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标题: 《西游记》贞观之治历史参考资料 [打印本页]

作者: 出谷幽泉    时间: 2022-11-16 10:42
标题: 《西游记》贞观之治历史参考资料
  诗曰:“三皇治世,五帝分伦。尧舜正位,禹汤安民。成周子众,各立乾坤。倚强欺弱,分国称君。邦君十八,分野边尘。后成十二,宇宙安淳。因无车马,却又相吞。七雄争胜,六国归秦。天生鲁沛,各怀不仁。江山属汉,约法钦遵。汉归司马,晋又纷纭。南北十二,宋齐梁陈。列祖相继,大隋绍真。赏花无道,涂炭多民。我王李氏,国号唐君。高祖晏驾,当今世民。河清海晏,大德宽仁。”

   温故知新,前文诗中“此单表陕西大国长安城,乃历代帝王建都之地。自周、秦、汉以来,三州花似锦,八水绕城流。三十六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华夷图上看,天下最为头,真是奇胜之方。今却是大唐太宗文皇帝登基,改元龙集贞观。”西游记第10章二将军宫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第11章还受生唐王遵善果,第12章玄奘秉诚建大会,观音显象化金蝉,这里面还提到敕建相国寺(注:河南开封大相国寺),先生此间溯源历史文献信息量巨大。

  诗曰:“大有唐王降敕封,钦差玄奘问禅宗。坚心磨琢寻龙袕,着意修持上鹫峰。边界远游多少国,云山前度万千重。自今别驾投西去,秉教迦持悟大空。却说三藏自贞观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蒙唐王与多官送出长安关外”

  诗曰:“佛说蜜多三藏经,菩萨扬善满长城。摩诃妙语通天地,般若真言救鬼灵。致使金蝉重脱壳,故令玄奘再修行。只因路阻鹰愁涧,龙子归真化马形。佛说蜜多三藏经,菩萨扬善满长城。摩诃妙语通天地,般若真言救鬼灵。致使金蝉重脱壳,故令玄奘再修行。只因路阻鹰愁涧,龙子归真化马形。”

  玄奘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曾陈表朝廷奏请去西方求法,未被允准。

  贞观三年(629)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他即从长安出发,经姑臧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俱舍论》《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因明论》《声明论》等论典,着重钻研《瑜伽师地论》,兼学梵书《声明记论》。

  不久,玄奘法师声名大起。五年后,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回到那烂陀寺后,戒贤让他主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著《会宗论》三千颂,融会了空有二宗,批驳了师子光反对《瑜伽师地论》的观点,因而受到戒贤的赞赏。曾和“顺世论”者辩论获胜;还奉戒贤之命独自同小乘论师辩论并获胜。戒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设无遮大会,玄奘宣讲大乘教义,获得更大声誉。于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住长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

  从以上两首诗中信息看出,先生记载玄奘法师自贞观十三年从长安出发,与后世记载所述贞观三年(629)出发,时间节点上有10年之差。那么先生为何在西游记中要让唐太宗起死回生,个见一是先生对历史周期律之探索、研究、把脉问诊,溯源寻因。二是先生研究后提出其学术上的论点、论据,为后世解惑释疑,弘法传道。三是唐王遣使团玄奘西行求法,所求获得之佛法并不能真正解决民族未来发展基业长青之问题,四是交待后世学习贞观之治这段历史,能够借鉴历史兴衰兜转周期,彻底的看清皇权帝术的实质性弊端,并开拓创新使民族未来发展,跳出皇权体制桎梏。

  故让唐太宗地府还魂以便先生述说此段贞观之治的历史,在西游记中让玄奘法师再次西游至天竺国,将我们民族真正的文化宝典《易经》、《道经》、《德经》、《无字真经》、《斗战胜佛论》传回西域,先生彰显了我们华夏民族自古之文化素养与文化自信,在肯定佛学明心见性之作用的基础上,同时也批判了其未看穿皇权帝术的实质性弊端。溯源厘清文化糟粕,承传历史精粹文化真经。也就是西游记结集成书之主线,其脉络之清晰,构思之精巧、观点之精辟,让人拍案称奇。

   陕西大国长安城指今陕西省省会西安市,据 《史记·周本纪》,文王死于武王二年(公元前1058年),武王三年(公元前1057年)周人自岐下东徙,于沣河西岸作丰邑。此即为西安地区始都之年代,也是西安地区建城之起始年。 西安,古称长安,又称西都、西京、大兴城、京兆城、奉元城.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7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100余年之久。在多数朝代,西安属于郡、府级建制-京兆府(郡)辖区,元代改京兆为安西路(后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奉元路设西安府,西安即由而得名.

   西周时定都于此,称镐京,西汉时定都于此称长安.隋朝时文帝在古西汉长安故城东南筑新城,名大兴城,在今西安城及城东、城南、城西一带,并定都于此,也就是唐朝的长安。西安市溯源历史悠久,是历史文化名城,是17朝历史古都。先生诗中三十六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暗喻封建皇朝的歌舞升平,其突出强调了大唐太宗“文”皇帝登基,此文有何深意?应该说自古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名城。

   西安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丝绸之路的起点。

   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通往西北和西南的门户城市与重要交通枢纽,西安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环绕(渭、泾、沣、涝、潏、滈、浐、灞),自然景观优美。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任用贤能,知人善任;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唐初,由于隋炀帝造成的大乱,隋朝留下了破坏严重、民生凋敝的局面。北周"留给"隋朝690万户(根据学者岑仲勉、杨志久等人的考证),而且没有大的战乱,而隋炀帝造成天下大乱,人口锐减,隋朝"留给"唐朝200余万户(按《通典》记载杜正伦奏,经隋炀帝的消耗以及造成的大乱,到了唐初武德年间仅200余万户。) ,以及内外众多强敌、破坏空前严重的烂摊子。李渊、李世民统一中原与南方,为贞观之治创造了条件。

  唐太宗即位后,因亲眼目睹大隋的兴亡,农民战争瓦解隋朝的过程,认识到了农民阶级对君主专制统治稳定的重要性,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吸取隋亡教训,纠正前朝之弊端,调整统治政策,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

  唐太宗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徵当过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励臣下直谏,魏征前后谏事二百余件,直陈其过,太宗多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魏征死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

   隋末民变,使唐太宗认识"民依於国,国依於民"的道理。隋末之混乱,使二十七岁登基、英气勃发的太宗时时引以为戒,叮咛自我克制欲望,与大臣们经常议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叮嘱臣下勿惧上不悦而停止进谏,致力纠正前朝君臣猜疑之失,这是贞观君臣共济致治的基本因素。

   唐太宗十分重视官吏的清廉,曾命房玄龄省李靖并冗员,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吏治;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延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一时政治清明。

  贞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基本没有贪污的历史时期,这也许是唐太宗最值得称道的政绩。在唐太宗统治下的中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份,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尢为可贵的是:唐太宗并没有用残酷的刑罚来檠告贪污,主要是以身示范和制定一套尽可能科学的政治体制来预防贪污。在一个精明自律的统治者面前,官吏贪污的动机很小,贪官污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防范贪污主要取决于一套科学修明的政治体制,光靠事后的打击只能取效于一时,不能从根子上铲除贪污赖以滋生的社会土壤。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
  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据史书记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集权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在重视法治的同时,唐太宗让臣下按宽简原则修订法律,制定出《贞观律》。减轻刑罚,修订法律,制定了贞观律。贞观时期的社会秩序稳定,最少的一次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29人。贞观六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这一年的岁末,唐太宗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第二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次年九月,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那时的中国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平的现象少之又少,国人心中没有多少怨气。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铤而走险;心气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极揣,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中国君主专制王朝的经济特征是"重农抑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当低,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种田人要低好几个等次。这也是中国的君主专制经济一直得不到实质性发展的主要原因。

  贞观王朝是不歧视商业的君主专制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进一步地体现了唐太宗的高瞻远瞩之处。在他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扬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肃敦煌)、凉州(甘肃武威)。

  唐朝的强盛给统治者在对外关系上带来了无比的自信,因而唐朝开放程度很高,陆上、海上的丝绸之路贸易兴盛,举世文明的"丝绸之路" 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可这条商业通道在唐帝国时才达到她的最高使用价值。唐帝国的疆域空前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四个军事重镇(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结果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

  自汉开辟的"丝绸之路" 一直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唐朝疆域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安西四镇,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结果丝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稠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在文化方面,唐太宗则大力奖励学术,组织文士大修诸经正义和史籍;在长安设国子监,鼓励四方君长遣子弟到来留学。命孔颖达等人修定《五经正义》,统一南北经学;又置国史馆,由宰相监修前朝国史,开官修历史的风气。

  太宗戮力复兴文教,奖励学术,外国君长如高句丽、日本、高昌、吐蕃等皆遣弟子来唐留学,使唐代学术文化传播四方。东亚各国尤以日本、高丽为甚,深受唐文化影响。

  贞观时期的初唐处于帝国的上升阶段,贞观之治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唐太宗本人施政的问题上。按照儒家经典教义来改造皇帝,自王莽死于乱刃之中以后,就成了儒家知识分子们退而求其次的理想。明君唐太宗,正是这种理想的产物。这种改造与被改造,其实是从玄武门事变后开始的。事变后的太宗急于获得社会舆论的认可,自然就和怀有"内圣外王"理想的儒家知识分子们一拍即合。这种结合,一开始就有着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特征。

  在贞观年间漫长的进谏与纳谏游戏中,唐太宗与他的臣僚们正变得越来越形式主义。大臣们极力想要压抑太宗的私欲,将他纳入"内圣外王"的正确轨道,所以频繁进谏。太宗则几乎逢谏必纳,对进谏者无不大加赏赐,但在行动上却几乎没有什么改观:奖赏过谏臣之后,想去游猎仍然会去;想修筑新的别宫仍然会修。所以,改造唐太宗的活动,最终演变成了单纯的进谏和纳谏活动,而且完全流于形式主义。

  贞观八年,一个小官僚皇甫德参进谏说:"陛下往日修筑洛阳宫,耗费民力;收取地租,则过分征敛;民间女子都喜欢梳高髻,也是向宫里学的。"太宗听后大怒:"这个皇甫德参,是不是国家不征用一个劳动力,一斗地租都不收取,然后朕的宫女们都剃着光头,他才满意?"至于他对着长孙皇后说要找机会杀了魏征这个"田舍汉",自然更有名。也正是在这一年,魏征敏感地觉察出了太宗心理上的微妙变化,他直言不讳地说道:"陛下如今不再喜欢直言了。虽然还勉强接受,但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豁达。"同样是在这段时间,魏征开始以自己的"目疾"为借口,屡屡"求为散官"。

  贞观十三年(639年),魏征有一篇系统批评贞观之治走下坡路的奏章,后人题为《十渐不克终疏》,其中说道:"顷年以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顷年以来,疲于徭役,关中之人,劳弊尤甚。"还揭露唐太宗说过"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在用人方面,"近岁以来,由心好恶,或众善举而用之,或一人毁而弃之;或积年任而信之,或一朝疑而远之……"

  魏征所说是贞观中期的情况,魏征之后,这样正直的声音就少多了。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充容徐氏上疏批评时政:"顷年以来,力役兼总,东有辽海之军,西有昆丘之役,士马疲于甲胄,舟车倦于转输"等等。这些批评的存在,是全面了解贞观时代的重要参考。

  说到贞观之治,得提起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是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

  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听从魏征的引导,收服被李世民重创的刘黑闼尝试拿回兵权,李渊也尝试任用裴寂,最终导致大败,不得不再用李世民领兵。

  以李世民为首的功臣集团,为求自保,在玄武门发动兵变,李世民亲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事后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禅让皇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开启了23年的"贞观之治"。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一说为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琼、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人入朝,并在玄武门埋下伏兵。 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细,也一起入朝,骑马奔向玄武门。此时,高祖已经将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裴矩等人召集前来,准备查验这件事情了。

  李建成、李元吉来到临湖殿,察觉到了变化,立即掉转马头,准备向东返回东宫和齐王府。 李世民跟在后面呼唤他们,李元吉心虚,先张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但由于心急,一连两三次都没有将弓拉满,箭没有射中。李世民却搭弓射向李建成,将他射死了。 尉迟恭带领骑兵七十人相继赶到,他身边的将士用箭射中了李元吉,李元吉跌下马来。可就在此时,李世民的坐骑受到了惊吓,带着李世民奔入玄武门旁边的树林,李世民又被林中的树枝挂住,从马上摔下,倒在地上,一时爬不起来。 李元吉迅速赶到,夺过弓来,准备勒死李世民,就在这时尉迟恭跃马奔来大声喝住了他。李元吉知道不是对手,赶紧放开李世民,想快步跑入武德殿寻求父皇庇护,但尉迟恭快马追上他,放箭将他射死了。

  太子李建成的部下、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得知建成身死,叹息道:"难道能够在太子生前蒙受恩惠而太子一死便逃避祸难吗!" 于是,他与副护军薛万彻、屈直府左车骑谢叔方率领东宫和齐王府的精锐兵马两千人,急驰赶到玄武门,准备为太子和齐王报仇。张公谨臂力过人,他独自关闭了大门,挡住冯立等人,冯立等人无法进入。云麾将军敬君弘掌管着宿卫军,驻扎在玄武门。他挺身而起,准备出战,与他亲近的人阻止他说:"事情未见分晓,姑且慢慢观察事态的发展变化,等到兵力汇集起来,结成阵列再出战,也为时不晚。" 敬君弘不听从,便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声呼喊着向敌阵冲去,结果全部战死。把守玄武门的士兵与薛万彻等人奋力交战,持续了很长时间,薛万彻擂鼓呐喊,准备进攻秦王府,将士们大为恐惧。此时,尉迟恭提着建成和元吉的首级给薛万彻等人看,东宫和齐王府的人马顿失战心,迅速溃散,薛万彻与骑兵数十人则逃入终南山中。冯立杀死敬君弘后,对部下说:"这也可以略微报答太子殿下了。"于是,他丢掉兵器,落荒而逃。 至此,政变以秦王李世民的胜利而告终。

  李建成的儿子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义,李元吉的儿子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等幼儿都被残忍杀害,还在宗室的名册上删除他们的名字。 传说李世民恐惧兄弟的鬼魂前来索命,于是派尉迟恭与秦琼担任门前守卫,但后来因两人年老,无法长期担任,只好转绘制两人的画像挂在门口,成为后世门神的由来。
  
  原东宫和齐王府的女眷则全部没入宫中,后来成为李世民的后宫组成部分,其中较著名的是原来李元吉的妻子杨氏,李元吉死后被李世民纳为妾,但没有正式封号,宫中呼为"巢剌王妃",是长孙皇后去世以后唯一一个生下子女的嫔妃。这也是李世民为部分学者所诟病的原因,认为他霸占弟媳,有悖伦常。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李唐皇室本就有北方少数民族血统,较中原汉族更为开放,兄纳弟媳很正常,他们的思想中乱伦的概念较为淡薄。
  
  秦王府诸将领准备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一百多名亲信全部诛杀,并将他们的家产没收官府,尉迟恭再三争辩说:"罪孽都是两个元凶所犯,而他们已经伏诛了,倘若还要牵连他们的党羽,就不是谋求安定的做法了!" 于是诸将领停止了追杀。当天,高祖颁布诏书赦天下,叛逆的罪名只加给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对其余的党羽,一概不加追究。僧人、尼姑和男女道士都应当依照原先颁布的诏令处理。国家的各项事务,都任凭秦王处置。

  武德九年(626年)7月5日,高祖立秦王李世民为皇太子,又颁布诏书:"从今天起,军队和国家的各项事务,无论大小,全部委托太子处理和决定,然后再报告给朕。"

从古至今 ,大部分历史学家对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持理解、同情甚至赞赏的态度。

《旧唐书‧太宗本纪》史臣曰:"或曰:以太宗之贤,失爱于昆弟,失教于诸子,何也?曰:然,舜不能仁四罪,尧不能训丹朱,斯前志也。当神尧任谗之年,建成忌功之日,苟除畏逼,孰顾分崩,变故之兴,间不容发,方惧"毁巢"之祸,宁虞"尺布"之谣?……"

《旧唐书‧太宗本纪‧赞》曰:"昌、发启国,一门三圣。文定高位,友于不令。管、蔡既诛,成、康道正。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传》史臣曰:"建成残忍,岂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迹。若非太宗逆取顺守,积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或坚持小节,必亏大猷,欲比秦二世、隋炀帝,亦不及矣。"

《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传‧赞》曰:“建成、元吉,实为二凶。中外交构,人神不容。用晦而明,殷忧启圣。运属文皇,功成守正。善恶既分,社稷乃定。”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武德九年》:"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太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已,犹为愈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

   胡戟、胡乐《试析玄武门事变的背景内幕》:"玄武门那场唐太宗一生中最艰危的苦斗,对他本人来说,绝不是可以夸耀后世的愉快记忆……李世民和他父亲这一段不愉快的往事……怎能在李世民受伤的心上摘脱干净!"。
柏杨:"然而,中国人应该庆幸李世民先生夺嫡成功,李世民为中国带来名垂千古的'贞观之治',成为治世的典范。"

  泰然自若兄【七律】吴承恩故居,诗曰:“清风拂柳碧池幽,远听蝉声唱树头。庭院深深居雅士,竹园隐隐掩红楼。匠心写绝天宫闹,椽笔著成西域游。今看世间多鬼魅,擒妖亟待唤金猴。”








作者: 淡月光    时间: 2022-11-16 11:33
在皇帝制度的影响下,整个国家都处于中央王朝的有效控制之中,强大的专制体制使得国家能够统一,社会能够平稳发展。不得不说专制也有好的一面。
作者: 淡月光    时间: 2022-11-16 11:34
每个朝廷的衰败都是社会矛盾激化引来人民的反抗!他们私心重,权力始终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作者: 出谷幽泉    时间: 2022-11-16 12:11
淡月光 发表于 2022-11-16 11:33
在皇帝制度的影响下,整个国家都处于中央王朝的有效控制之中,强大的专制体制使得国家能够统一,社会能够平 ...

对,应辩证看待历史
作者: 出谷幽泉    时间: 2022-11-16 12:15
淡月光 发表于 2022-11-16 11:34
每个朝廷的衰败都是社会矛盾激化引来人民的反抗!他们私心重,权力始终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自古权力是公器,一旦沦落为私器,便是民族灾难的开启。衰败往往不是因外患引发,而是自身的政治体制矛盾引发因素造成。
作者: 水清木青    时间: 2022-11-16 12:20
贞观盛世,名不虚传。
作者: 出谷幽泉    时间: 2022-11-16 12:24
水清木青 发表于 2022-11-16 12:20
贞观盛世,名不虚传。

问候水清兄

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取得如此之成绩,确实让后世叹为观止。


作者: 水清木青    时间: 2022-11-16 12:26
集权制的产生,使得车、衡、币得到了统一,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昌盛,也因此才有了玄奘的西行取经。
作者: 出谷幽泉    时间: 2022-11-16 12:30
淡月光 发表于 2022-11-16 11:33
在皇帝制度的影响下,整个国家都处于中央王朝的有效控制之中,强大的专制体制使得国家能够统一,社会能够平 ...

也不得不说自古民族文化的格局之大,能够兼容并蓄西域文明,故华夏民族自古文化不怕偷,因考虑的是全人类的福址,其大公思想、大公情怀、大公境界正是民族文化经历史沧桑,不消亡的真正要素。
作者: 水清木青    时间: 2022-11-16 12:49
出谷幽泉 发表于 2022-11-16 12:30
也不得不说自古民族文化的格局之大,能够兼容并蓄西域文明,故华夏民族自古文化不怕偷,因考虑的是全人类 ...

偷来的曲子唱不得,没有一方沃土,外国人只能照猫画虎,学不会中国文化的精髓。
作者: 出谷幽泉    时间: 2022-11-16 12:57
水清木青 发表于 2022-11-16 12:49
偷来的曲子唱不得,没有一方沃土,外国人只能照猫画虎,学不会中国文化的精髓。

在外国人眼里,咱们的文字就是神,太神奇了。西方式的文化浅薄没法与厚重的东方文化相比。
作者: 出谷幽泉    时间: 2022-11-16 12:59
水清木青 发表于 2022-11-16 12:26
集权制的产生,使得车、衡、币得到了统一,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昌盛 ...

是的
作者: 淡月光    时间: 2022-11-16 13:15
出谷幽泉 发表于 2022-11-16 12:30
也不得不说自古民族文化的格局之大,能够兼容并蓄西域文明,故华夏民族自古文化不怕偷,因考虑的是全人类 ...

真正的文化是偷不走的,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更需要适合的土壤
作者: 水清木青    时间: 2022-11-16 15:53
出谷幽泉 发表于 2022-11-16 12:57
在外国人眼里,咱们的文字就是神,太神奇了。西方式的文化浅薄没法与厚重的东方文化相比。

一个没有民族根基的国家,其文化看似很繁荣,却也只会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作者: 水清木青    时间: 2022-11-16 15:53
出谷幽泉 发表于 2022-11-16 12:59
是的

幽泉下午好!
作者: 清水茉莉    时间: 2022-11-16 16:56
水清木青 发表于 2022-11-16 15:53
一个没有民族根基的国家,其文化看似很繁荣,却也只会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我们有五十六个民族
作者: 出谷幽泉    时间: 2022-11-16 19:54
清水茉莉 发表于 2022-11-16 16:56
我们有五十六个民族

要向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
作者: 水清木青    时间: 2022-11-16 20:56
清水茉莉 发表于 2022-11-16 16:56
我们有五十六个民族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作者: 清水茉莉    时间: 2022-11-17 07:25
出谷幽泉 发表于 2022-11-16 19:54
要向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

出谷哥哥,早上好!
作者: 清水茉莉    时间: 2022-11-17 07:26
水清木青 发表于 2022-11-16 20:56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我们的故事也很长
作者: 水清木青    时间: 2022-11-17 22:09
清水茉莉 发表于 2022-11-17 07:26
我们的故事也很长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欢迎光临 忘忧草家园 (http://wyc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