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出谷幽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散文] 《西游记》弼马温与九元灵圣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4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出谷幽泉 于 2022-10-25 21:38 编辑

  《西游记》里孙悟空自学得须菩提祖师的七十二般变化之后,先到阎王殿改了生死薄,搅了东海龙宫取回金箍棒,回到花果山后自号齐天大圣,在那花果山逍遥自在,好不风光。后鬼王与东海小龙王敖广告状,惊动了玉皇大帝,通明殿上令文曲星修诏,着太白金星下届招安,招安后这个不服管的顽石猴,被玉帝封为养马的弼马温。

   要解开此章奥秘,需请出西游记里的一位大仙九元灵圣,顽猴老是心猿意马,冥顽不化,亢奋的很,岂非会成为君权神授钻牛角尖的亢金龙呢?从一字一解这位神秘的九元灵圣是谁呢?灵指灵感,元指心之元神,圣指圣人,九为大数即九九归元。那么这个民族圣人非老子莫属。

  从先生的无字真经论上,即文字未造之本意,这个“弼”就很值得推敲,这个弓字是俯下身躯的意思,这里造字两个弓加个百字,其指向就很明显即躬字,马指龙马精神,温字指温故知新。从温字检索,我们就需要回到儒家的“温良、谦恭、让。”

  儒家的“温良、谦恭、让”到底在说什么呢?即道家的温良、儒家的谦恭、佛家的退让。可见儒家一直在致力于三教合一的工作,做文化系统的兼容并蓄的系统集成,这是孔老夫子的一项秘密工程,可见儒家是非常值得后人学习并尊敬的。先生在《西游记》里说,义结孔怀,法归本性,可见先生对儒家的尊崇与批判。

   孙悟空学得七十二般变化之术,猪八戒学得三十六计,为啥还要温故知新呢?从佛家、儒家又搬出来一个祖师老子呢?从温故知新的角度,是否要去深入研究其中的奥秘呢?《无字真经》难道真是一把开启民族智慧宝藏的金钥匙吗?

   在《西游记》里过了狮驼岭前面就到了大雷音寺,浮屠山时,先生借唐僧之口说“前面山高,需索仔细仔细。”用今天的语境就是说前面高能,小心地雷。而西游记里,先生又将诸子百家喻为百花羞公主,百花羞公主即百花羞主公,用的是倒装法。

   诸子百家自然包含了道家,从现代心理学上分析,难道先生对明朝现世社会不满?怼天怼地怼雪霜?或者看啥都不满?对明朝皇权体制家天下的现实社会深恶痛绝,以至于随着年龄的增长,精神不正常走火入魔呢?得了精神分裂症或者是老年痴呆?既然对佛学这么痴迷,当遁入空门,皈依佛教,岂不皆大欢喜?

   诗曰“三宝巍巍道可尊,四生六道尽评论,明心解养人天法,见性能传智慧灯。”那么这个文化的智慧之灯,如何向后世承传?从辩证法去分析,难道先生另有苦心?莫非爱之深而责之切?或者现世明朝无法过诸子百家这一关,或者皇权体制下,根本达不到其思想传播的应有的条件,只有像老黄牛那样埋头耕耘,传书后世呢?从温故知新的角度上这个答案又在哪里呢?难道这个思想能够让芸芸众生,放下一切执念后,顶礼膜拜?怼了百家又怼上了佛祖,佛祖又怎么可以亵渎呢?那么浮屠山传授唐僧《心经》就没有这个必要,如果先生那个时候读了《圣经》,估计连上帝也怼上喽?

  看来还需静下心来,先过“心”之火焰山,阿弥陀佛,善哉、善哉!还需先回一趟狮驼岭,思考一下青师、白象、大鹏金翅雕这三怪到底有多狠?从文化传承上青师无非是著书立人,先生怎么说其是石头上抄一抄,然后再磨一磨呢?这块石头可见是个宝物,从人类进化史上石器显然有其重大的功用,推动与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而华夏文明将石头赋予了其文化的特性,即硬骨头精神用来暗喻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与民族脊梁,直到玉石与黄金的发现,人类社会对石头便失去了偏爱。

   青师、白象、大鹏金翅雕这个组合的排列,可见先生将“师”列为推动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性,赋予其无可替代的属性,如果从《心经》上去溯源,哪个人天生有文化呢?还不是吃奶贪玩,穿开裆裤长大?佛家的无分别心将其上升至一切众生皆平等的高度,皆具足如来智慧。佛说人人都是佛,这是释尊的大实话,故在正法时代,释尊反对个人崇拜,反对建寺立庙,用于迷信活动,并要求不立文字。我们今人所见佛经之文字,都有如是我闻这句话,也就是说佛说过的话,听闻佛法后的人进行了记录,并进行了佛法的弘扬与传播,这无疑是一项善举,而现今末法时代倒是心魔四起,用于收割智商税。

  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一个前沿阵地,功在当代,利在后世,师长作为传道授业者,古代民间将其上升至“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高度,可见文化的承传何其重要,尊师重道自古是民族之优秀传统,释尊无疑给后世树立了一个正法的榜样。佛文化在民族传播无疑是一件好事,而是这些青师将其亵渎了,以至于走上了邪路。

   既然先生诗歌中言之凿凿说“三宝巍巍道可尊”,既然后世文化承传者将《道德经》作为万经之首,那老子对文化承传,是持何种态度呢?老子曰:“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 . . .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老子首先不承认神的存在,然后更不承认圣人的存在,故圣人无名,圣人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是凡夫俗子。圣人不贪求名利,只在造福现世与后世,圣人因其无名,为后世所尊崇,而谨记后名遗后世,这就是引发后世共鸣后之文化生命力。老子话锋一转说,如果圣人贪求名利,那跟大盗有何区别呢?

  老子将文化的承传看得何其重要,已经超越了佛的境界与高度,可见先生一字之“羞”,实乃良苦用心,用了辩证法的肯定与否定,否定再肯定之辩证方法。文化上的道术用,老子说定要复归其根,即术为道用,道为术本,先生对其的诠释是“九九数完魔散尽,三三行满道归根。”可见做个温故知新的弼马温,何其重要。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诗曰“铜镶铁造九连环,九节仙藤永驻颜。入手厌看青骨瘦,下山轻带白云还。摩呵五祖游天阙,罗卜寻娘破地关。不染红尘些子秽,喜伴神僧上玉山。”

   文化上的往复之功,环环相扣,这便是乾坤圈,众生在其中。摩呵五祖游天阙,西方文化大行其道,而民族文化之金光大道却蒙尘含羞,悲呼?民族结何时才能化为同心圆!

   诗曰“日落烟迷草树,帝都钟鼓初鸣。叮叮三响断人行,前后街前寂静。上刹辉煌灯火,孤村冷落无声。禅僧入定理残经,正好炼魔养性。”

   诗曰“朗朗明珠上下排,层层金线穿前后。兜罗四面锦沿边,万样稀奇铺绮绣。八宝妆花缚钮丝,金环束领攀绒扣。佛天大小列高低,星象尊卑分左右。”老子之道,岂非可尊?

   通明殿三字从一字一解,通为通达,明为明察文理,而“殿”字却让人深思,拆开便为“尸、共、役”,古人造字将奴役之“役”字,拿去偏旁,可见其对皇权的藐视,三怪共同合谋?岂非精生白骨堆?这水族龙宫玉宇琉瓦,通明殿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敖广告状,岂非要惊动玉帝?这黄袍老怪岂非是白象乎?窃国者诛之,白象与猪八戒的学前教育,哪个不是教不严,师之堕乎?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造孽,后人还债,文理未明,循环往复,唯师之功。先生在西游记里请出了祖师还请出了唐僧与沙僧,那么沙僧又作何解呢?

   沙僧为卷帘将军,取蓬门卷帘之意暗喻读书人,沙僧脖挂佛珠,手拿日月铲,那怪吃人无数,从悟空的角度,此沙便是佛文化里的恒河沙,读书人向往的是学而优则仕,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可日月光阴如梭,转眼便见白发苍苍,步履蹒跚,老态龙钟。先生说有多少青春年华可以挥霍呢?故先生说五庄观里要珍爱健康,珍爱生命。先生又说“高下未平,群秽未尽”,光阴如梭,又怎么可以忘记斗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呢?时间老人是最好的见证者。

   此骆驼,驼的便是江山社稷,子孙后世与民族未来,师之责任在肩。民间俗语“学到老活到老”,“火车跑得快还要车头带”,便是至理名言。圣之一字拆开便是“又土”,谁是圣人呢?造字的先师已不言之教,明明白白,圣人就是土生土长的凡人,是天底下的老百姓,造字的先师也来自老百姓,农耕社会发展到今天,自然要向须菩提祖师学学手艺,“须”字是“必须”的意思。对于三百六十行,行行可以修得正果,怎么能厚此薄彼乎?可见先生将为政者,也定义在三百六十行之内,那么“治理”之两字,结合龙图腾的水隐龙宫,将水字旁去掉,便是“又上一个新台阶”,理字拆开,便见“王里”两字,非谁当王谁有理,谁有权谁有理,老百姓才是天,文化才是王道。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点埃。此棒岂非是擎天玉柱?随心之变化,可大可小乎?

   诗曰:“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评分

参与人数 2草币 +140 收起 理由
水清木青 + 80 赞一个!
淡月光 + 6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4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越涛 发表于 2022-10-24 14:14
高级的感情,最终沦为精神和意识。低级的感情,只能沦为脾气和情绪。 ​

很在理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4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越涛 发表于 2022-10-24 14:15
我非圣人,我会控制好脾气和情绪。

沙僧才是文化最好的见证者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4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淡月光 发表于 2022-10-24 14:39
弼马温这个钢铁直男也只有观世音这样的圣人有办法

孙文先生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亦需努力”
4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4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淡月光 发表于 2022-10-24 14:40
沙和尚就比孙猴子谦逊的多

先生还请出了地藏王菩萨,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千古骂名,先生一肩扛之,不得不肃然起敬
5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4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水茉莉 发表于 2022-10-24 16:32
一路不消停,这点孙猴子跟我有点像

生命在于运动,消停啥
6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4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对论,辩证看问题
7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4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化子的西游记会写到爱因斯坦,前几天已经在酝酿了
8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5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出谷幽泉 于 2022-10-25 19:00 编辑
水清木青 发表于 2022-10-24 22:50
让悟空去当弼马温,确实是大材小用,说明玉帝糊弄悟空,不能知人善用。

   问候水清兄估计做个孙悟空好做,做个弼马温更难,因为先生说的很清楚,前面山高,需索仔细
仔细,这里语气明显的加重,里面必有深意,人世间事先生可以理论上诠释得明明白白,但是返回西游记第一章,估计现世全球范围的科学家也无法解答,先生提出的疑问,爱因斯坦、牛顿这些大科学家也无法解答。后面解到一百章可以说,没有多大的问题,从道佛儒三家知识妙言演化,结合一字一解就可以慢慢解析。

  真正的难度在第一章,先生用“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六千九百岁为一元。”,这句话的意思,个人理解是天和地的形成时间,相差了十二万六千九百年,先生只是听说,你看一下原文:“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陽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蒙而万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岁,交 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陽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到此,天始有根。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谓之四象。故曰,天开于子。又经五千四百岁,子会将终,近丑之会,而逐渐坚实。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至此,地始凝结。再五千四百岁,正当丑会,重浊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谓之五形。故曰,地辟于丑。又经五千四百岁,丑会终而寅会之初,发生万物。历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 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陰陽交 合。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

   这里面涉及一个人物邵康节,邵康节是北宋理学家五子之一,他主要的研究成果是【周易】、【河图】、【洛书】、【伏羲先天八卦】。南唐理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说“人文之始,肇自太极,体大而虑周”,也就是说今天的所有之人文文化主要来自【周易】与【老子】,这就是形成我们对万物认知的本源。

从先生原文这段话里,可见 我们古人的认知体系是“先天地生”,地生成的时间比天生成的时间,两者相差129600年,除以10800等于12,即白天与黑夜的时间是以12小时为分界线,除以5400就是24小时;用10800除以5400即是2个时辰,这种方法推算的理论都来自与“先天地生”的时间维度,难道古人通神?
9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5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素月清影 发表于 2022-10-25 15:40
天呀,这么长的哦,打开就吓一跳。慢慢瞅瞅写的啥吧。

一起西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6-13 11:5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