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星世龙 于 2021-10-9 08:36 编辑
浅谈释迦牟尼的人生观(一)
文/小星世龙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态度。简言之,就是指人们对人生的总看法。
释迦牟尼的人生观是:人生是苦,度一切苦到达清净安乐的涅槃彼岸(涅槃是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
痛苦是佛教理论的起点,释迦牟尼认为,生命存在的本身就是“苦”,社会人生真实现象也是“苦”。释迦牟尼把苦分为八种。依次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盛阴苦。
一是生苦
婴儿出生时的一声啼哭,感觉很痛苦。从人生的过程也言,人一脱离母体,就开始了生老病死的苦难的旅行。
二是老苦
人有生,必有老,老是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的。人到老年身体的各种器官的机能衰弱,眼看不清,耳听不清,行动迟缓,语言微弱等等,给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带来痛苦。
三是病苦
人生长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自然会受到外界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在由于自身生活不规律性和不良习惯,就与疾病结下不解之缘,人们在不同程度上或大或小得过疾病,十分痛苦。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在各种污染的条件下疾病多多,痛苦难忍,苦不堪言。今天治疗了这种病,明天又生别的病,天天吃药,痛不欲生。
四是死苦
一个人有生,就有死。这是不人们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一个人不管你主观上如何养生,到头来还是难免死亡的结局,空空而来,空空而去。
五是怨憎会苦
人的一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很多的沟沟坎坎,不顺心的事,十有八九,有贵人,也有小人,有亲人,也有仇家,总会遇到许多让自己憎恨憎恶的人和事,你想逃避是不可能的,冤家路窄,客观存在,打破了平静生活,陷入痛苦之中。
六是爱别离苦
在人生的长河中,一个人总是有自己喜爱的人,自己喜爱的事,自己喜爱物品等等,不管什么原因,一旦分开离别后内心都会产生痛苦,爱别离苦是任何人都难于避免的。
七是求不得苦
一个人总是喜欢追求得不到的东西,自认为得不到的东西最好。实质上一个人的追求要符合客观的规律,要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性,不考虑客观因素,只是主观上的追求,实际上是一种妄想。还有的人满足了一个追求,又产生了第二个追求,步步升高,难以实现,无法抑制心中的欲望,就无法摆脱幻灭的痛苦。
八是五盛阴苦
五阴指色、受、想、行、识。
色蕴是指人身体本身。受色是指由外界影响而产生的痛痒、苦乐、忧喜等感受。想蕴是指人们的思想、感知、概念、表象等。行蕴是指意志活动。识蕴指统一受、想、行等几种活动的的根本意识。“释迦牟尼用“五蕴”来代称人我,证明有生命的人,从本质上讲五蕴合成人的身心,引起贪欲和不幸,产生苦的结果。
怎样才能使人生永远摆脱苦厄呢?释迦牟尼认为只有行修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才能得到大智慧,化苦恼为自在,修善断恶,解脱痛苦,到达清净安乐的涅槃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