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水清木青 于 2013-1-22 22:00 编辑
在山东聊城古城东门外的水桥东,原本有一座高七十余尺的砖台,上嵌石匾的东西两面分别刻有“鲁仲连台”和“旷古高风”四个大字。它是后人为纪念战国时期义士,才智超群.义薄云天的鲁仲连而修建的,可惜的是毁于1937年的那场大水。据老人们讲,50年代初还有石碑.石匾散落路边,到现在除了遗迹,其它的都已荡然无存。 鲁仲连,战国时期的齐国名士,亦称鲁连,今山东茌平县人。他多才善辩,擅长出谋划策,常周游列国为人排忧解难而不营市利,一生不肯为官,为世人所景仰,素有”和事佬”之称.秦庄襄公元年(公元前249年),齐将田单率兵攻打聊城,燕国守将借城池坚固之利,拼死抵抗,双方相持一年之久,致使将士死伤甚多,百姓饱受战乱之苦. 鲁仲连见此情形,心中难忍,遂到得两军阵前,先请田单暂停攻城,马上亲笔书信一封系于箭上,由东门射入城中。守军拾得此信,火速交于燕将。信中将利害遍陈,大义晓尽,劝燕将认清形式,以百姓生灵为重:“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非智也。三者世主不臣,说士不载,故智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计而无与俗同……”。燕将读罢,一连三日声泪俱下,撤退归燕恐遭王诛,弃城而降怕齐难容,犹豫再三,不得已拔剑自刎。燕军失其统帅,军心涣散,聊城很快为齐军攻克。 田单将鲁仲连射书却敌一事上奏,齐王念其有功,欲为其加官进爵。鲁仲连婉拒道:“吾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后隐逃到海上。唐人汪遵曾在《聊城》一诗中赞道:“刃血攻聊已越年,竟凭儒术罢戈铤。田单漫逞烧牛计,一箭终输鲁仲连。”后人因景仰其射书救聊城的壮举,遂在聊城东门外鲁仲连射书处修建了这座高士台以为纪念。 想那鲁仲连当年,不羡官爵,不吝钱财,正因无欲无求,有志有刚,才会万民景仰,德服四方,才能做到遇难排难,遇忧解忧,为百姓消祸,替明君安邦。倘若他追名逐利,即便是官高禄厚,抑或是富甲一方,也只能显赫一时,绝不会千古名扬。细细想来,欲不可纵,欲路甚窄,才寄迹,眼前俱是荆棘泥涂。只有放下名利之心,才能超凡脱俗;了无物欲之争,方得秋空霁海。所以我们无论做人还是做官,何妨学学鲁仲连? 每当我行走在东关大街,经过鲁仲连台遗址,一种景仰之情便自心中油然而生。那高士高台虽早已成为平路,鲁仲连的亮节高风却在后人心中长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