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把人类需求通常描绘成金字塔内的等级。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分别为: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个没错,只是太理论。我通俗地认为,人的需求不过4个,活下去,活得好,受人尊重,理想现实化。也就是人奋斗到底,不过就是“我想咋,就能咋”。依此,我在佩服李自成的同时,也有点瞧不起他,因为他才干到一半就以为干到头了,所以他让自己空欢喜一场。今天,咱就来说说此事。
李自成为什么造反?活不下去了。一方面是连年大旱,颗粒无收,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另一方面是官府捐重税多,残酷压迫,不造反就活不下去。所以就造反了,通过造反,他有了自己的队伍,自己的地盘,能吃饱喝足享受荣华了,就以为“革命”成功了,就享受成果不想再奋斗了。这样,他最终结果是成果不保,兵败身亡。
从李自成的经历可以看出他的草根奋斗史———不屈不挠,不成不休,一成就休,一休便丢。因为他的胸有韬略,英勇善战,举起闯王大旗后,他一直是游击作战,在官军围剿的夹缝中顽强拼杀,愈挫愈勇,像野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其中,潼关南原大战惨败,几万大军被打得只剩18人逃入商洛山中。但他虽败没死,顽强地活了下来。后来,在有志文人的帮助下,在“均田免赋”口号的感召下,他趁势而起,借机发展,不断壮大,于1644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坐上了皇帝。这时候,他就有点飘,有点船到码头车到站感觉。要不是有志文人告诫,估计他在西安就歇下了。之后,他率领农民起义军乘胜向北京进发,一路摧枯拉朽,攻城掠地。可在山西宁武关遭遇明军顽强抵抗后,他就又打起了“退堂鼓”,觉得自己在西安有吃有喝,够吃够喝就行了,没必要再去流血牺牲。如果不是大同总兵、宣府总兵等主动来降,他是不会继续率师东进的。可见他革命意志并不坚强。更可笑的是,他都攻进京城,包围紫禁城后,居然向崇祯皇帝提出封他作西北王这么廉价的条件,答应了就不再攻城,你坐你的皇上,我当我的西北王,各不相干。由此可见他的境界就是活下去,活得好这么高了。可没想到人家崇祯皇上虎倒架不散,根本就不愿与他个贼寇平分天下。这才成就了他成为推翻明朝的历史人物。
李自成靠农民起义起家坐了皇上,最后竟被农民用锄头砸死。虽然这个结局很不堪,但他的人生收获远远超过他的期待。所以说,虽为草根英雄,却也无憾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