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904|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随笔] 松州城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31 11: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雪夜听风 于 2016-5-31 15:34 编辑

   松州,是我对今天松潘一个习惯的叫法。

    而在许多年的从偏远一隅无数次往返省城过程中,我居然从来未在松潘县城停留住宿,想来也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即使是在“路过”的状态,也确有着触摸这座川西高原重镇的冲动。历史记载里的松州那是一片多么大的疆域,对于我始终是一种既真实而又虚无的宽广。

    五月上旬,我像往常一样继续干着在田野村庄里搜寻的事情,在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角落似乎又有了发现。那一天,天空蔚蓝,几乎没有一丝云彩。航拍机升空后因为GPS定位受到地磁影响,开始有些遥控不了,后经努力,飞机终于接受遥控指令,按照预想的方位飞行。 但却因峡深谷窄,又是在一片森林的上空,所以,要航拍到隔着一条河,在森林密处的一个叫“孤独的父母,无家可归”的地方也是难度不小。

    孤独的父母,无家可归是在当地村寨采访时所听到的藏语,大家仿佛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但是极少有人到达过那个地方,被采访的村民说是从小就听爷爷说起过,那是一句藏语,是凡采访到的村民都知道的藏语,但却又是谁也说不清楚的藏语,谁也不清楚这句话究竟包含着什么样的天机。

    近乎三年的时间,我在这片大地上一直进行着这样的搜寻工作,通过大量地田野作业、走访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每每仿佛触及到那个历史碎片时,却时常又陷入莫名的空白状态。

     直到我这次去了松州抵达了一个叫小姓乡的地面儿时,由于公路状况不太乐观,只是走到了一个叫平安村的地方。若是再往小姓沟深处行走,就能抵达另外一个叫红土乡的地方,问当地人从红土乡境内出发,是有路能够去若尔盖的。线索在此时,又仿佛呈现着一种希望。八百年前的那支由抄合,也只烈率领的东路大军进兵的路线,伴随着身处具体的地理环境中时又变得豁然开朗起来,东路大军久攻松州城不下,只得被迫绕道经小姓沟出镇江关沿岷江河谷而下,这样既避开了重兵把守的松州城池,又发挥其隐蔽性、突然性的特点。

     那么,松州城又是怎样一座城池呢?
     文献资料上介绍,明代洪武十一年,御史大夫,平羌将军丁玉收复了松州城。先后历时数年重建松州城,这就是今天我们还能看到的松州古城的由来。但是,唐代也有一座城的,唐朝的松州城是什么模样,资料奇缺,暂时未能查到更多有说服力的证明。但是,松州城作为四川,尤其是成都平原一个高地,一个屋顶,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甚至从汉武帝元鼎六年设置汶山郡,开发西南始,到之前的冉駹,再到后来的吐蕃与大唐的松州大战,松州一直就是各种势力反复争夺的兵僰之地,松州居于西南连接西北的要冲,又是历代商贸集散地,民族走廊。因此,要探询这片区域的历史文化,松州城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节点。

     松州城并不是想像中方正的城池,一面临水,三面类似汉字水凼的凼字,去掉中间的水这样的形状。底边是东门,也叫觐阳门,门外是岷江逶迤绕城由北而向南流。右手那一竖是北门,北门虎视漳腊,著名的羊膊岭绵延而来。左手那竖是南门,面朝茂县、牟尼沟方向,最险要在数西门,雄踞在西岷山峰之上,居高临下,城墙有点类似万里长城般沿着起伏渐次升高的山体构筑,历次来自草原方向的兵患事变几乎皆来自西门方向,草原上的那些游牧突厥人、吐谷浑人、吐蕃人、蒙古人等大都是由西岷山之上的草原,俯视松州城,从山顶冲下来。

    从百年前一个叫威尔逊的人在岷江东岸的金蓬山坡里所拍摄的黑白照片来看,至少在百年前的松州城东门和南门外还各建有一座瓮城。东门的瓮城外,还有着一座廊桥连接着岷江两岸。现在,东边的瓮城已不复存在,为过境公路和类似游人中心的建筑所替代。那座叫通远的廊桥也不见踪影,但是,也有一座依然叫通远的桥,是新建的索桥,桥面大约只能供一台小四轮拖拉机通过。百年前空旷的岷江河滩没修江堤,而是听任岷江河自由肆意地流淌奔流。江边也没现在那么多的建筑,整个的城墙显得高大而巍峨。现在,通远桥边是一家小超市,店主人是个中年的妇女,问之,知道这里曾有座廊桥否?却是一脸的茫然。

威尔逊在游记中对四川西北部的描述及大量珍贵的照片,是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不可多得的史料。他尤其喜欢松潘,在游记中写到:“我到过松潘三次,在这儿的每次停留都很愉快,离去时都很惆怅。如果命运安排我在中国西部生活的话,我别无所求,只愿能够生活在松潘。尽管这里的海拔有些高,但气候很温和,总是晴空万里的蔚蓝天空,十分完美。夏天你可以盖一张毯子睡觉,冬天升上火炉,再多穿一点衣服就足够了。你总是可以很便宜地买到美味的牛肉、羊肉、牛奶和酥油,小麦粉可以做成美味的面包,还有各种季节性的野味。这里也出产蔬菜,有土豆、豌豆、白菜、萝卜、胡萝卜等,水果有桃子、梨子、李子、杏子、苹果和野树莓。在中国内陆再也找不到其他可以让一个外国人生活得比在松潘厅更好的地方了。这里可以骑马打猎,可以研究有趣奇异的民俗,更不用说这里的植物了。这座城镇是聚所有中国西部魅力为一体的地方。”

    这是我在松潘城南门《古城记忆》中读到的简介。记忆,不论是来自历史,还现实的,也不论是来自外国人的,还是中国人的,至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年代来观察体味这座古城的过去。

    清早六点,我特意起了床,出了东门,走过这座叫通远的索桥爬上金蓬山,试图寻找当年威尔逊拍摄松州城的那个角度,脑海里却一直闪现着今天在松州城南门原瓮城位置,现在的一座文化广场矗立的威尔逊那张著名的松州城全景黑白照片的图像,通过自己的肉眼比对着,站在山坡小路上,小路的四周种植着青稞胡豆之类的高原农作物,虽说五月,但因海拔近三千米的缘故,松州城附近的农家院子旁边,苹果树却才开花。清早的村舍小巷,几乎空旷无人,只有几只野狗游荡在村道巷中,不时发出对于像我这样早起的陌生人的狂吠。

     随着爬山高度的上升,整个松州城便尽收眼底,阳光先是打亮了西边岷山的山顶,显得有些吝啬般仅是在三分二以上的山体部位徘徊逗留,清早的空气透着甘甜而凛冽的味道,除了城内某个街道居民们房子里升起的炊烟,诺大一个松州城此刻安静极了。
     我就在百年前的那张老照片的场景中畅游开来,那时的岷江水是清澈的,江边仅有几户人家,因而江面就显得宽阔而空旷,往北是半山间一条官道,一直通往漳腊,通往弓杠岭,下了山口,就到达了一个塔玛的地方,依次是红岩,是塔藏,是和药三舍……顺着历史上叫白水的一条河,现在叫白水江的河而下,出了柴门

    关就是关外的秦地,官道时而在河的左岸,时而在河的右岸曲曲折折,又时而在河边,时而在半山间旋绕。那时,主要的运输工具就是骡子和马匹,驮着货物,将秦蜀之间的贸易联结起来。

     若是由漳腊川主寺西出黄胜关,就到了若尔盖十二部落居住的茫茫泽国草地,转北进入巴西、包座山谷,沿着著名的甘松道进入甘肃的迭部,或者继续向西边去上阿坝就去了遥远的青海,或者往南经龙日坝翻越查真梁子雪山经刷经寺进入马尔康,一路由卓克基越过梦笔山,一路沿着梭磨河经金川去丹巴,进入大渡河流域,一直去了西藏……

     还有一路就是出了松州南门,沿着岷江河谷而下,抵达灌县,成都,“三脑九坪十八湾,一鼓一锣到松潘。”
     那些高山峡谷之间的河流,如同人身体内的动脉血管,源源不断地将来自四面八方的货物——瓷器、盐、丝绸、茶砖,还有酒等等,驮到了松州城,又把川西高原盛产的皮货、虫草、贝母,还有大烟等等通过这些血管而向四处流淌。当地有句俗话说得形象生动,“盘(搬)不完的灌县,盛不满的松潘。”

     当阳光终于慷慨地洒满整座松州城时,我下了金蓬山,边走边又不禁想起昨天夜里在松州城内漫游的情形。
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1876—1930),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植物学家、探险家,曾任美国哈佛大学植物院院长,于一百年前先后五次到中国进行植物考察。1903年、1904年、1908年及1910年四次到四川西北部。足迹遍布今四川省阿坝州的汶川、茂县、松潘、小金。

      一条由北门至南门的大道,就是松州城的中轴线。在这条既是道路又是街道的两边,满是一家接一家的店面和商铺,货物琳琅满目。松州最著名的当地特产应该是牛肉干了。牛肉切成条状风干,使劲撕下一块,就是下酒的美味。年轻时,我在亚那沟工作时,经常就能收到来自松州城的朋友托人捎来或自己带来的牛肉干。牛肉是牦牛肉,撕咬着手指便沾满了油脂,散发着浓烈的膻腥味道。“身上未曾染名利,口中犹未知膻腥。”这是唐代大诗人高适的诗。说到诗歌,跟松州城有关最有名的诗人,自然当数女诗人薛涛了,她在“少不入川,老不出川”的生活闲适而优裕的成都,因故得罪了当时的剑南西川节度史韦皋,韦大人,被发配到了松州城,留下了《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二首》“闻道边城苦,今来到始知。羞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黠虏犹违命,烽烟直北愁。却教严谴妾,不敢向松州。”
《罚赴边上韦相公二首》萤在荒芜月在天,萤飞岂到月轮边。重光万里应相照,目断云霄信不传。按辔岭头寒复寒,微风细雨彻心肝。但得放儿归舍去,山水屏风永不看。《筹边楼》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松州城因其特殊地战略位置,注定又是一座饱经战火的古城。
   唐贞观十二年,新兴崛起的一代藏王松赞干布,因向唐太宗李世民求婚被拒,一场持续近二百年的唐朝与吐蕃之间的战争由此便拉开了序幕。
   然而,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果真仅是因为求婚被拒那么简单吗?
   还得从孤独的父母,无家可归这句在民间流传了不知多少年的话来说起。
   中国西部,这既是指一个非常宽广而辽阔的疆域,同时,又是一个多民族在片大地之上上演许多历史大戏的施展舞台。
   远至先秦,秦穆公就注意到了在西北的游牧匈奴,只不过,秦自身不暇,无力也无精力来应对北方的这个强悍的游牧民族。到了汉武帝的时代,国家强盛,有了财力、人力和物力来应对这个草原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取得了许多不少漂亮的战绩。但,却并未从根本上解除来自北方的巨大隐患。翻开一部中国历史,历朝历代国家大量的钱粮物等似乎都花费在了应对北方的游牧上。
   然而,对于西南诸夷呢,汉武帝一度曾有过放弃西南的想法。于是,汉武帝便派著名的司马相如出使了西南。而从长安到西南大致也只能这样选择,一条路是从金牛道入蜀,还有一条是由秦蜀小道入蜀,再有一条就是甘松道。因为再往西或者往东一则绕道太远,二则那大都是蛮荒西戎之地。司马相如到底走的是那条道路已无从知道,但是他到了一个叫犍为的地方,回来向汉武帝复命说,西南不可弃。因此,汉武帝只得采取招抚的策略。所谓西南诸夷则采取了部落联盟,团结,大家利益一致时,就会找中央政权的麻烦,反之,这些联盟的内部却是不断地被分化、被瓦解的,一个势力强大时,必然是另外一个部落或者联盟衰落之时。这些部落即地方小政权,彼此之间也是争战不断。实在不消停时,中央政权则会派出一支大军进行弹压,但一旦调停结束则班师而归,最多派出一些官员。这或许就是最初的地方自治制度的由来。
  而松州城一直则是一座孤悬于化外的重镇。即历称的边地。所谓边地,即是汉族统治力量不能长期有效掌握的意思,也是汉文化到此的一个界线,因为往西则是茫茫的青藏高原,是其他民族的聚居地。而其他民族的文化也到此,因此,松州城又注定是一个民族多元文化积淀的地方,藏、羌、回、汉等是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主要民族文化的形态。
  为着对像类似松州城这样的区域,地方治理的课题,我开始了自己的探索发现之旅。
  尤其是在晚清至民国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地方治理特别是基层地方治理究竟是什么样,一直我感兴趣的话题。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个基础,自然也就包括类似像松州城这样的地方民族区域自治等等问题。
   松州城具有这种探索和研究的价值。
   先说唐朝与吐蕃之间发生的战争。唐贞观八年,一代雄主松赞干布最终统一了辽阔的青藏高原,成为一代吐蕃帝国的霸主。东扩一直是他的心愿。而在此之前,来自今辽河流域的一个叫鲜卑族的拓跋部落开始了西迁,来到了内蒙大青山,未能站住脚,继续西迁至今青海、甘肃等一带,其中慕容家族之兄长吐谷浑渐渐崛起,成为唐与吐蕃之间的一个缓冲。唐当时对付北方的游牧,同时,发起了对高丽的战争,自然,唐不希望在其西南方向发生变故,在动用大军对吐谷浑进行打击,不希望其坐大成为隐患的同时,将皇室公主下嫁给了吐谷浑,既唐从战略需要,既不希望完全消灭吐谷浑,但又不想让其强大,构成对自己的威胁。
  这就给了吐蕃帝国一个口实,吐蕃也向唐朝求婚,却被唐太宗给拒绝了。至贞观十二年,吐蕃在打击吐谷浑的同时,不断削弱吐谷浑,史书上说,吐蕃发兵二十万迅速攻占了松州。唐朝派出名将李靖迎战,吐蕃大军攻占了战略要地叚荫白龙湖,一度打到了长安城下,唐军拚命反击,双方反复争夺较量,吐蕃大军退至摩天岭一线,前前后后进行了长达两百年的战争。
   战争极大地消耗了双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而松州城则是双方拉锯似争夺的一个要冲。
   自此,吐蕃的势力最终进入了青藏高原东南缘这块广袤的大地。在漫长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今天我们还能看见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类型。
   而吐蕃的势力尚未抵达之前,在这片宽广的疆域生活着氐羌人,后来突厥人、吐谷浑人的到来,一些部落被战争所吞灭,一些部落却被更加强大的部落所融合。到了元代,从成吉思汗到窝阔台、阔端,再到忽必烈,元朝人一直没有放弃灭大理的战略。先后又在这片区域用兵二十余年,直到公元1253年的秋天,忽必烈在临兆(加三点水)集结十万蒙古大军,分西、中、东三路,剑指大理,以此来割断大理国与南宋之间的联盟联系。
    东路大军在宗王抄合、也只烈的统率之下,越过羊膊岭来到了松州城附近。
    一场大战再次兵临城下。但南宋将领余玠也非等闲之辈,对松州城的布防无懈可击,元军并没有占到便宜。可叹的是,余玠将军因来自内部的权利之争而被冤杀。元军久攻松州不下,被迫绕道毛儿盖出镇江关避开了南宋的防线。

   这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松州城饱经战火的例证。
   即使是到了近现代,松州城还经历了一次来自外来的蹂躏。那就是1941年6月23日下午,二十九架日军海军重型轰炸机从汉口机场起飞,对松州城进行了无差别大轰炸,死亡近千人。当时,日军陆军与海军有个协议,即日军陆军航空兵主要负责对华北及长江以北地区的作战任务,而对于长江以南及西南地区则日军海军航空兵负责。这就是为由日军海军来执行这次轰炸任务的原因。
   松州城作为抗战战略大后方,在这年储备战争物资,其中,就是航空煤油。但,不在松州城,而是在距离松州以北大约三十多华里的漳腊机场。1935年为阻击红军北上,国民党胡宗南部在漳腊修建了一个简易军用机场,日军间谍说,四川省政府从平武、江油组织了大量的民工和八千头牦牛,驮运重要的军用物资。
   接到情报后,日军驻汉口的海军航空兵庚即采取了行动。他们沿着长江而上,飞至广元上空,以岷山山脉主峰雪宝顶为参照坐标,直扑漳腊机场而来。
   由于大雾,日军失去了轰炸目标,日军指挥官临时决定轰炸松州城。
   西门矗立在高高地西岷山,成了日军飞机参照的地标,二十九架重型轰炸从西门上空盘旋俯冲而来,南门及南边的街道首先遭殃,南门城门洞挤满了慌乱的人群,炸弹使得松州城那些木建筑燃烧至傍晚大火映红了整个松州城。
   站在今天的松州城头,回望历史,我的心久久地不能平静。
   
                                                                                                                             5月31日
   
   
   
  
   

评分

参与人数 1草币 +70 收起 理由
一株断草 + 7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16-5-31 11: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株断草 于 2016-5-31 11:26 编辑

问好听风先生,看着模糊一片,还是先帮你编辑一下吧。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5-31 11:13 | 只看该作者
一株断草 发表于 2016-5-31 11: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问好听风先生,看着模糊一片,还是先帮你编辑一下吧。

地板
发表于 2016-5-31 11:15 | 只看该作者
近乎三年的时间,我在这片大地上一直进行着这样的搜寻工作,通过大量地田野作业、走访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每每仿佛触及到那个历史碎片时,却时常又陷入莫名的空白状态。
-------------------------看得出来您从事的是一件伟大的古文化搜寻的事业,文化的承传,历史的挖掘再现靠的都是你们这类人的努力。不能不向你致敬!
4
发表于 2016-5-31 11:20 | 只看该作者
随着您的脚步,游历了松州这座饱经战火的古城,谢谢您的引领介绍。
5
 楼主| 发表于 2016-5-31 11:20 | 只看该作者
一株断草 发表于 2016-5-31 11: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近乎三年的时间,我在这片大地上一直进行着这样的搜寻工作,通过大量地田野作业、走访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 .

你帮忙一下,把黑体字改一下,正文一样。。。谢谢


6
发表于 2016-5-31 11: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株断草 于 2016-5-31 11:35 编辑

文字老到道,如行云流水,内容详实,旁征博引,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炉,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7
发表于 2016-5-31 11:23 | 只看该作者
很不错的一篇说明性文字,加精鼓励,希望精彩不断。
8
发表于 2016-5-31 11:24 | 只看该作者
雪夜听风 发表于 2016-5-31 11: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帮忙一下,把黑体字改一下,正文一样。。。谢谢

好的,我试试看
9
 楼主| 发表于 2016-5-31 11: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株断草 于 2016-5-31 11:34 编辑
一株断草 发表于 2016-5-31 11:22 []http://www.wycjy.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文字老到道,如行云流水,内容详实,旁征博引,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炉,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承蒙褒奖,不胜荣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6-14 20:1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