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株断草 于 2016-10-6 10:29 编辑
众所周知,“四害”由来已久,1958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提出要在10年或更短一些的时间内,完成消灭苍蝇、蚊子、老鼠、麻雀的任务。单位和街道给家家户户配发苍蝇拍和捕鼠夹,发动群众来完成政治任务。孩童们则是对麻雀感兴趣,逮麻雀、掏麻雀窝、养小麻雀,纯属要饭的牵猴----玩心不退。
逮麻雀不能像逮鸽子那样使用夹子,因为麻雀的个头太小,一旦引发夹子不是夹死了就是夹空了。粮管所的水泥场院时常凉嗮粮食,总有一些落下的麦粒或棒子粒藏在场院的边角处。我那些同学中有跟随自己的哥哥逮过鸽子的,来粮管所找我玩时发现了场院里有落下的粮食,便提议利用这些粮食粒逮麻雀。我回屋拿笤帚并负责找筛子和长点的细绳,他几个则去仓库后面的小树林里踅摸用做支撑的树枝。碰面后,先是用笤帚将散落在场院边角处的粮食粒扫起来,捧到场院靠中间处撒在地上,筛子倒扣其上,将树枝折成约摸20---30厘米长的一截短棍儿,掀起筛子一边支上短棍儿,再把细绳的一头系在短棍儿的中下部,然后小心翼翼的将细绳的另一头拉到场院边堆放的篷布后面。把篷布掀开一个角平铺在地面,几个人舒服地趴在篷布上,从篷布堆缝里目不转睛的盯着筛子,守株待兔的静等麻雀来吃食儿。
从空中飞过的麻雀,一旦发现了食物,不是直接落下抢食儿吃,而是出于本能的折返回来,先绕着眼里的食物盘旋几圈,许是在查看有没有危险,待确认了近处没有人后,才收翅下落到筛子附近,稍一驻足,然后才慢慢向食物走过去。到了筛子的边沿处,它还会再四处张望一下,确认没有异常后,才蹦到粮食粒前急速叨起来。这时不能拉绳,因为麻雀还处在筛子的边部,在筛子落地前它有可能飞走了,得等到麻雀边吃边往里走,至少要走到筛子的中部时才能拉绳。拉绳时手要快,猛地一拉使短棍儿倾倒,失去支撑的筛子一下子将麻雀扣在里边。轻轻地讲筛子掀开一条缝,不能掀的太大,不然麻雀会飞走的,伸手进到筛子里将麻雀抓住,然后放入早已经准备好的暖壶皮中。那时的暖壶皮多为竹编或带孔铁皮,竹编的都是本色,铁皮乃冲压零部件后的废料,大都漆成绿色或灰色,那铁质的暖壶皮下面垫张硬纸板,再用报纸塞住口,就成了一个鸟笼子。
老麻雀不好养,气性大,开始时还吃几口粮食粒或者嚼碎的馒头,后来见无法逃出生天,便拒绝用食,许是因习惯了自由飞翔,抑或是心有所系,惦记着那窝雀蛋或者幼小的雀儿吧,不几天便会郁郁而终。从那以后,我便不再逮老麻雀了。后来听人讲未出飞的小麻雀才能养,而且养熟了它也不会飞走,就像家养的鸽子一样,外出觅食后还会飞回家,小伙伴们又动心了,于是逮麻雀就变成了掏麻雀窝。
麻雀通常是在房子的屋檐下做窝,农村的房子那时大多是平顶房,就是在土坯墙上架横梁,梁上搭檩条,檩条上摆放椽子,这些都固定好以后,铺上芦苇编织的笆,笆上面是一层厚厚的用铡短的麦秸和好的泥,表面泥平了即可,条件好点的用炉渣锤顶,则会更加经久耐用。那时的房子间脚不大,也不太高,估计跟夏季房顶嗮粮与冬季室内保暖有关,半大孩子踩着肩膀头搭个人梯就能够到房檐。
掏麻雀窝也是有窍门儿的,不是所有的屋檐下都有麻雀窝,也不是所有的麻雀窝里都有小麻雀。一般来说,发现屋檐下有掉落的麻雀蛋皮儿,就能确定那麻雀窝里八成有小麻雀。有经验的人不用爬上去看也能大概知道那窝麻雀有多大,通常是以显露出来的麻雀做窝的材料来判断,即“线头,肉牛;麻批儿,出飞儿。”。肉牛是当地人对刚出壳不久尚未长毛的小麻雀的俗称,出飞儿则是说小麻雀刚开始学习飞行,刚出飞儿的麻雀会飞,但既飞不高,也飞不远。肉牛或者刚出飞儿的麻雀嘴的边缘分别呈嫩黄色和浅黄色,等到变作深黄色或棕色时它就成了老家雀。
掏麻雀窝搭人梯时,下面的人得个高、壮实,站上边的得胆大、机灵才行,而且其他人有的站两边帮着扶住上边那人的腿,有的帮着递个电棒子或者小筐子什么的。上面的人先用电棒子往里照,确定里面有麻雀且没有长虫(蛇的俗称)后,招呼递上去小筐,将小筐的把手叼在嘴里,然后一手扶墙一只手伸进去,抓住麻雀放进筐子里。
若是人梯的高度差一点点,上面的人踮起脚尖就看的到了。通常人们踮起脚尖勉强往高处看时,往往会不自觉的张大嘴巴,我们却不会,而且是紧闭嘴巴,头往外仰尽量远离麻雀窝。为什么呢?怕里面有长虫。听大人们讲,长虫喜欢吃麻雀蛋,偶尔也有人掏麻雀窝时碰见过长虫。据说掏麻雀窝时你若张着嘴,里面的长虫遇到惊吓会慌不择路的逃窜,一下子窜到人嘴里卡在嗓子眼儿里就坏事儿啦,你拉都拉不出它来。为此我们还专门商讨过应急预案,有的说掏麻雀窝时戴口罩,有的说别张嘴,有的说先用棍子捅一捅来个打草惊蛇;万一长虫钻进嘴里,有的说别喘气憋死它,有的说点着火柴烧长虫尾巴,有人说不能烧,一烧它再往里钻怎么办啊?有的说抹点香油引蛇出洞,香油滑许能一拽就出来了。当时我听到这儿突发奇想,说能不能弄一段粗葱叶来,掐掉叶尾变成桶状套长虫身上,借助葱叶内壁的滑溜轻松地把长虫给拽出来,结果被大孩子在脑门上弹了个“里格楞”:“你怪能,嗓子眼儿卡的那儿你怎么套?”,最后讨论的结果就是掏麻雀窝时一是要闭紧嘴巴,二是头往后仰,即便真遇到了长虫,最起码钻不到嘴里去了。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用来保存粮食的仓库每隔一定的时间都要进行熏仓。熏仓就是通过喷洒特定的易挥发药物,封闭门窗及其缝隙,达到杀死粮食中虫子的目的。一般封闭几天后再打开仓库门窗,使得仓库里的药物随风飘散,粮食里没有残留药物,所以吃起来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刚打开门窗散毒时的气味比较重,两三天以后基本上就闻不到刺鼻的药味了。因为门窗都敞开着,偶然就会有麻雀飞进去觅食,我发现后赶紧找来小伙伴,先把门关上,再爬到粮食堆上或者装满粮食的麻袋堆顶上关上窗户,然后几个人嗷嗷叫着轰赶麻雀,吓得它们在仓库里团团转,有的冲着光亮飞去撞在玻璃上,有的麻雀累的实在飞不动了落在仓库瓦房顶的横梁上,任你喊破嗓子它一动也不动。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会脱下鞋来,用鞋去砸麻雀,看到有物体扔过来,吓得麻雀赶紧又振翅飞起来。最后实在飞不动了,有的落在粮食堆上,有的钻进堆麻袋的垛缝里,很快就成了我们的囊中之物。有时候进来觅食的麻雀里偶尔也会夹杂着几只燕子,从小老师就教过我们麻雀是害虫、燕子是益虫,要保护燕子,故而遇到累的不会飞的燕子时,我们不是去抓,而是小心翼翼的捧着它,生怕碰着燕子的翅膀,因为听人讲被摸过翅膀的燕子是飞不过长江去的,不是被冻死就是掉江里被淹死。所以将燕子捧出仓库后,赶紧找一个纸盒子放里面,再捏一小把粮食搁里边,然后念叨几句类似于“小燕子,那边是南,吃饱了赶紧往南飞吧”的话,然后又跑进仓库逮麻雀。逮完了麻雀出去一看,小燕子已不见了踪影,里面放的粮食粒也吃了个干干净净,心想这下子小燕子一定能飞过长江去了。
记得小时候粮管所熏仓用的药物是氯化苦(音),兑进一定比例的水后,液体呈乳白色,然后装进肩挎式喷雾器里进行喷洒,跟农民在田里打农药一个样。喷洒时要戴上防毒面具,橡胶头套上镶嵌着两块平光镜片,一根象鼻子状的粗管子连接着挎着的过滤罐,里面的活性炭是过滤剂。喷洒完立即关闭门窗,门缝、窗缝用纸贴上,纸上再糊一层泥巴,就起到了密封的作用。我们刚搬到粮管所时住的是最西头的一间平房,东临的两间是“九二0”实验室兼做试剂、药品仓库。那年冬季的一天夜晚,母亲用烫壶给我暖好铺后,我早早的就钻进了热被窝,躺着躺着眼睛开始流泪,母亲拿过毛巾帮我擦掉眼泪,让我闭上眼睛赶紧睡觉。睡梦中喘不过气来被憋醒,感觉有毛毛虫爬过我的脸庞,伸手一抹是凉凉的水,打了个激灵猛地坐起来,却感觉浑身无力而且眼泪还在不停的流淌。急忙摇醒母亲,母亲听后摸摸我的额头,体温正常,不像是感冒发烧,便匆忙穿衣下床,帮我穿好衣服,拿起电棒子照路,抱着我冲出屋门,去找轮值打更的许叔叔帮着送我去医院。许叔叔背着我,母亲打着电棒子,急匆匆朝着区医院奔去。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路上不时遇到身穿军大衣、戴着红袖标的人在巡逻,好在许叔叔是炮轰派(当地对造反派的称呼)的,我母亲则是捍卫派(当地对保皇派的称呼)的,且都在区直单位工作,两派巡逻的人都认识,没有过多的盘问或者为难我们,所以很顺利的就到了医院。值班医生检查了一番也没发现什么大问题,就在母亲焦躁不安的那一刻,我突然感觉眼泪流的不是那么多了,而且头脑感觉清醒、身体也不再乏力了。见到此状,许叔叔恍然大悟,肯定地说我是氯化苦中毒,因为他是仓储员,熟知氯化苦中毒后的症状,我因远离了毒源,且在路上被冷风一吹,故而症状减轻。知道了病因,母亲终于松了一口气,放下心来。第二天一早,母亲便叫来仓库保管员,打开我们隔壁的房门进去一看,果不其然,一个装有氯化苦的瓶子倒在地上,液体还在从没拧紧盖的瓶口里往外渗出。一见此状,对儿子差点丢了性命的担惊受怕,顿时化作一腔怒气,狠狠地朝着那保管员叔叔身上撒去。
2016年10月4日
童年趣事(十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