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标题: 出句:等观非白亦非红 [打印本页]
作者: 半梦半醒 时间: 2023-2-6 22:30
标题: 出句:等观非白亦非红
本帖最后由 半梦半醒 于 2023-2-6 22:34 编辑
出句:等观非白亦非红【集句】
红梅
[ 宋 ] 苏泂
等观非白亦非红,开落那知色自空。
落叶成阴花又子,几将心事托东风。
北京西山大觉寺无量寿殿悬挂着乾隆皇帝御笔所书“动静等观”匾额,典出自东晋僧肇《物不迁论》意为:事物的运动是相等的、相对的,动既是静,静亦是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观察事物,对其动静,应等量齐观,对待事物要有无分别的平等心。
作者: 余尘 时间: 2023-2-6 22:36
对句:一醉忘形兼忘我【余尘】
出句:等观非白亦非红【集句】
作者: 泰山乌鸦 时间: 2023-2-7 00:51
对句:辨见复生持复寂【乌鸦】
出句:等观非白亦非红【集句】
作者: 梨花 时间: 2023-2-7 06:42
本帖最后由 梨花 于 2023-2-7 06:44 编辑
对句:齐看众生和众相【梨花】
出句:等观非白亦非红【集句】
作者: 梨花 时间: 2023-2-7 06:45
对句:明辨色空和色相【梨花】
出句:等观非白亦非红【集句】
作者: 梨花 时间: 2023-2-7 06:52
对句:明辨色空和色界【梨花】
出句:等观非白亦非红【集句】
开始我是用“界”,论坛一时有毛病,再弄写成“相”。
作者: 半梦半醒 时间: 2023-2-7 07:03
本帖最后由 半梦半醒 于 2023-2-7 07:20 编辑
写对联,概括起来,要注意六大要素:
一、字数相等。
二、词性相当。
三、结构相称。
四、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五、平仄相谐。(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
六、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
~~~~~~~~~~~~~~~~~
通俗解释 第六,我怎么居然找不到一点感觉。 我常常跑题,是不是它的原因。谢谢。
猜,一定是缺少基本的素质,素养。
内容是汉语词汇,拼音是nèi róng,意思是指事物所包含的实质性事物。一个艺术作品的表现、基本含义、意味或审美价值。内容关涉的是我们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的感觉的、主观的、心理的和情感方面的意涵,与我们对描绘性方面的单纯知觉相对。
相关,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xiāng guān,释义为彼此关连;互相牵涉。即事物或信号之间的共享关系或因果关系。
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如果变量之间具有相随变动的关系,则称变量之间相关。
相关(correlation)是相互关联的简称,这种关系可用精炼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其基本做法是:先把被研究的事物变为信号,然后对信号进行比较,比较所依据的数学公式有相关系数和相关函数。
作者: 七彩祥云 时间: 2023-2-7 12:41
对句:闲看是黄还是绿【祥云】
出句:等观非白亦非红【集句】
作者: 闲庭赏月 时间: 2023-2-7 18:54
对句:顿悟识空还识色【闲庭赏月】
出句:等观非白亦非红【半梦集句】
作者: 半梦半醒 时间: 2023-2-7 22:24
本帖最后由 半梦半醒 于 2023-2-7 22:26 编辑
如果认为有上联或下联是不完整的,才有了对联,为何在我的认知里无论是上联或下联是完整的,是可以单独存在的。
作者: 余尘 时间: 2023-2-7 23:22
你这样理解不够完全,说白了对联其实就是一个人连续说的两句话,如今把两句话当成上下联而已。上联由一个人说,下联由另一个来说。下联人说话是不是要想想上联人那句话的意思,然后接着那句话再说?比如上联人说:“今天天气真好”,下联人不想想而说:“我电脑有问题”。这样的接话是不是有问题。
所谓“对联”,就既包括“对”,又包括“联”,对,指的是词性、声律等形式上的对称,而这个“联”,指的就是上下联之间的“关联性”。
还有一种叫“流水对”,上联是言而意未尽,下联补充完整。比如:
对镜不知人是我
仰天更叹岁如刀
上联写,看到镜中的人(老得)连自己都不认识了(想必是脸上多了许多皱纹),下联接着便有了慨叹:岁月象刀一样在人脸上刻上了痕迹!
作者: 半梦半醒 时间: 2023-2-7 23:41
本帖最后由 半梦半醒 于 2023-2-7 23:43 编辑
谢谢。 我也觉得我对对联的认知出现了偏差,且根深蒂固,导致我始终进不去对联场景中。 流水对可能比较容易理解。
现实生活中,对联场景会出现吗? 我的意思就是那种会话交流场景类似做对联。
作者: 余尘 时间: 2023-2-8 00:22
你把对联看作是一种文化艺术的形式吧。联本身起源于律诗,是律诗中相互对仗的一组句子。后来,才逐步从诗中分离出来,独立而成一种文体。再后来,句式从最初的五言和七言发展到现在的句式多样化,就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成联。从楹联诞生起,上下联就原本是一个人发出的两句话。后来虽然出现一人出句,另一人对句的形式,但本质并没有改变,虽然是另一个人对句,其要求还是要让对句者站在出句者的立场上来“续话”,而不是另起炉灶、分庭抗礼。"
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你可以百度苏轼和和尚佛印故事,或者苏小妹三难新郎。
作者: 半梦半醒 时间: 2023-2-8 05:02
本帖最后由 半梦半醒 于 2023-2-8 05:36 编辑
你这样理解不够完全,说白了对联其实就是一个人连续说的两句话,如今把两句话当成上下联而已。上联由一个人说,下联由另一个来说。下联人说话是不是要想想上联人那句话的意思,然后接着那句话再说?比如上联人说:“今天天气真好”,下联人不想想而说:“我电脑有问题”。这样的接话是不是有问题。
~~~~~~~~~~~~~~~~~~~~~~~~~~~~~~~
打岔,不顺着别人的话题聊天或经常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且老婆如果不顺着我的话题聊天,我会非常有意见。
接话茬?
有一次,在公园和一路人聊天,对他倾诉一件让自己很不快事情的原委,说着说着自己都忘了自己最初的话茬,跑题了,结果对方非常准确的复述下来了,当时很吃惊,我是肯定做不到的。
作者: 半梦半醒 时间: 2023-2-8 05:11
本帖最后由 半梦半醒 于 2023-2-8 06:33 编辑
学会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用别人的口吻接话茬,用别人或诗人,古人的语气去表达, 学会在一个频道下和别人进行交流,当下只能告诉我自己这么多。
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从语境研究的历史现状来看,各门不同的学科以及不同的学术流派关于语境的定义及其基本内容并不完全相同。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波兰人类学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来的。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情景语境",一是"文化语境"。也可以说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
作者: 半梦半醒 时间: 2023-2-8 05:32
本帖最后由 半梦半醒 于 2023-2-8 11:59 编辑
和自己的小孩几乎冷战了三年,最近终于冰释前嫌了。 记得,他儿时,我常常截他的话,进行说教,以为他正在经历的事情自己都经历过。
长大后,他也截我的话,以为我要表达的结论他都知道l了,不要说太多的废话, 其实不然。生活中由于代沟或文化差异,风俗(思维)习惯造成的误解是经常发生的。
对联对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似乎有无法进入的感觉。
萧亚轩《最熟悉的陌生人》
作者: 半梦半醒 时间: 2023-2-8 08:18
本帖最后由 半梦半醒 于 2023-2-8 08:25 编辑
@余尘 古代诗人不仅有名字(昵称) 还有字 和 号。 比如,白居易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又号醉吟先生。
中国古代,名和字不是一回事,名是名,字是字,号是号,都为一个人的称呼,规矩却不一样。字又称表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名字之外,为自己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号按其来源可分为自号,赠号,谥号,绰号。
一,字
根据记载,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女子许嫁时取字。
根据《礼记·檀弓》上的说法,在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只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
北齐的颜之推认为,人名是区别彼此,字则是体现一个人的德行的。大部分人的名与字在意义上都是有关联的。
二,号
1,自号,自号就是自己为自己所取的号。
2,赠号,主要有三种情况:其一,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其二,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如王安石称王临川;其三,以封爵、谥号为号,如诸葛亮封武乡侯,人称武侯。
由于号可自取和赠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变性。以至许多文人,有很多别号,多的可达几十个,上百个,“别号太多,反成搅乱”(郑板桥集题画。靳秋四索画),所以近代以后,尤其建国以来,文人用号之风大减,不少人发表作品不用笔名,就用真名。
作者: 梨花 时间: 2023-2-9 04:28
谢谢
作者: 梨花 时间: 2023-2-9 05:02
对句:去悟即青还即赤【梨花】
出句:等观非白亦非红【集句】
作者: 梨花 时间: 2023-2-9 05:21
本帖最后由 梨花 于 2023-2-9 05:28 编辑
对句:难辨是黑还是赤【梨花】
出句:等观非白亦非红【集句】
欢迎光临 忘忧草家园 (http://wyc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