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阎锡山已经好久,却一直下不了笔,原因在于很难理出个头绪来。的确,阎锡山在民国大佬里可算是个比较复杂、很复杂的人。相比冯玉祥的军事扩张,他靠建设政权、发展经济来增强自己实力;相比张作霖的枪杆子主义,他以和为贵、先礼后兵、见好就收、见不好也收,所以他基本没有敌人;相比蒋介石的帝国主义走狗,他利用利益交朋友,花小钱挣大钱,决不拿地盘做交易;相比李宗仁、白崇禧的只争第一、想当老大,他保持自己保全自己是第一,是自己的绝不予人,不是自己的能取则当仁不让,不能取也不勉强;所以从整个民国时期来看,阎锡山就是个“不倒翁”。所以这人很复杂,不好写。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阎锡山是个有法度的人物。“度”是什么?度字最早见于战国文字。本义为伸张两臂量的长短,引申指计量、揣测等意思。实质上说的是掌握你与实际的距离或者是差距,让自己尽量接近、紧密与实际的关系,从而立于不败之地。阎锡山就是那个时期、这么一个对“度”的理解深入、运用恰当、不拖泥带水的政治人物。他趋势但不跟风、唯利却不伤人、见好就收及时止损,成为那个时期相对来说最为稳定可靠的国府大员。在军阀混战中他没占到便宜后,他就痛定思痛,接受教训,奉行“三不二要主义”,即“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后来阎锡山概括为“保境安民”,要求“与邻省联络,使能不为我患,或竟邻疆乐与合作,进而为我用,代我御侮”。在保持山西稳定的基础上,在建设山西、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实力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说他有法度,是他看清了国家形势和山西实际,找准了发展自己的路子。
阎锡山是个善于发现机会、利用机会的人物。就拿他1930年领衔发起的中原大战来说,他巧妙联合遭到蒋介石削藩打击的西北军冯玉祥、桂系李宗仁等大大小小的地方实力,在中原地区发动了讨蒋战争。很快阎锡山等军阀的六十五万大军和蒋介石的七十万大军展开了拉锯战,对峙在津浦等铁路沿线。他一方面在军事对峙蒋介石,一方面在北平另组民国政府,自任主席。当然后来输在了张雪良“移帜”蒋介石。只可惜他太会算计,舍不得多花钱,被蒋介石的“糖衣炮弹”击败。但能把事儿做到这个份上已实属不易了,也足以说明了他的眼光和捕捉机会、乘势而为的能力。
阎锡山是个个人利益大于天的人物。他的观念是“花钱是为了挣钱”,绝不做亏本的买卖。他常常在各派势力之间权衡比较,算自己的账,被当时人称“在鸡蛋上跳舞”。每一股势力都可能是他的朋友,每个朋友都可能变为敌人,全在利益得失这根杠杆上。看看他的那段历史,和他干过仗的都曾经和他联合过。日本投降后,全国都在遣返日军惩治汉奸。面对北有傅作义,南有胡宗南,中有共产党的形势,阎锡山深知单单依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在山西站稳脚的。他暗地里留用日军扩充实力达1万多人,还拉拢日本统治时期的伪政权,收编伪军5个“省防军”共15个师总兵力达到5万余人。
尽管阎锡山文韬武略,但他反共反人民的反动派行径,最终叫他走向灭亡。太原保卫战彻底失败后,他赔光了自己的立足之本,只好跟蒋介石逃往孤岛,清冷残年。其实,抗战胜利后阎锡山支持蒋介石与中共作战,中共也做过阎的统战工作。阎很伤感地说:“我已经上了蒋介石的船,要退回来已经为时太晚了。”直到北平和平解放前后,一直没有停止对阎锡山的争取工作。只是这最后的机会他却没有抓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