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当柴烧的汪精卫,却煮了一锅糟汤。可悲呀!而更可悲的是他致死都以为自己煮了锅高汤,不但孜孜不倦,而且沾沾自喜。这就让人对他有些可气直至可恨了!汪精卫跌宕的一生,是时事造成,也是性格铸就。可以说,他是民国最大的输家!这是我看了《蒋介石与汪精卫的恩恩怨怨》后所感觉到的。
汪精卫年轻时才貌双全,曾留学日本,他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参与反清革命。他深得孙中山的赏识和器重。他南洋筹集革命经费,宣传革命理念,办报纸出刊物写文章,特别是策划并实施了刺杀摄政王载沣事件,叫他名声大噪。在孙中山的栽培和提携下,汪精卫平步青云。然而,随着革命形势发展,孙中山去世,蒋介石后来居上,他选错了斗争的对象,把奋斗目标放在了与蒋介石的争权夺利上,自认为革命非他领导不可。作为一介书生的他,不懂军事,又不注重团结军事力量,在与蒋介石的政治较量中屡战屡败。蒋虽为后浪,却手握兵权,加之曲折的奋斗经历和勃勃雄心,联手或许还能保住现有地位。然而,汪的性格害了他。在蒋的步步紧逼、不断压迫下,他错把敌人当主子,走上了与日合作的汉奸之路。其实,蒋汪之间的关系岂能用“恩恩怨怨”来简单概括?
第一,对革命的立场不同。汪是宁死推翻旧政权,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比如他冒死刺杀摄政王,曲线救国声称不忍百姓涂炭;蒋是存我推翻旧政权,让自己及其集团阶层过上好日子,比如革命形势对已不利时,他要么下野,要么退避,早期一直是边革命边炒股。危机时刻保不住自己怎么保证成功?
第二,对革命的态度不同。汪放不下身段,孙中山之后他目中无人,自认为领导革命非他莫属,却看不到革命形势新变化,忘记了顺势而为;蒋呢是讲实力的,政治上搞不过你就军事搞,军事搞不过你就经济搞,反正不达目的不罢休。蒋汪相遇,虽然有矛盾有斗争,但方向基本一致,本可相互依存,却互撕相抵,最终分道扬镳。
第三,对革命信念不同。汪精卫写过一篇《釜薪论》的文章,说革命犹如烧饭,需要釜薪。做釜的,要不惧水火,忍受长期磨炼;做薪柴的却能有瞬间辉煌,汪精卫称自己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更愿意做轰轰烈烈的薪柴。蒋介石在对日问题上也犹豫过,也尝试过各种解决办法而不成后,最后走上抗日之路。汪精卫正是因为缺少韧性,和对民族前途的悲观,二十多年后,这位名满天下英雄却做了汉奸。
时世造就英雄,也能分辨奸雄。汪蒋之间不仅是一般的个人恩怨,而是革命信仰和民族情结,世事变幻和性格特征逐步塑造出来的历史人物,他们给予我们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