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生之路》正在央视热播,反响极大。我没看上开头,但也连续追了6集。朋友说我,你不是从来不追剧吗?我说,我追的是路遥,追的是陕北,追的是我当年的记忆!的确,我有过20年的陕北生活经历,而且是青少年时光,当年也为路遥的《人生》沉醉过,为自己的理想奋斗过。现在,到了回忆过去的年龄,和《人生之路》一起回忆肯定会有别样的意义。
对电视剧《人生之路》,身边人也是有各种各样的议论。我简单地归纳了一下,按热度至少有三类:一是把人家路遥的《人生》改得不像啥了,为什么要这样改呢?为什么要改成这样呢?二是电视剧里的陕北是路遥的陕北吗?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陕北吗?是那个刚刚开始改革、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痛苦“分娩”、城乡差别十分巨大的陕北吗?三是歌颂一人之力与社会抗争的个人英雄主义,还是展显英雄的失败对人性阴暗的揭露?电视剧还没播完,我也无法猜测后面的结果结局,更不想也不能对主题进行臆断,但我觉得引起轰动、引起巨大反响本身就是对这部作品的认可,因为它触动我们。这比当下一些无关痛痒的泡沫剧、神剧来讲,那简直就是完胜,就是成功!
其实,一部作品能热播,自有它的道理。而这个道理一定是符合了被它吸引的观众的心理,观众们可以去认可它,可以去反对它。这也正是作者想要的结果,有赞扬有批判,赞扬与批判相辅相成,最后成就作品主题。而在此呢,我想换一个角度,谈一些个人的想法。我给它拟定的题目是《陕北,搭上路遥的“便车”》
搭便车不是个啥新鲜词儿,就是咱脚走哩,人家车跑哩,只要同路就顺便捎一程。那么,放在时下比喻一些“名人效应”、“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很是贴切、形象、生动。特别在当代文学圈里更是如此——张贤亮的“镇北影视城”,莫言的“胶东高密”,沈从文的“凤凰边城”,鲁迅的“三味书屋”等等不胜枚举。那么,这次这部2022年陕西重大文化精品工程项目,虽然部分取材于路遥中篇小说《人生》,“讲述了生活在陕北高家村的青年高加林为了改变命运,努力奋发图强,历经世事变迁和命运接二连三的考验后,在时代的浪潮中谱写平凡人不平凡人生的故事”。特别是在剧中大量呈现的陕北人文景观,如笔架山、太极湾、陕北窑洞、羊群、毛驴等,还有没有记住名称的陕北特色的小吃大吃,以及陕北独特的地理风貌。而且,最近也多次在网上看到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等各级文化部门对该剧的宣传推介,这不能不让人想到,在弘扬“路遥精神”的同时宣传陕北,特别是榆林清涧的发展。所以,我称其为“陕北,搭上路遥的‘便车’”不算为过吧?只是根据电视剧的呈现,我觉得有点遗憾的是“陕北民歌”成分不够。回想电影《人生》已过去40年了,但那首《毛眼眼》却叫人记忆犹新。而电视剧《人生之路》无论片头曲、片尾曲,陕北味儿不浓,倒有点像流行歌曲,歌词太含蓄,完全没有陕北民歌的直率、粗犷、豪放和深情。
当然,我们不能给《人生》与《人生之路》简单地划等号,再怎么说它也是“部分取材于”路遥的《人生》,它的主题看起来更广大、更气派,更具时代感,但不屈不挠、脚踏实地、努力奋斗的“路遥精神”是一致的。既然方向一致,搭个“便车”不正是相互成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