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门】中华门位于天安门广场正南方,明朝称大明门,清朝称大清门。据《大清会典》里的记载:“大清门,三阙上为飞檐崇脊,门前地正方,绕以石栏,左右狮各一,下马石碑各一。”这座门的等级极高,平时三个门洞日常处于封闭状态,只有重大节日才会开启。
【站在正阳门远眺天安门广场】中华门的北侧是就是天安门广场,左右各有东西向廊房110间,俗称“千步廊”,又向东西折南北向廊房各34间,皆连檐通脊,中华门两侧左文右武,朝廷各部衙署对列东西。除了紫禁城外,这里就是全国的核心地区。
【开国大典时的天安门广场】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拆除了天安门广场两侧的千步廊,并修筑沥青路、瓮城等,这使得原本封闭的广场向公众开放,这是人们对天安门广场初步改造,涉及的范围很小,其整体布局没有出现重大改变。
【开国大典时的天安门广场】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天安门广场依旧没有出现了改变。资料显示,1950年和1958年国家两次对天安门广场进行改造,其中1958年这次改造规模最大,最终形成如今的布局。新中国成立时的天安门广场残破不堪,“金水河里尽是淤泥污物,散发着臭味;广场上零乱荒芜,杂草丛生;广场东侧房屋低矮破旧,电线零乱不堪;广场西侧坑洼不平,积水发臭,垃圾粪便触目皆是。”
【开国大典时的天安门城楼】与天安门广场一样,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天安门城楼也破败不堪,“连年战火和灾难,已面目皆非。寒鸦哀鸣,野鼠乱窜,梁柱上积存的厚厚的鸽粪臭气熏天;城台上到处是破损的城砖残瓦,多年来未曾油饰的城墙斑斑驳驳,金黄色的琉璃瓦屋顶上滋生的蒿草,瘦瘦枯枯地随风摇曳着;雕花的门窗残破不全,东歪西斜。”
【金水桥】1958年,国家对天安门广场的总体改造扩建是这样的,“保留正阳门和箭楼,拆除中华门,其东西两侧分列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其形制、体量和高度,既取决于建筑物本身的需要,也要与广场的整体性,乃至旧有的古建筑相协调;广场面积初步定为40公项,略呈长方形。”
【1950年国庆时的天安门广场】为何要扩建天安门广场呢?这是种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场还处在三面红墙的包围之中,面积狭小,视野局促,有碍于人民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集会等大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