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936|回复: 4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散文] 童年趣事(十八)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28 19: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水清木青 于 2016-9-28 19:19 编辑


                  
    小学三年级时,语文老师开始教我们练习写作文,记得第一次作文作业的题目是“记一件有意义的事”。既然是有意义的事,类似于逮蚂蚱、捉蜻蜓、逮知了龟、逮麻雀、斗蛐蛐、玩蝈蝈的事自然不能写了,回家后做椅子上皱着眉头苦思冥想,忽然想起那首“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的儿歌,一下子来了灵感,对啊,我在上学路上捡到一分钱,区里没警察,我就交给老师了,写到一半时发现了问题,语文老师就是我们的班主任,我捡没捡到过钱他是知道的。不行,得再想想还有其他有意义的事没有。就这样,我绞尽脑汁的吃柳条拉笊篱----臭编一通,把那些诸如同桌考试时钢笔没水我借给他半皮囊、放学路上帮老大爷推车、大雨即将来临时帮粮管所的叔叔大爷收粮盖粮等等能想到的,都变成我做过的有意义的事。第二天交作文作业时,看到别的同学有的写了一两张作文纸,有的才写了半张,而自己足足写了三四页,心想这第一次写作文肯定得受到老师的表扬。等发下作文本时一瞧,老毛子看戏-----傻眼啦,老师的批语是“语言通顺,段落清晰,叙事明白,做的事也有意义”,最后是四个大字:文不对题。后来老师一点评才明白,人家要求的是记一件有意义的事,我啰里啰嗦的写了三四件,敢情是老公公背儿媳妇------费力不讨好,瞎子点灯-----白费蜡了。

    那时的小孩们都喜欢看画书,也就是连环画,俗称小人书,记得我拥有的第一本画书是烟盒大小折页的,展开后有一尺来长,内容是抗美援越时期打美国鬼子的,印象里有美国鬼子掉陷阱里被竹签扎死、踩地雷炸死、被马蜂蜇的满头是包抱头鼠窜的画面。后来影印本的多了起来,比如:《打击侵略者》、《英雄儿女》、《小兵张嘎》、《地雷战》、《地道战》、《海鹰》、《秘密图纸》、《铁道卫士》等,有了零花钱舍不得花,攒起来去新华书店买画书,然后跟小伙伴交换着看。再后来,街上有摆地摊赁画书的了,主要是在闸口路边和剧院门前的台阶上,一分钱看一本,厚点的要二分钱,允许带两个人一起看。于是乎,兜里一旦有了几分钱,便会约上两个小伙伴一起去看画书。谁花钱谁就坐中间拿着画书,三个人挤靠在一起,脑袋挨着脑袋,一边看一边议论着里面的故事情节,那场景至今仍不时在我脑海中浮现。

    第一次看画书《三打祝家庄》是在张炉集,好像因是封资修的东西所以被区里集中收缴焚毁,母亲当时随手拿回来这本《三打祝家庄》画书,还有一本竖版的《三国演义》(上)和一本竖版的《西游记》(下)。当时翻看画书时的第一感觉是害怕,里面的人穿着奇异,手拿刀枪,一言不合便拔刀相向,杀人如宰鸡,直担心里面的人会跳出来找我。还是段叔叔给我解释说这是《水浒》故事,发生在几百年前,里面那偷鸡的时迁家就在我们聊城的高唐县,这才使我慢慢打消了顾虑。回家时就带上那本画书,先是兴高采烈的给小伙伴讲述水浒故事,然后才拿出画书,令小伙伴们看的目瞪口呆。那时流行借画书看,你看完我看,我看完他看,传来传去有的就找不到主人了。于是好多借来的画书背面就多了几行钢笔字,大多是诸如“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借了不还,再借万难。”之类的警示语,也有极少数放狠话的咒语,“看完快送,不送得病,得病为难,全家死完。”,不过六七十年代民风古朴,借书不还据为己有的只是极少数。

    画书看完了,便尝试着看那两本竖版的大书,由于书上都是繁体字,又没有字典可查,我就问大人,无人可问时就读字边,坷垃半块地总算是看完了这两本书。两套书一上一下,各缺一半,一部不知道开头,一部不知道结尾,急的人就像是怀揣二十五个小兔-----百爪挠心。后来还是公社通信员马叔叔帮我找齐了书,才全毛全翅地读完了《三国演义》和《西游记》。马叔叔是七十年代初的高中生,喜欢看书,我闲暇时除了跟着他下乡玩,就是去他家看书,记得《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和《说岳全传》就是在马叔叔家读过的。有时也去铁工厂借书看,因为那儿有十几位刚从城里毕业分配来的学生,其中一个梁姓叔叔喜欢看书,人也好爽,他见我喜欢看书,就问我看不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心想炼钢铁的书有什么好看的呀,急忙摇头说不看。人家一看我是误会了,就告诉我那是一本苏联小说,不是炼钢炼铁的专业书,也正是从那本书里我知道了苏联英雄保尔·柯察金。

    那时可看的书不是很多,所以也不做选择,长篇小说、短篇小说、章回体小说、绘画绣像小说,逮什么看什么,长篇的看故事,短片的学知识。书看的多了,记得多、懂得多、学的也多了起来。有时班空聊起三国、西游,同学非得让我讲一段,便踩着板凳坐课桌上,绘声绘色地讲赵子龙大战长坂坡,“那枪浑身上下舞若梨花,遍体纷飞瑞气千条,枪到处石破天惊,马到处如入无人之境,直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那些精彩之处我都能大段的背诵下来,说者眉飞色舞,听者如醉如痴,浑不知上课铃响老师站在讲台上了,直到老师将粉笔头投掷到我头上,大家才作鸟散状急忙溜回自己的座位。

    我平时写东西或者说话喜欢用歇后语,究其原因是受了《小砍刀的故事》和《敌后武工队》的影响。最先看到歇后语是在小说《小砍刀的故事》里,而在我看过的书里面歇后语用的最多的当属《敌后武工队》,像外甥打灯笼---照舅(旧)旧、打着灯笼拾粪---找屎(死)、老虎拉碾子---不听那一套、扣着腚眼上房---自抬自、老鼠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等等,都是在这两本书里看到的。当然,农民口口相传的也有不少,虽然听起来粗俗了点,却都是跟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窝棚里睡觉---不见墙(强)、屎壳郎推车---滚蛋、茅坑里的花茬瓦---臭瓷(词)儿、被窝里踢腚呱---没外人、被窝里放屁---能闻(文)能捂(武)、铡刀断草---撅腚(决定)一切、、、、、、当年一时迷上了歇后语,便在兜里揣一本三联单和一支圆珠笔,遇上看到的或听到的就随手记录下来,密密麻麻写了十几张纸,可惜后来回城里上学的时候给弄丢啦。

    那时的短篇小说很多,但大都紧跟时代步伐,偶尔也能见到一些在民间流散的老书,其中一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本泛黄的只有几十页的小书上记载着一个个寓言故事,像“刻舟求剑”、“瞎子摸象”、“崂山道士”、“神笔马良”、“王戎预知李苦”等,尽管当时仅仅是看故事,却在年龄渐长的日子里逐渐理解、领会了那些故事中蕴含的意义。有一次周末回家跟同院的伙伴们去粮局大院闲玩,在一排办公室的房后发现几棵海棠,远远望去,海棠树因叶落而变得枝叶稀疏,那一丛丛黄里透红的海棠果却愈发显得果实累累,压弯了细细的枝头。众人见状,一窝蜂似的向前跑去欲待先尝为快,我却无动于衷,落后的那位见我不动地方,就催促道:“快去摘呀,晚了就没大个的啦!”,“哈哈,那海棠肯定不好吃不是酸就是没味道,不信你就尝一尝?”眨眼的工夫,小伙伴跑过来说:“你这家伙是不是吃过呀,不然你怎么知道这几棵树上的海棠酸啊?“我刚看过一个小故事,题目叫王戎预知苦。说从前有一个小孩叫王戎,他六岁时,有一天跟小朋友们一起去玩,看见路旁有一棵李子树,上面结满了李子。别的小孩儿一看树上有李子急忙向前跑去,唯独王戎无动于衷,有的孩子看他不动,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不去抢李子吃,他说那李子是苦的。众人不信,摘下一个尝一口,果然是苦的。便问他为什么知道李子是苦的,他说路边树上有李子但凡打这儿过路的人都能看得见,若是不苦,早就被人给摘光了。”看小伙伴听的不住点头,我接着问他“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因为我们来的不是最早的,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我们之前已经见到这些海棠了,所以这棵树上的海棠虽然又红又,一定是因为人们不愿意采摘才这样的。同时也说明外观漂亮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好的。”我满意的点点头同时也为自己的先见之明而暗自得意。

    语文老师时常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遇到好的句子要记下来,读到好的文章最好能背下来,这样有利于作文的写作。我就是从那时候起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即便是现在出游,也会随身带一个小本子、一支笔,把在车上听到的、导游讲到的和景点看到的记录下来,以备写游记时用。记得当年曾经在一本短篇小说里看到一段描写人在雨中奔跑的精彩语句,就记录下来,并且用在一篇《一个爱护公物的好学生》的作文里。大意是我“半夜被雷声从梦中惊醒,想起教室的窗户没关,急忙起身撑开雨伞走出家门,刚走进学校大门,忽然一道巨大的闪电撕开了漆黑的夜幕,闪电中一道身影头上滴着水,身上淌着水,脚下踏着水,正穿过操场向着教室的方向飞奔。我急忙加快脚步,寻着那身影跑向教室。等我推开教室前门一看,三个窗户已经关上了两个,对着教室后门的窗台上站着一个人,又一道闪电悬挂在苍穹,照亮了天地,只见浑身湿透×××同学正在关窗户。那一刻,他瘦小的身躯在我的心里却变得高大起来。”四十多年过去了,那本书和那篇小说的名字早已经记不起来了,但那篇作文与作文里使用的排比句却令我记忆深刻,历久弥新。

                                                         2016928



评分

参与人数 2草币 +130 收起 理由
安然 + 60
月色如水 + 7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16-9-28 19:27 | 只看该作者
水清小时候就爱读书,这样的男孩很少见
板凳
发表于 2016-9-28 19:28 | 只看该作者
看水清童年的事情,好多都很熟悉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9-28 19:38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6-9-28 19:39 | 只看该作者
月色如水 发表于 2016-9-28 19:28
看水清童年的事情,好多都很熟悉

相同的年代,相近的经历
5
发表于 2016-9-28 19:46 | 只看该作者
水清木青 发表于 2016-9-28 19:38
受我大姐的影响,跟着她看了不少蹭书

我小时候没你看的大书多,记得看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是林海雪原,那时已经上初中了。小时候就是看连环画、儿童时代和少年文艺。每次跟着妈妈去镇上,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在车站书摊或镇文化站上花个一分钱或二分钱看连环画
6
 楼主| 发表于 2016-9-28 22:21 | 只看该作者
月色如水 发表于 2016-9-28 19:46
我小时候没你看的大书多,记得看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是林海雪原,那时已经上初中了。小时候就是看连环画、儿 ...

林海雪原我是小学时看的,好像前后都缺页,但却看得津津有味
7
发表于 2016-10-3 17:01 | 只看该作者
木青写作水平高,这功底儿从小就打下了啊,从小看书多,又善于应用,自然写起来越发得心应手,这一篇篇童年趣事也写得生动有趣吸引人呢!好看!问好木青,节日快乐!
8
 楼主| 发表于 2016-10-3 20:44 | 只看该作者
安然 发表于 2016-10-3 17:01
木青写作水平高,这功底儿从小就打下了啊,从小看书多,又善于应用,自然写起来越发得心应手,这一篇篇童年 ...

谢谢赏读!安然节日快乐!
9
发表于 2016-10-3 21:21 | 只看该作者
水清木青 发表于 2016-10-3 20:44
谢谢赏读!安然节日快乐!

别客气,木青小时候就那么爱读书呢,基础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5-4-4 07:0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