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水清木青 于 2023-3-16 09:43 编辑
聊城古城内楼南大街与万寿观街十字路口西北角的杨氏宅院内,有一座面阔三间,上下两层的单檐硬山脊南向楼房,这便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
自元代忽必烈下令开凿会通河,将隋唐运河截弯取直直通燕京,形成了现代京杭大运河的雏形。明清两代,借助于大运河的漕运之便,才有了聊城六百年的繁荣,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战守必资之处”。经济的繁荣必然会带来文化的昌盛,当时的聊城文人辈出,名家荟萃,海源阁便是收藏家中的佼佼者。
海源阁藏书楼,由清道光二十年进士、清代著名藏书家杨以增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创建,历经四代人悉心相守,阁中藏书浩瀚,至清末时所藏书籍已达三千二百三十六种计二十万八千三百卷有余,且孤本、善本颇多,仅宋元珍本既逾万卷,难怪众多学界泰斗对海源阁藏书楼不吝其辞给予了"四经四史斋"、"琅环之府、群玉之山".....的高度评价。
海源阁作为私人藏书楼,与江苏常熟县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县陆心源的"皕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兄弟的"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四大藏书楼,其中以瞿杨两家所收藏的宋元刻本和抄本书为最多,因此在藏书界又有"南瞿北杨"之美称。不仅如此,海源阁更是与北京的文渊阁、皇史宬,宁波的天一阁同被誉为中国历史上官私藏书的典范,深为海内外学者所仰慕。
海源阁的主人对其藏书一向视若珍宝,历来秘而不宣,即便是当时颇有名气的《老残游记》的作者,清末小说家刘鹗来访时,也吃了闭门羹。可惜的是,从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至建国前夕,海源阁屡受战乱之苦,楼舍损毁,珍藏散失,只有一小部分被辗转收入国家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收入国家图书馆的书籍与《永乐大典》等珍贵书籍共处一室,山东省图书馆则单独划出《海源阁藏书》室将其收藏,海源阁藏书之珍贵由此可见一斑。
海源阁既是杨氏家族的,也是中华民族的。《中国版刻图录》收录海源阁书影44种,标点本《二十四史》前四史就是以海源阁藏书版本为主要参考进行标点排印的,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毛泽东主席赠送给他的《楚辞集注》就是海源阁藏书的影印本。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海源阁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确实做出了积极贡献。它同时也是聊城文化昌盛的标志,与巍峨壮丽的光岳楼、雕梁画栋的山陕会馆、景色秀美的东昌湖交相辉映,为江北水城------聊城增添了无穷魅力。
2023.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