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故乡的炊烟 于 2022-12-16 19:55 编辑
我是1971年到彬县的。那年我7岁,该上学了。当然,如果不是这原因,我肯定还在农村老家。因为父母在彬县参加石油会战,单位又没有托儿所,是没有时间照顾我的。 一年级的学习很轻松,是因为我在老家上过一年级。所以,我每天放学回家,都十分注意电影院放什么电影,晚上好让妈妈带我看。那时电影很少,电影院大多是都重放的老片子,记得阿尔巴尼亚的《地下游击队》我就看过N次,但乐此不疲。那其中的游击队员互致词“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也成了我们的口头语,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时,我不爱看样板戏,嫌唱戏太慢太啰嗦,爱看打仗的,国产的故事片全是老片,为数不多的几部文革期间能看到的,如《南征北战》,《英雄儿女》,《地道战》、《地雷战》,《奇袭》,《白毛女》,国外的电影新片还较多,越南电影有《回故乡之路》,《森林之火》,朝鲜电影有《鲜花盛开的村庄》,《卖花姑娘》。记得大人们有句话说当时的电影,“中国的新闻简报,越南的飞机大炮,朝鲜的哭哭笑笑,阿尔巴尼亚的莫名其妙。”尽管这样,我还是爱看电影,到电影院看,到广场看,妈妈带去看,自己跟小伙伴一起看,只要能碰上,什么电影都看。每次,看过打仗的就抑不住和伙伴们一起演练一番,常常为谁装好人谁装坏人,争吵不断;看过惊险的,小伙伴们就紧紧挽着手,生怕突然冒出个阶级敌人来。那次看过朝鲜反特片《原形毕露》,晚上吓得睡不着,好不容易睡着了,又几次被梦中惊醒。 在彬县我呆了一年半,看了多次电影,却只有那么几部,给我的童年生活留下了不灭记忆。特别是因此而形成的是非观、成败论和审美意识,以后长期影响着我,作用着我。我不怕苦,觉得吃苦本是应该的;我不怕累,认为累是生活对自己的考验;要有远大理想,不必太计较眼前利益;要热爱劳动,在劳动中锻炼成长。现在看来,这都是一些天真得不能再天真的想法了,但这确是那时的纯情。在学校我从不请假,觉得请假是件丢人的事儿;组织的支农劳动我积极参加,生怕落在别人后面;星期天和同学一起出去拾粪,交给当地生产队还不留名;还争着抢着帮助一位有小儿麻痹的同学背书包。班上开办图书角,我把自己的小人书全部贡献出去。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会高兴好几天。 那时候,人咋就那么纯呢?是电影教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