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169|回复: 4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散文] 蝙蝠侠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8 1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倚栏听雨声 于 2013-10-28 16:30 编辑



      有一类电影,看起来不需要花什么智商,电影情节的进展虽然很热闹,但仍是单一线索,最终光明战胜邪恶,皆大欢喜。像这样的电影,抛开我国的抗战神剧,最典型的便是美国超级英雄电影了。

      我至今不喜欢看这类电影,倒是老公看得很带劲。讴歌英雄主义如同镜花水月的神话,在里面我找不到值得思考的地方。但是我要承认,看完新版的《蝙蝠侠》之后,原先的观点开始改变。

      新版的蝙蝠侠三部曲:《Batman begins》《The dark knight》《The dark knight rises》,中文的翻译为《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和《黑暗骑士崛起》。我从第二部开始看起,也正是这部电影让我开始对超级英雄电影有所改观。随后我又看了《蝙蝠侠前传》和《黑暗骑士崛起》,再随后我动了写一写这三部电影的念头。在我反复看了好几遍之后,终于觉得,我可以动笔了。

      追溯美国的超级英雄电影发端,我能想到的便是《超人》,相信这也是绝大部分国人接触超级英雄电影的发端。小时候看《超人》,觉得他无所不能,匡扶正义,除恶扬善,宣扬正能量。但后来却发现这样的电影无法重复欣赏,久了之后才知道,它的故事太过于简单,超人的人物形象也太单薄。

      用“鹤立鸡群”来形容超级英雄生活在人类世界的情景,只怕还大大贬低了超级英雄的实力。对于这样的英雄,我相信他的心理绝不会那么简单,他承担的压力也并非外表看上去那么光鲜。这些,在超人身上都是看不见的。

      在老版的电影《蝙蝠侠》中,喷簿而出的是浪漫情怀,一个在人前富可敌国的花花公子,在人后惩恶扬善的超级英雄,从不缺金钱和女人,不缺名声和荣耀,这样的男人,谁都会羡慕。而在诺兰拍摄的新版《蝙蝠侠》电影里,给人的却是很强的压抑感,正义的界限开始模糊,人性的复杂成为电影的主题。

      和所有超级英雄不同,蝙蝠侠是唯一一个没有超能力的,他靠的是精良的装备、矫健的身手和超人的意志。原先的花花公子,为何要选择这条路呢?这个问题,用大家都能认知的话表述,就是:我从何处来?三部曲的开篇之作《蝙蝠侠前传》回答了这个问题。

      布鲁斯韦恩少爷家境无比富足,但他所在的城市真是群魔乱舞。注意,在电影中,高谭市位于大海之中,由几座大桥和大陆相连,这就在暗示,高谭市本是一座“世外之城”。在这个与世独立的图景中,贫富差距每日都在加大,穷人为了生存不停犯罪,富人为富不仁麻木冷酷,大家都在自己的世界挣扎,却看不见未来。布鲁斯的父亲为了挽救城市,自掏腰包建设交通,却和妻子一起,在离开剧场的路上,在儿子的面前,被劫匪枪杀。

      我相信年幼的布鲁斯心中是有恨的,仇恨的种子种在他的心里,萌发出恐惧的果实。那是对于犯罪的恐惧,犯罪夺走了他的一切,而他对犯罪一无所知,这种恐惧心理与日俱增。布鲁斯的恐惧仍然没有止于此,他进而将恐惧具体化,集中在蝙蝠身上。父母离开剧场的原因,正是因为他害怕蝙蝠。

      恐惧如同一幅扁担,它就落在你的肩上,一天天加重,直到有一天,你无法承担。布鲁斯的恐惧则让他变成恐惧本身,即犯罪,他萌生过枪杀害死父母的那个凶手的念头。这其实是最原始的心理,比如说我们小时候很怕老虎,看到野狗来咬我们时,就会学老虎叫声,希望能把野狗吓跑。如果他成功了,他将堕落成另一个罪犯,不过幸好,他没有成功。此后他开始一段漫长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接触犯罪,了解犯罪,超越犯罪,走到了犯罪的反面,即打击犯罪。

      他自己也化身为蝙蝠,因为蝙蝠曾让他恐惧,当他克服恐惧后,恐惧反而转化成勇气,这个勇气使他相信自己能给罪犯带来恐惧。于是蝙蝠侠诞生了。在这个超级英雄诞生的过程中,没有浪漫,没有诗意,却伴随着贫穷、痛恨、恐惧、正义失声、邪恶横行。在黑暗的高谭市,蝙蝠侠隐藏在黑暗的阴影中,他并不光明,所以他不能抛头露面,不能直接带给人希望。这个超级英雄,他只属于黑夜。

      也正是这其中的矛盾,成就了蝙蝠侠,恰如布鲁斯韦恩自己就有着矛盾的人生经历。这一份矛盾,又造就了他的孤独。他必须向所有人隐藏自己的身份。这在《蝙蝠侠前传》的结尾做了伏笔。蝙蝠侠救了城市,布鲁斯韦恩却烧了自己的豪宅,当两条新闻同时成为头条时,没人知道其中的关系。甚至布鲁斯青梅竹马的瑞秋都说,蝙蝠侠已经成为你的面具,而我喜欢的是布鲁斯,如果有一天你摘下面具,我也许会选择你。

      这两个伏笔所说的,是“代价”和“终结”,这也正是第二部和第三部的主题。下面,我们进入第二部《黑暗骑士》。

      我前面已经说过,我是从《黑暗骑士》开始看起的,而后才补看了第一集和第三集。我认为《黑暗骑士》是三部曲中最成功的一部,无论是从拍摄来看,还是人性探索来看。

      《黑暗骑士》的故事讲述就与寻常的超级英雄电影迥异。我虽然没有把所有超级英雄电影看过,就根据近十年的一些卖作,大概梳理了“平凡—变异—挣扎—升华”这个叙述模式,当我进行套用时,竟发现万试万灵。比如电影《蜘蛛侠》,从普通小伙,到意外得到蜘蛛能量,到挣扎于爱情、亲情和责任之间,再到最后做出抉择,选择超级英雄这条路,每个环节都丝丝和缝。再比如更水的《钢铁侠》,土豪从一个武器商,到凭借钢铁装备逃出生天、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到因父亲的遗物而成长,最后到懂得保护最想保护的人,不外乎这个套路。

      这个讲述模式,甚至大致能套用在《蝙蝠侠前传》,但是放在《黑暗骑士》,就毫无用处了。《黑暗骑士》从头到尾,全部由矛盾和冲突组成,小矛盾组成大矛盾,小冲突组成大冲突,一个接一个,推动着电影的故事发展,让人应接不暇。所以,观看《黑暗骑士》其实挺耗脑细胞的,冲突升级太快,以致于观众第一遍简直无法看出个所以然。我也是看了三遍过后,才隐隐找到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

      我无法将这些冲突一一介绍,这些冲突合在一起,使高谭市陷入一片混乱的境地。在这里,没有正义和邪恶的明确分界,我大概地分出以下几个矛盾阵容:

      第一、蝙蝠侠/布鲁斯韦恩:恪守原则,维护正义,打击犯罪,但一次次被小丑逼迫,最后不得不做出越界的行为;

      第二、小丑:没有原则,没有计划,不按常理出牌,却总能出乎意料地让对手陷入两难困境,可以说,他是电影中对人性认识最透彻的一人;

      第三、罪犯:单纯地为了欲望而触犯法律,憎恨蝙蝠侠,希望借助小丑之手除掉蝙蝠侠,最后反被小丑喧宾夺主;

      第四、市民:平时是“沉默的大多数”,但一旦事情危机到自己,立刻丢失了善恶原则,只做对自己有利的选择;

      第五、哈维丹特:正如硬币的两面,正如大火后他脸孔的两面,他以光明骑士的身份登场,最后却堕落成魔鬼。

      这还只是最基本的五个阵容,如果细分的话就没完没了了,比如交叉于蝙蝠侠和哈维丹特的警察局长,交叉于蝙蝠侠和市民的“装扮蝙蝠侠者”,和鲁布斯若即若离的老管家阿福,等等。在这五个基本阵容里,找不到绝对的正义,也找不到绝对的邪恶,一切都沉陷在混乱之中。面对这个沉陷过程,蝙蝠侠心力交瘁,他不仅要独自承担小丑的挑战,还要承担市民的不解(注:小丑放言,蝙蝠侠不愿暴露真实身份,便会不停有市民死去,市民因此将死人的责任推卸到蝙蝠侠身上),承担哈维丹特堕落的后果,承担毁灭父母好名声的指责,最主要的是,要承担爱人的惨死。

      蝙蝠侠也许能够纵横江湖,但是在那一套装甲后面,是一个平凡的血肉之躯。布鲁斯韦恩承担的这一切,使他充满悲情。在所有超级英雄电影中,大家看到的只是英雄的伟光正,但是英雄为此付出的代价,没有人想过。当超人在天上飞、用一只手便能改变月球的运行轨迹时,没人想过他身在这个异类的世界里,会不会孤独?蝙蝠侠付出了代价,并且最终承担了代价的恶果,他因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超级英雄。他的伟大在于,他不在乎英雄的荣誉,为了心中的善恶,他甘愿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守护者。

      在电影的结尾,他替哈维丹特扛下杀人的罪名,蹒跚着脚步,一瘸一拐地逃跑,那一幕,简直让人落泪。在最高级的矛盾里,即“双船困境”里,罪犯和市民都没有按下炸药的开关,我想,这或许是蝙蝠侠能够支撑下去的唯一动力。否则,他已经付出了一切,他其实可以停下来了。所以,在第二部之后,“终结”成了第三部的主题。

      电影中,小丑和蝙蝠侠曾直面对话,或许这是整部电影的“眼”。我也把这段对话摘抄下来。我一直觉得,《黑暗骑士》能这么给力,关键因素就是能有一个这么给力的反派。

      小丑:那些黑帮傻瓜希望你消失,然后他们的一切都能恢复原样,但我知道真相,已经不可能恢复原样了,因为你的存在,改变了一些东西。

      蝙蝠侠:那你为什么要杀我?

      小丑:我可不想杀你,你死了我怎么办?回去耍那帮黑帮毒贩子?不不不不,你补全了我。我们共同存在,这个世界才完整。

      蝙蝠侠:你一样为了钱杀人。

      小丑:别把我说的和黑帮一样,哪怕你希望如此。在他们(指警察、市民)看来,你是个怪胎,和我在黑帮人眼中一样。他们现在需要你。但当他们不再需要你,就会把你扔出去。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准则,在嗅到危险时,就会本性毕露。我会向你证明,危难之时,这些所谓的文明人,会相互吞噬。

      蝙蝠侠:哈维丹特在哪?

      小丑:你有自己的规则,你认为规则可以救你吗?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理智的方式就是不要规则。今晚,你必须打破你的规则,才能和我玩一场游戏。

      几乎所有以“终结”为主题的电影,都躲不掉共同的宿命:真正的高潮已经过去,收官之作,再难现前作的成就。

      《黑暗骑士崛起》似乎也没能避免这个宿命,不管是反派的犯罪层次,还是矛盾的层次,都不能和《黑暗骑士》相比。《黑暗骑士》里,小丑竟然让所有看上去平静如水的人们陷入一片混乱,让所谓的善良人们互相仇恨,而《黑暗骑士崛起》的大反派班恩,只是用一颗原子弹,让高谭市陷入毁灭的绝境之中。如果犯罪也分艺术性的话,显然小丑更胜一筹。小丑制造的“双船困境”也比一个原子弹难解的多。你把原子弹拆除,或者带原子弹飞出爆炸半径就可以解决,但“双船困境”里,成千上万的人,只要有一个动了邪念,大家都一起毁灭。

      但是我对此并不苛求,因为看完《黑暗骑士》之后,我心中最大的心愿,就是想知道那个做了所有好事、付出所有牺牲、承担所有罪名、成为所有人声讨对象的布鲁斯韦恩,他以后的故事是怎样?那个在警察的追赶、恶狗的狂吠声中狼狈逃离的蝙蝠侠,他有没有重新归来的一天?《黑暗骑士崛起》回答了这些问题。

      在电影开端,布鲁斯韦恩是消沉的,不管是作为阔少还是蝙蝠侠:布鲁斯韦恩每天窝在豪宅里,足不出户,几乎发霉,蝙蝠侠也消失了七年。他身边的人为他担忧,甚至为他张罗感情方面的事,但他一直走不出爱人瑞秋惨死的阴影。这样的打击,毕竟是致命的。

      而犯罪团伙,沉寂多年之后,又有卷土重来之势。危机之中,蝙蝠侠只好重出江湖,但这个“重出”,其实充满无奈,鲁布斯韦恩和阿福的一段对话,讲出了其中的微妙心理。在他们看到班恩的出手之后,布鲁斯决定出手,阿福却一脸担忧。布鲁斯问:“你担心我会失败?”阿福的回答让人惊讶:“恰恰相反,我担心你想要失败。”

      将布鲁斯养大,亲眼看着他成长为蝙蝠侠,阿福也许是世界上最了解布鲁斯的人。他一定知道布鲁斯心中所想。化身蝙蝠侠其实和犯罪一样,都是一条不归路。超人的力量强大得没有来由,蜘蛛侠的力量得来偶然,在他们身上,似乎不会存在苍老、死亡这样有关人类的话题,但是蝙蝠侠不同。鲁布斯是血肉之躯,年轻的时候他所向披靡,但是他会衰老,衰老以后呢?他总有一天会失败,总有一天会停下打击犯罪的脚步,但是作为正义象征的蝙蝠侠,又是不允许失败的。布鲁斯生活在这个矛盾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作为蝙蝠侠战死。所以阿福才会说出这样一句话。

      这一次,布鲁斯真的倒下了,不管是作为阔少还是蝙蝠侠:布鲁斯韦恩被人陷害,公司拍卖,他一夜之间从腰缠万贯的富豪变成破产的小可怜,蝙蝠侠也被班恩击倒,被投放到那个遥远的倒霉监狱里。虽然布鲁斯在最后关头赶了回来,到底还是战胜了邪恶,但是蝙蝠侠的长胜神话,已经破灭。

      破灭未必不是好事,长胜是一个神话,那是属于同样神话的超人的,不该希冀于血肉之躯的蝙蝠侠。布鲁斯终于有了结束的借口,不管是作为阔少还是蝙蝠侠。破产的布鲁斯韦恩不再是大人物,所以他能够在混乱中死去,蝙蝠侠驾驶飞机将原子弹带离爆炸半径,在爆炸中粉身碎骨,不必再承担他无法承担的那些责任。观众知道,“死”只是一个假象,布鲁斯韦恩和蝙蝠侠都用“假死”摆脱了桎梏。

      《黑暗骑士崛起》是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因此我猜测不会再拍摄第四集了。蝙蝠侠为哈维丹特顶罪的真相公之于众,他恢复了名誉;他不仅可以离开,也找到了接班人,罗冰(原《蝙蝠侠》系列电影里的“小鸟”)接下了身为蝙蝠侠的责任,不过却没有布鲁斯韦恩的负担,他可以轻装上阵;最关键的是,布鲁斯找到了爱人,即国际大盗瑟琳娜(原《蝙蝠侠》系列电影里的“猫女”)。不管是气质还是特性,瑟琳娜都和布鲁斯都高度契合,他们都属于黑暗,游离于法律之外。相比之下,瑞秋作为检察官,正是使用法律打击犯罪。布鲁斯和瑞秋其实格格不入,因此瑞秋会选择哈维丹特。不得不佩服这其中微妙的人物设定。

      在电影结尾,强烈的打击节奏响起,我如同一个讲述童话故事的人,在心中默念:后来,布鲁斯韦恩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

评分

参与人数 4草币 +300 收起 理由
格洛菲 + 100 赞一个!
安生 + 60
梦晗 + 80 赞一个!
洛洛 + 6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13-10-28 17:39 | 只看该作者
蝙蝠侠真的是极受欢迎的英雄。
板凳
发表于 2013-10-29 00:46 | 只看该作者
入木三分的分析,佩服!
地板
发表于 2013-10-29 16:03 | 只看该作者
每次欣赏听雨姐的文字,总是有股精彩的感觉,如同姐写的武侠,至此篇蝙蝠侠,姐分析的入眼,诉说得入心,很喜欢。关于蝙蝠侠,梦儿倒是未曾看过许多,一向不喜这样的电视剧,只记得飞檐走壁的蝙蝠样子了
4
发表于 2013-10-29 18:05 | 只看该作者
来欣赏下好文章。
对于蝙蝠侠,真是不知道她仰或是他,是何许人也。不敢妄加评说。
请喝茶。

5
发表于 2013-10-30 01:05 | 只看该作者
这类电影正是男人最喜欢的。楼主分析点评到位,受益匪浅。
6
发表于 2013-10-30 20:29 | 只看该作者
貌似我也写过关于蝙蝠侠的文,我先看看你写的
7
发表于 2013-10-30 21:0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部我也看了几遍,不过看了大概有一年时间了。中间许多情节也忘得差不多了。不过你这篇文写的很好,也写了许多我没有想到的,所以我也不说什么的为好,我把我以前看过这个电影之后的感想贴在你帖子的后面,算是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吧。
8
发表于 2013-10-30 21:17 | 只看该作者
这部电影是由克里斯托弗·诺兰于2008年导演,克里斯蒂安·贝尔主演。之所以现在把这部电影拿到这里来介绍,只是因为前几天我才看过。所以用大众的话来讲,这部电影早已经过时,已经老透了。但在这里我有两个原因要把这部电影重新介绍一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上文已经说过,对于我这个已经过时很久的人来说我才刚刚看过,所以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是全新的,而对于那些从没有看过的更是全新的【当然,对于那些看过的即时当成回忆也不失一件坏事】;而另一个原因就是,怎么说呢?在我看来任何关于技艺或艺术上的东西都没有时间上的限制【请允许我用技艺和艺术这样的词,因为我实在找不到更好的】。
        当然,对于这部电影,我虽然已经看了两遍,在看了两遍之后,我又仔细的反反复复的小小的研究了一下。但电影中还是有很多东西至少我是理解不了的。虽然这是我到今天为止看过的最仔细的一部电影。我从网上看了一些评论,一些看了四五遍地人儿们其实也和我有相同的感受。
      而对于小丑,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他。虽然在整个影片中,蝙蝠侠无处不在,但我却怎么也不能很好的捕捉到他,他的光芒完全被小丑掩盖了。终于,“小丑”也变成了希斯·莱杰人生最后的绝唱。
      影片以小丑抢劫黑帮银行展开剧情。然后开始了小丑与蝙蝠侠和高谭市警察之间的斗智斗勇。当然,凭借着小丑层出不穷的手段和他对人性深刻的了解,影片正好违反了常理:并不是警察打压罪犯,而是罪犯以非常血艺和暴力的形式压迫警察【直到小丑被抓影片快到结束】。甚至影片中出现,仅仅因为小丑的一句话,整个高谭市的市民都疯狂了起来【影片中有一个在警车中的警察向里斯先生开枪的镜头恰到好处的说明了这一点】。再看看整个影片中的几个经典场面吧:舞会上的搏斗;谋杀市长;抢劫警车;炸飞警察局;炸飞医院以及让哈维·丹特变成双面人和瑞秋死的爆炸。用一句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来说就是特暴力。
       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片中几个重要的人。
       首先是克里斯蒂安·贝尔所演的蝙蝠侠。这个形象还是一贯的带有浓重的美国色彩。就像超级英雄一般,还是一如既往的打击罪犯。但是这是一个比较温柔的英雄。因为在整个影片中蝙蝠侠一如既往的仁慈,即时罪大恶极如小丑他也不忍下杀手【如果他在第一次抓住小丑的时候就把他杀死,后面也就没有这么多戏了】。而他在影片的最后杀死哈维·丹特还是不得已而为之【他已经没有能力来救他】。
       然后是哈维·丹特。他是高谭市检察官,以光明骑士的身份出现。当然,他也一如既往的正直,与罪犯斗争,直到瑞秋死自己变成双面人为止。在他变成双面人之前,在他个人“好”的形象上可以说已经盖过了带着面具的蝙蝠侠【至少蝙蝠侠这样认为】。但是,当瑞秋死后,他的人格发生了蜕变,在小丑的教唆下,他渐渐的向小丑靠拢,变成了另一个形式上的小丑。
       再是瑞秋。整个影片中瑞秋的戏份不多,但却一如既往的重要。可以说她代表了蝙蝠侠和哈维·丹特两个人心目中的女性形象。在我看来,瑞秋的死也是引起哈维·丹特人性质变的主要原因。
       在后呢,在后让我们来看看小丑吧。当然小丑不需要我在在这里费口舌,因为,如果上网搜索,我想关于小丑的形象不说铺天盖地也差不多了。我想这一切关于小丑的解说可以归结于一个问题:就是他这一切作为是为了什么?能搞清这个问题别的也就不难理解了。
       每个人都生活在国家内,生活在国家内,就需要受到规则和法律的限制。我们只能在约束内生活。但是小丑是一个异类,用导演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政府主义者,但是悲剧在他不是鲁滨逊,他生活在国家中,他就要受到政府的管制。小丑认为自己应该随心所欲,但是在政府中,小丑处处觉得束手束脚,这是他绝对不能容忍的。所以用一句话来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就像在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是韦恩与管家的对白:

       布鲁斯·韦恩:我知道暴徒是不会束手就擒,但是这一次不一样,他们越线了。
       阿尔弗雷德·帕尼沃斯:先生,是你先越线的,你压迫了他们。在绝望中,他们转而去对付一个他们不了解的人。有些人身上,就是找不到任何逻辑可言,他们不能被收买,也不会被恐吓,说服或者谈判。有些人,惟一想看到的,就是这个世界被摧毁。
       韦恩打击罪犯,逼迫罪犯去找不了解的小丑。但是小丑在政府中受到了束缚他应该去找谁呢?他只能去靠自己。所以在这里小丑也可以这样说:是它先越线的。
       然后是影片中几个难以理解的形象。
       首先是小丑脸颊上的伤疤,在影片中小丑总共三次提到。
       第一次是杀黑帮老大的时候。小丑说自己脸颊上的伤疤是是自己的父亲杀了母亲之后为了让自己脸上留下笑容而用刀割破的;第二次是在舞会上,对瑞秋说自己以前也有一个和她一样漂亮的老婆,但是因为赌钱而被高利贷划开了脸。而小丑为了让她高兴就把剃须刀放在了嘴里,但是最后他的老婆竟然不敢看他的脸;至于第三次是在蝙蝠侠解救人质小丑把蝙蝠侠打倒在地的时候,小丑问蝙蝠侠你知道我脸上的伤疤是从哪里来的么?而这一次没有解释。对于细心的人来说这三次小丑说自己脸上的伤疤可以发现什么呢?我们有没有看到三种人生的感情呢?亲情,爱情,友情?亲情和爱情很容易理解,最主要是在友情上。
        影片中,小丑是没有朋友的。而在小丑苍白如一张白纸的世界里是没有一切存在的,甚至没有他自己。他执意妄为,又把这种执意妄为用在现实世界中。作为正义骑士的蝙蝠侠只能是他最大的敌人,而蝙蝠侠的强大更让小丑感觉到蝙蝠侠是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棋逢对手的知己。【所以在影片中当里斯先生要告发布鲁斯·韦恩的时候小丑扬言要在一个小时内杀死里斯,否则就炸掉一座医院,用小丑的话来说就是蝙蝠侠太好玩了】。所以对于小丑来说,这多少有一种独孤求败的意预。
然后是哈维·丹特的硬币。
        哈维一开始用硬币裁决事情或别人的生死,因为这时候的他是信的【圣经:只要信,就有】。在哈维这时的主观世界里,这个世界上也许有坏人,但这个时候的他对人类充满了希望,他相信在自己的头顶上有一个上帝的存在,有一个无所不在的神审判着一切。所以一开始他所抛的硬币全部是正面,因为硬币的两面都是正的。这也说明了在还没有变成双面人的哈维看来即使罪大恶极的人也有生活的权利。但是瑞秋死后,丹特的脸被烧伤,硬币的一面也被烧成漆黑从而变成了反面。这时候丹特的神经完全错乱了。我想这时候困扰着哈维的问题应该是:像瑞秋这样如此好的女孩为什么会死去【当我们面对至亲至爱的人离去的时候总是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是你?】?然后他怀疑,他开始不相信他头顶上的那个神【即使在我们现在的主观世界里,也常常有好人有好报这样的想法。但神却让他心目中的女神离他而去了】。所以哈维经过小丑的调唆完成了蜕变从光明骑士到双面人之间的蜕变。从而开始用一枚硬币决定他人的生死。
关于狗。
       影片中,多次提到狗。黑帮老大说我的狗饿了,放狗,然后狗咬伤了蝙蝠侠;小丑说他就是一只追着汽车疯跑的狗,至于为什么要追,他也不知道;而双面人说小丑只不过是一只疯狗,一只被解放了的疯狗。而影片最后当高登对儿子说我们要逮捕蝙蝠侠的时候警察也带着一群狗在搜索着。
        如果说小丑就是一只疯狗,一只追求狂乱【混乱】的疯狗,那么他的来源就是汽车,因为汽车是无次序的,容易出事故的。【在影片中,出现了多次汽车爆炸】。
       其实一只疯狗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只放出去到处咬人的疯狗。
        蝙蝠侠与小丑的相似性。
       一、他们都不以真面目示人,小丑画着妆;蝙蝠侠带着面具。
       二、他们都凌驾于法律之上。小丑破坏法律;蝙蝠侠以非法的手段维护法律。
       三、他们都是超人。小丑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对人性的理解把破坏发挥到了极致,蝙蝠侠则用自己的力量和胆略阻止破坏。
布鲁斯·韦恩与哈维·丹特
       布鲁斯·韦恩是黑暗骑士,而哈维·丹特则是光明骑士。黑暗骑士只能带着面具才能打击犯罪,而光明骑士则不需要带着面具就能把高谭市一大半罪犯关进大牢。所以在这方面布鲁斯·韦恩所面对的压力更大。
       布鲁斯·韦恩只有放下面具才能娶瑞秋,而他为了整个高谭市仍然带着面具;而哈维·丹特则因为瑞秋的死逐渐沦落成了杀人的恶魔。所以从这方面将,布鲁斯·韦恩更伟大,因为他因为高谭市而放弃了爱,而哈维丹特因为爱而与高谭市为敌。
       蝙蝠侠与小丑。
       我总是有这样的感觉,在我最初或看过影片后一直持续的印象里。小丑和蝙蝠侠两人组成了我们这个光明的世界。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周围。
       蝙蝠侠无处不在【正义、光荣、信仰】,而小丑,则是一个完全被恶魔化了的丑恶的本质【在影片中,我们不能发现关于小丑的哪怕一点好的方面】。这就像一个从表面上看有着光亮的鲜艳的苹果,但是当你用刀子从中间破开的时候,里面已经漆黑一片,生满了蛀虫。
影片中关于中国方面的东西。
       书中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地方提到中国是在法庭上。罪犯朝哈维·丹特开枪没有打响【至于没有打响的原因有待探讨,有可能是子弹被卡住了】。然后哈维·丹特夺过枪说了一句:碳纤维,28口径,中国制造。想要杀害一个公务员的话我建议你买一个美国货。我想这不是简简单单的提到中国【想一想中国的假冒伪劣产品吧】。
       另一个不是很明显的提到中国的地方就是刘的公司与韦恩企业的合作。其中韦恩与福斯谈刘的公司的时候,说刘的公司每年保持8%年度获利。8%【这能让我们想到什么呢?想一想中国每年的GDP增长吧】。
       最后一个就是刘先生坐在钱堆上被烧死的时候。从表面上看是为了表现小丑的疯狂举动,但是从更深一个方面看难道没有讽刺中国经济增长过快从而难以控制,甚至导致崩溃的危险么?
最后的结尾。
       作为黑暗骑士的蝙蝠侠骑着自己的蝙蝠车向有亮光的地方驶去。追求他的光明去了。但是小丑被抓了,哈维·丹特死了。这不免让人觉得不自然。因为在没有小丑或变成双面人的哈维·丹特的世界里蝙蝠侠无事可做。也许导演也觉得让一直让蝙蝠侠带着面具太累,不如就让他摘下面具,以真面目示人【如果早如此,布鲁斯·韦恩可能就已经得到瑞秋的爱】。
       但是如果结尾变成这样:小丑被关进了精神病院,而哈维·丹特最后没有死或者逃脱了,变成了另一个小丑,那一切又会怎么样呢?这样安排是否更合理呢?因为只有光明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打击哪里就有犯罪。何况蝙蝠侠没有极限。
       也许最后高登的孩子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吧。
点评
9
发表于 2013-10-31 21:08 | 只看该作者
素素好,草地相逢,甚是欢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6-17 01:4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