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之三)
——自觉担当
鲁迅说过,“诚然,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倘使并正视而不敢,此外还能成什么气候。”也许正是因为如此,鲁迅的直言不讳是光明的,公开的,是为情而动、为理而发的。之所以在赢得了许多人的同时,也得罪了不少人,只在这个“理”字上——一是传统礼教,一是民主理想。信我者为我鼓掌,不信我者被我刺伤。所以骂鲁迅的人也不在少数。实事求是地讲,在当时骂他反对他的人要多于为他鼓掌的人,也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和领域,而支持拥戴他的人仅限于在校学生和部分社会青年、进步人士。他希望唤醒生存权和民主意识的却是不识字、读不了书的广大底层民众,他与对手们的交锋也仅限于文字的、书面文化阶层和意识形态领域。只是拿起纸笔做刀枪,影响是极其有限的,但也并不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他对培养新思想、新观念、新世界观平添了积极的推动力量。许多当时的革命者或多或少都是在他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
其实,在这过程中,鲁迅的自觉担当成就了他新文化新思想导师、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照亮黑暗社会的一盍明灯的光辉形象。他虽中国人,却未“中国化”地面向封建传统指点中国未来,而是面向世界指点中国未来。这种自觉担当,让他眼里揉不得沙子,嘴巴关不住愤慨,笔下不容“反革命”和“不革命”!这种自觉担当让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的担当,还在于他的勇于发现,敢于发声,善于发表。在新文化之前,文艺是为封建社会富裕阶层服务的,是为了丰富他们的茶余饭后生活。反映的内容也不过才子佳人功名求取、王侯将相宫廷争斗。鲁迅首先把劳苦大众作为文艺的表现对象,塑造了一批祥林嫂、阿Q、老拴、闰土等形象,勇敢地站出来为穷人说话。为了更好地发出无产阶级之声,他大力的支持进步刊物,自行创办进步刊物,培养进步文艺青年集体发声,统领左翼文化联盟等等。尽管他在当时受到当局的迫害和打击,他却从来没有动摇过作革命文艺的决心。
伟大领袖这样评价鲁迅:“我们纪念他,不仅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因为他是一个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他并不是共产党组织中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他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尤其在他的晚年,表现了更年青的力量。他一贯地不屈不挠地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作坚决的斗争,在敌人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的环境里,他忍受着,反抗着。”鲁迅的自觉担当,让他成为文化战线的一名闯将,“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精神对中华民族振兴的意义,怎么说都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