁居湖南 毛太华娶了王氏为妻后,被安排到永胜程海南岸凤羽山麓屯垦。不久后,他将这块地方命名为”毛家湾“,这里也成了永胜毛氏的发祥地。
他的后人在此繁衍十几代后,于清朝康熙初年在此地建了一座毛氏宗祠,这座宗祠的建成时间,甚至比韶山毛氏宗祠还早建 50 年。
无论是韶山毛氏的族谱,还是永胜毛氏的族谱,对其始祖毛太华的记载都很一致: “吾族始祖太华公,元至正时人也。避乱由江西吉州龙城迁云南澜沧卫,娶王氏,生子八。
明洪武十三年( 1380 年) 庚申,以军功官入楚省,唯长子清一、四子清四与之偕行,解组时居湘乡北门外绯紫桥。十余年后,清一、清四两公卜居湘潭三十九都,今之七都七甲韶山家焉。”
韶山毛氏从始祖毛太华延续到毛泽东是 20代,永胜毛氏族谱记载着从始祖毛太华起排到“泽”字辈同样为二十代,两个远隔万里的宗族在繁衍生息、延绵嗣续 600年后,无论派数、字辈还是人口发展,均大体吻合,这也充分说明永胜毛氏和韶山毛氏乃是一气连枝,同根所生。
解放后,永胜毛氏还在凤羽毛家湾村发现了毛清二的墓碑,碑文与《韶山毛氏族谱》的记载也大体相同。
这块墓碑是清康熙七年毛氏十一世裔孙毛翼圣率族人立的,碑石中央一行刻着“明故一世祖旌表忠义、武德将军毛公讳用字清二”的字样,左边还刻着“吾族原籍江西吉州龙城,始祖公太华宦游从戎,屯戍澜沧卫,后以军功奉调,携长子、四子内迁”等文字。
这个墓碑上的”后以军功奉调“一事,指的是洪武二十九年,澜沧卫指挥使王佐命毛太华率领手下官兵构筑澜沧卫城(即今永胜县城)后,毛太华在筑城工作中立下军功,受到朝廷的嘉奖,被封为“武德将军”一事。
1997年4月,毛泽东的女儿李讷夫妇来到丽江永胜寻根问祖后,2001 年 12月出版的《韶山毛氏五修族谱》也正式将永胜毛氏归宗入谱:
“云留在澜沧卫的清二、清三等六个儿子及其繁衍的后裔,形成了与韶山毛氏同一始祖的永胜毛氏。毛清二后代主要分布在永胜县的凤羽毛家湾,分支在朵果毛家村、河口毛家村、翁彭毛家湾、期纳赵官等地。”
被封为“武德将军”时,距离毛太华从吉安逃难到云南已经三十多年了。从当初避乱讨生计的少年,到在云南娶妻生子、筑城军功被封为“武德将军”,毛太华此时已是年过百半的老人了。
“乡音无改鬓毛衰”,故乡虽然远在万水千山之外,但一直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从云南迁回故乡,也是他的一个心愿。
不过毛太华的这个愿望至死也没有实现。如果毛太华真的迁回江西而不是定居湖南,那他的后人毛泽东就应是一位江西人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毛太华选择定居湖南而不是回到江西吉安老家的呢?
韶山毛氏、永胜毛氏和吉安毛氏 毛太华内迁湖南的原因是朱元璋称帝后,湖南经过多年的战乱,人口大减。尤其是湘潭在陈友谅的残暴统治下,人口由元时的10万仅剩下2.5万人。明朝政府为了填充湖南人口之不足,于是从江西往湖南迁入了大量人口。
毛太华从云南澜沧卫调入湖南,表面上看是“以军功拨入楚省”,但从深层分析,也与他原籍是江西人,也在填充之列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毛太华驻守的澜沧卫军屯中,军士以湖南人居多。这一点在今天的永胜人身上仍留有明显的印记。
虽然地处云南,但永胜人的口音和湖南话很像,用的词汇也和湖南话基本相同,这些特征,都是几百年前那批驻守永胜的湖南籍澜沧卫军人们留给永胜的”纪念品“。
毛太华的战友大多都是湖南人,大家在一起相处数十载后,战友的感情很深。
这些湖南人被调回湖南填充人口时,也纷纷鼓动毛太华留在湖南,而离开故土三十多年的毛太华,与家乡的族人们也因为数十年没有通讯,不知道自己回江西后会不会被接纳,于是便听从了战友们的建议,随同他们迁到了湖南湘乡县北门外居住。
十余年后,毛太华去世,其子毛清一和毛清四便迁到湘潭的七都七甲定居。后来这里被改名为韶山冲。在这块山清水秀的宝地繁衍生息二十代之后,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走出了一位伟人——毛泽东。
毛太华共有四个儿子,其长子、四子跟随他来到湖南,二子清二、三子清三则留下来继承军户,从此在云南延绵嗣续,繁衍生息。所以韶山毛氏和永胜毛氏乃是兄弟,这一点在毛清二的那块墓碑上记载得很清楚。
在永胜,毛清二被尊为毛氏一世祖,永胜境的河口毛家村、凤羽毛家湾、西湖毛家湾、翁彭毛家村、清河毛家井和片角毛家湾等村庄居住的毛姓族人,都是毛清二和毛清三的后人。
而作为毛太华的故乡江西吉水毛氏,则一直在当地繁衍生息,至今已传了40多代。当地有不少姓毛的村子,村民几乎都姓毛,他们和韶山毛氏的血统或许没有永胜毛氏那么近,但仍然是同一个祖先的血脉。
神奇的吉安 前些年,江西吉水县发现了三块“毛氏祖基”青砖,再次印证毛泽东祖籍就在江西吉水县八都镇。
这三块千年古砖都是在吉水县八都镇发现的,每块砖长三十二点五厘米,宽十六点五厘米,厚六点五厘米,砖的侧面的“毛氏祖籍”四个楷体凹形字非常清晰。
据《韶山毛氏族谱》记载:“南唐大理评事、宋工部尚书让公,生长子休公,官至银青光绿大夫、国子监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出守吉州,迎尚书就养。次子任公随待。占籍吉之水龙城家焉。”
从北宋初年,毛休接父亲毛让到龙城开基定居开始算起,至今已有千年左右,这三块印有“毛氏祖基”的青砖,就是当时毛休为父亲毛让修建府邸时所用的建筑材料。
或者是冥冥中的巧合,在毛太华离开江西的五百多年后,他的嫡系子孙毛泽东又回到他曾生活过的土地上,领导当地的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将革命之火燎原到了全国。
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吉安的大街到处悬挂了“毛主席祖籍八都人民永远怀念您”的巨制横幅,散居在各个村子的毛氏族人,也都以自己姓“毛”、与毛泽东拥有同样的祖先而自豪。
也难怪吉安人民如此自豪,因为除了毛泽东之外,另两位新中国的伟人刘少奇和邓小平,也是吉安人的后代。
邓小平女儿毛毛在所著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说:“我家一世祖为邓鹤轩,原籍为江西省吉安府庐陵县人。
洪武十三年以兵部员外郎的身份由庐陵去四川任职,从此在广安定居。”据《吉州庐陵蓝溪邓氏族谱世系图》考证,来自吉安府庐陵县的邓鹤轩,正是邓小平的先祖。
刘少奇的始祖刘时显,同样是在明朝嘉靖年间)从吉水县的枫江南岭迁往湖南资阳,再迁到南塘的,从时间上看,比韶山毛氏从吉水迁到湖南晚了近200年。
吉安古称庐陵,有着1300余年的历史,素有“文章节义之邦”之称。
这里诞生过欧阳修、杨万里、解缙、文天祥等著名历史人物,又是毛泽东、刘少奇和邓小平的祖籍地。所有的这些都不得不让人感叹:吉安这片土地,真的太神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