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699|回复: 7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从ABC开始,说对联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2-8 20: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闲庭赏月 于 2020-2-8 20:58 编辑

从ABC开始,说对联

这个吧,以前在别的论坛玩儿,有一次搞活动,大家在一起扯来扯去的,站长秀姐开玩笑似的跟我说,要不,你开个对联课吧。其实,那个时候,我对对联这个东西,也一知半解的,比一张白纸强不了多少。但是想想,反正是玩儿,也不用担心,有人来举报,说我写的这个,是误人子弟啥啥啥的。
写了之后,娱人没有,不知道,娱己倒是有点儿。

众所周知,初学英语的时候,是从26个字母开始。ABC,是字母表开头的三个字母。
我借用一下,意思就是,我从零基础开始,说说对联这个事儿。

嗯,那啥,以下,就是我以前写的那个东西,掐头去尾,修理修理,给愿意看的人看看,也给我自己留个纪念。

评分

参与人数 1草币 +60 收起 理由
铿迭 + 60 期待???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2-8 20: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庭赏月 于 2020-2-8 21:06 编辑

~~~~~~
对联课,也得讲政治,是不?
啊,忘说了,在学校里的所谓政治课,不是叫孩子们去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去研究改革开放咋进行等等的治国方案。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里的传道,说白了,就是传播一种思想,给孩子们指一条道,教孩子们怎么生存,怎么做人的。即所谓的政治也。
嗯。
闲言少叙,开始上课了。
课前的上课起立的,那一套工序,这堂课就都省了,变成六个点点点吧。

讲啥呢。
先讲个对联故事吧。
话说,郭沫若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到先生告状,先生斥责学生,但没有人承认。
先生说,我出个上联,谁能对出下联,就可以免罚。
先生出联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郭沫若思索片刻,对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先生惊其才华,极为高兴,于是全体学生都免予处罚。

所以,从小就要立大志,像郭沫若先生那样,立步蟾宫折桂之志,像周恩来总理那样,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志。像诸葛亮说的那样:志当存高远。长大了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这个,是属于政治方面的话题了。(我一边授业,一边传道。)

现在说说对联知识。写对联,概括起来,要注意六大要素:
一、字数相等。
二、词性相当。
三、结构相称。
四、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五、平仄相谐。(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
六、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

嗯。今天这课,知识性太强了。不咋好懂滴。同学们慢慢消化吧。本教师最大的优点就是有耐心。
哪位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不用举手,就可以直接站起来发问,或者课后到办公室找我,都可以的。我会尽量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滴。
我定当全力遵循韩先哲的教诲,为你解惑的。不解惑,何以为师!

(嗯。弄的,好像真事似的。)

下课!你也累,我也累了,大家都休息一会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草币 +60 收起 理由
铿迭 + 6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2-8 20: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庭赏月 于 2020-2-8 23:03 编辑

一、字数相等

这个,很好理解了,就是一副对联中,在没有啥特殊的情况下,上联是几个字,下联也是几个字。
以郭沫若先生的对联为例: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看见了吧,上联是11个字,下联也是11个字。
这个好懂吧。一看就都明白了。

问题是,我还有一句话,得解释一下:在没有啥特殊的情况下。
啥叫在没有特殊的情况下啊。那也就是说,也有特殊情况。特殊需要的时候。
举例说明:

窃国大盗袁世凯死后,四川有人给他写了一副挽联。
上联是: 袁世凯千古
下联是: 中国人民万岁


有明白人一看,就说了:“这上联的‘袁世凯’三个字,怎样能与下联的‘中国人民’四个字相对呢?这也对不起啊。”
写挽联的人笑了一下,解释说:“袁世凯就是对不起中国人民嘛!”

这个,就是属于特殊情况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草币 +60 收起 理由
铿迭 + 60 萌萌狗

查看全部评分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0-2-8 20: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庭赏月 于 2020-7-5 22:55 编辑

二、词性相当(一)

啥叫词性相当啊。
就是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先讲个故事吧。
且说那个人人都知道的享有“铁齿铜牙”之美誉的纪大学士纪昀纪晓岚,学识渊博,口才出众。有一次,乾隆皇帝出了个上联让他对:“两碟豆。”纪晓岚答道:“一瓯油”。没想到乾隆马上改口说:“我说的是两蝶斗。”纪晓岚笑着说:“我念的是一鸥游。”乾隆又说:“林中两蝶斗。”纪晓岚答道:“水上一鸥游。”说罢,二人哈哈大笑起来。

在这个故事中,涉及了三个对联:
1、
两碟豆
一瓯油
上联的“两”字与下联同一位置上的“一”,都是数词。
上联的“碟”字与下联同一位置上的“瓯”,都是量词。
上联的“豆”字与下联同一位置上的“油”,都是名词。
2、
两蝶斗:两 —— 数词     蝶——名词     斗——动词
一鸥游:一 —— 数词     鸥——名词     游——动词
3、
林中两蝶斗林——(事物)名词  中——(方位)名词
水上一鸥游:水——(事物)名词  上——(方位)名词


这个就叫词性相当或说是词性相同。

词性相当(二)
上次我说过了,关于词性相当的问题。
这回,着重说一下词性的问题。
我一说词性吧,就想起来一个事情。

就说吧,曾经有一个初三的学生,他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非得叫我给他补习一下功课。
我呢,盛情难却,补就补吧。
你说吧,这孩子的基础,我也实在是不敢恭维了。只好从最基本的开始了。
我就说,咱们先分析一下词性吧。
有个英语词,叫desk ,是书桌的意思。我就问他,这个desk,是名词还是动词?
他非得说是动词,还偏说是他老师教的。大家说说,桌子可咋变成动词了吧。把我逗的哭笑不得了。不会就说不会也行啊,还非得把毛病给他老师按上去。我也实在是没有法子了,就敲敲我们正在使用的那张桌子,问他,你说,这个东西,是动词吗?
他还是不明白,并且狡辩,“我一推它,它不就动了吗。桌子咋就不是动词呢?

不说他了,咱们还是言归正传吧。

先说说实词和虚词。
在汉语里,大部分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这种词,叫实词。
有一部分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它的作用主要是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这种词,叫虚词。

实词中,又分了好几种啊。 很麻烦的。
啰嗦一下吧,再。
1、
名词: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

例:
指人的:老师,学生 ……
        当然了,人的名字,都是名词了。
指物的:风,雷,电,雨 ……
表示时间的:春天,夏天,明天,星期天 ……
表示处所的:中国,北京,天安门
            又当然了,地名,也都是名词了。
表示方位的: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 ……
            里头,外头,中间 ……
2、
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

例:
表示行为动作的:走,坐,看,听……
表示存在、变化、消失的:在,有……
表示心理活动的:爱、恨、打算、讨厌……
表示判断的:是,属于,等于……
表示可能,意愿,必要的:能,会,可以,愿意,应该……
表示趋向的:出,来,进,去……

3、
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等的词。
例:
表示性质的:好,坏,伟大,勇敢,优秀,聪明 ……
表示状态的:大,小,长,短……

嗯。基本就是这样子的了。我这个,都是从书上抄来的,如果错了,是书错了,不是我的错啊。各位。


词性相当(三)
前边说了名词,动词,形容词。
再说说其他的实词。

4、数词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词序的词。

表示数目多少的,叫基数词。
例如:一,二,三……
表示次序先后的,叫序数词。
例如:第一,第二,第三……
当然,还有其他的数词。比如倍数,概数,分数啥啥啥的。
但是,在对联中,常用的,应该是基数词吧。

5、量词
量词是表示计算单位的词。


有些是专用的。
例如:斤,两,尺,丈……
有些是借用的。
例如:笔,(画一笔),头,口……

6、副词
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比如:很,非常,十分,有点儿……

7、代词
代词是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

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叫人称代词。
例如:我、你、他……
表示疑问的,叫疑问代词。
例如:谁,什么……
指称或区别人、物、情况的,叫指示代词。

例如:这、那、每、各……

8、叹词
叹词是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例如:哈哈、嗯、啊、哦……

说了这许多词性的事儿。我自己都觉得很枯燥乏味。
再说一个对联故事吧。

梁启超联斗张之洞
清光绪年间,梁启超进京应试,路过武汉,遵老师康有为嘱,拜谒湖广总督张之洞。张之洞一看这个年轻人的拜帖上署名“愚弟梁启超”,老大不快,便要试试他的学问,说:“早耳闻你才思敏捷,老夫日前偶得半联,苦思良久,未能想出下联,能否代为一对?”梁启超恭敬地回答:“请赐教。”
张之洞慢慢吟出上联:
披一品袍,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 梁启超一听便知主人心里小瞧他,对曰: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

张之洞心里想,这‘愚弟’还真有点学问,接着又出联: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梁启超可非等闲之辈,立即对答:
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

于是,张之洞再也不敢轻视面前这位后生了,对梁礼遇有加。

评分

参与人数 1草币 +60 收起 理由
铿迭 + 6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4
 楼主| 发表于 2020-2-8 20: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庭赏月 于 2020-2-8 23:02 编辑

三、结构相称(一)
很啰嗦很麻烦很复杂的词性问题,就先不再说了。留待专业人士慢慢琢磨研究去吧。咱了解一下常用的词性,就可以了。还有些虚词, 也留待以后见啥招儿拆啥招儿吧。

说一下对联的结构问题。
写对联,除了要求词性相同外,还要注意句法结构相应,或说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是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例如:
杭州岳飞墓前秦桧夫妻铁象旁有一对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青山”和“白铁”,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有幸”和“无辜”,是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
“埋忠骨”和“铸佞臣”也是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
这样,上下联句法结构就一致了。

再找一个对联故事,添加点佐料:

郑板桥任县令时常处理民事纠纷。
有一天,一位私塾老先生来县衙告状。说是主人请他时,说好了酬金为八吊钱,可一年期满,主人却食言不付,请官家主持公道。郑板桥想,“我不能光听他一面之词,说不定他没有实学,误人子弟,人家才不付钱的呢。”于是,随手指着大堂上挂着的灯笼,出联考那先生:

四面灯,单层纸,亮亮堂堂,照遍东西南北。老先生略加思索便对出下句:
一年学,几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一听,发现老先生确有学问,马上传来私学主人,责令他如数付清了先生八吊钱的酬金。


结构相称(二)
对联,是由词和词组构成的。
所以,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词组的类型。

词组的定义: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一群词,叫做词组。
词组中,词与词之间,有一定的语法关系。根据不同的语法关系,词组可以分为各种类型。

1、主谓词组(主谓结构)
有被陈述与陈述的关系,即主谓关系。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例如:
鲜花盛开
阳光灿烂

2、动宾词组(动宾结构)
前一部分表示动作或行为,后一部分是动作或行为关涉到的对象。前后有支配被支配或涉及、被涉及的关系。动词在前,宾语在后。
例如:
歌唱祖国
学习对联

3、偏正词组(偏正结构)

有偏有正,即有“从”有“主”。或者说,有修饰、被修饰或补充、被补充的关系。
有的要借助结构组成的地得的帮助。
例1:祖国(的)大地
例2:精心(地)设计
例3、说(得)明白
注:第三种情况,也可以被称作补充词组。

4、联合词组(联合结构)
有并列关系,组成部分性质相同,句法功能相同,有的要用关联词语“和”、“并”、“或”、“而”等连接,有的不用。
例如:
东西南北
春夏秋冬

5、同位词组(同位结构)
前后两部分从不同角度指出同一事物,做句子中同一个成分。从意义上看,前后两项有互相说明的作用。

例如:
首都北京
余尘版主
乌鸦老师

当然词组还有其他的类型,诸如方位词组、介词结构啥啥啥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草币 +60 收起 理由
铿迭 + 6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5
 楼主| 发表于 2020-2-8 20: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庭赏月 于 2020-2-9 18:46 编辑

四、节奏相应
对联中还有一个要素,是节奏相应。
所谓的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或者说,上联词组是几个字,下联词组也必须是几个字,上下联的句式要一致。

看这副对联: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夕年尾,明朝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节奏如下: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夕——年尾,明朝——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嗯,这副对联的作者,可不是一般的人。是那个清初有名的才子金圣叹啊。
且说,有一年,中秋赏月,金圣叹偶得上联,可是苦思半夜未有下联,次日他把这上联写在壁上,每天沉思,终不能对。直至大年三十除夕夜团年守岁,其妻叹曰:“今夜是最后一天,到明日又是一年的开头了。”金圣叹一听,突然跳起来说:“下联有对了!”随即在壁上续接写出了下联。

再说一个很多人熟悉的故事:
从前有个财主,他打算开个酒店,就出了三分银子征求新店对联。
有个秀才去应征。财主说:“对联要称赞我的酒好、醋酸、猪肥、人丁旺,店里又没有老鼠。”
那个秀才人笔一挥,很快就写成了:

    上联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下联是: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横批是:人多病少财富

五、 平仄相谐
一副对联中,对仗要工整。即所谓的平仄相谐。对联的对仗,与律诗的对仗大体相同,很像格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

什么是平仄?
过去汉字分平、上、去、入四声;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现在把第一、第二声(阴平)叫“平声”,第三、第四声(上声和去声)叫“仄声”。
从前流传这样的口诀,叫做“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当然,这是指一般的情况。特殊情况除外,不在这里讨论了。

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看看下边这副对联的平仄:
自闭桃园称太古:仄仄平平平仄仄
欲栽大木柱长天:仄平仄仄仄平平

据说,这副联是毛泽东主席的老师,著名教育家杨昌济先生, 贴在家门口, 以述其志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草币 +60 收起 理由
铿迭 + 6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6
 楼主| 发表于 2020-2-8 20: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庭赏月 于 2020-2-8 23:49 编辑

结束语
自己本不是个厨师,也不会厨艺。只因闲心过剩,就大着胆子,上了灶台,胡乱弄个拼盘,说了这诸多有关对联的事儿。
说实在的,我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对联知识,也没有经过名师指点,只是自己喜欢看对联,喜欢玩对联而已。所以,自知以其昏昏,不能使人昭昭。谬误之处,还望各位朋友见谅海涵,不吝赐教。

前边那些个知识,以及那些个对联故事,大多是来自网络,有的是,取自我手中的对联故事书。比如《对联趣话》、《古今对联大观》以及《古今对联故事选》,还有啥啥啥的。
而那些有关汉语语法的知识,则取自《现代汉语》、《汉语语法问题试说》,以及《汉英语法手册》等专用语法书。(在这里,一并向文章作者致谢)。
当然,也不否认,些个例词啥的,是我自己想的。

关于写对联的六要素,在中国楹联学会发布的《联律通则》中,是这样规定的:
第二章 总 则
第一条 字句对等。上下联句的字数及其句数要相等。
第二条 词性一致。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相同。
第三条 结构对应。联文用词的构成、词义的配合、修辞的运用,上下联要对应平衡。
第四条 节律对拍。联文语句的语流节拍,上下联要一致。
第五条 平仄对立。联文用词缀句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对于单边两句及两句以上的复句联,每句句脚之平 仄按音步递换,句脚拼节形成“仄顶仄,平顶平”的格局。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 语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


当然,要想写好对联,仅仅掌握这些基本规则是远远不够的。
对联的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要在有限的字句中表达出丰富而又深刻的内容,就要在用字、修辞方面下点功夫。
在我们欣赏古代流传下来的精彩对联和故事的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有许多对联,运用了各种不同的修辞方法。
比如,有些对联,分别运用了: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叠字,顶针,分嵌等等,使联语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还有集引前人的名言锦句,组成新联的。
嗯,还有这格那格的,我也不懂得。

当然了,所谓的规则,都是人定的,有些是约定俗成的。
所以,有许多例外。

在中国楹联学会发布的《联律通则》中,还有些详细的规定。
不妨 copy 在这儿:
第六条
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几百种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词法中的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等,不能尽入于律,未列本通则者,以“律有,因律;律无,循例”原则定可否;凡对偶类修辞格运用得当,合于本通则要求即可视为成对。

第七条
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在这个联律通则中,还规定了一些禁忌。
第八条 避忌:
①合掌。
②不规则重字。
③上联尾三仄、下联尾三平。


嗯。我要说的,暂时就这些了。
祝各位能掌握写对联的知识和技巧,写出自己喜欢的对联来,以娱己也娱人。

评分

参与人数 2草币 +130 收起 理由
余尘 + 70 赞一个!
铿迭 + 60 神马都是浮云

查看全部评分

7
发表于 2020-2-8 21:32 | 只看该作者
占座听无痕老师讲课
8
 楼主| 发表于 2020-2-8 21:46 | 只看该作者
独舞浅醉 发表于 2020-2-8 21:32
占座听无痕老师讲课

红尘来了。
看见你,我更加想起了以前的种种~~~
9
发表于 2020-2-8 21:49 | 只看该作者
闲庭赏月 发表于 2020-2-8 20:03
~~~~~~
对联课,也得讲政治,是不?
啊,忘说了,在学校里的所谓政治课,不是叫孩子们去参加中央政治局会 ...

姐姐有心了!辛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6-18 21:5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