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不属于人类
俄罗斯电影《士兵》,讲的是卫国战争期间,一名6岁小孩在家人被德军枪杀后逃出村子,后被苏联红军侦察兵偶然发现并带回团部,在那里,他得到了战士们的关爱,受到了战争的洗礼,最后成长为了一名出色红军战士的故事。这是2019年出品的热播战争片,豆瓣观众评分达8.0。评论界认定为是“让人沉思的反战电影”。看过之后,我想谈点自己的想法。
首先,咱抛开电影不说,先说在战争状态下,一个6岁孩子走上战场,一般来说有这么几种可能:一是当兵是他活下去的唯一选择,不当兵他就得死;二是战争夺取了父母亲人生命,仇恨激励他要去报仇;三是部队严重缺员,是个活人就要拉来补充力量;四是他具有出色的军事天赋,部队需要这样的人;五是美丽的谎言,渲染俄罗斯民族英雄主义,战斗民族小孩也能打。
其次,再说电影《士兵》中6岁的谢尔盖,自幼无父,德军进攻苏联后哥哥被杀,妈妈失踪。他对德国佬十分仇恨,作梦都想着用“弹弓”打下德军飞机。后来,村子被炸毁,照顾他的邻居为掩护他逃走时也被德军杀害。流浪的谢尔盖被红军侦察员救回营地。被红军收留后,他的遭遇激起了战士们的愤慨和对自己亲人的思念。在与战士们的接触中,谢尔盖聪慧、善良、热情赢得了大家的喜爱,战士们待他如亲人。伤养好后,按照规定要送他去后方孤儿院,可谁也舍不得他离开。战士们要收留他,护理站的女护士也要收留他,可他毕竟“不属于战场”。最后,是战场指挥官认作了他的父亲,才把他留在了身边。是的,孩子不属于战场,可孩子属于父亲。就这样,6岁的谢尔盖成为一名战士。而且在战场上,他表现出了不同于年龄的勇敢和机智来。如冒着枪林弹雨送子弹,发现德军侦察兵,奋不顾身接电话线,勇救指挥官等。当然,除了作战的机智勇敢,他还对“爸爸”、对战士情真意切。如给战士们送家书,为“爸爸”求婚,给部队首长走正步等。
再次,我们通过以上故事情节介绍,知道6岁的谢尔盖从军上战场,既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复仇卫国,更是为了与战士们、与“爸爸”、与女护士亲人般的感情。孩子不属于战场,谁都不属于战!可还是上了战场。孩子就是孩子,他跟着指挥官“爸爸”,就是和家人亲人在一起,哪怕是战场上。他为伤员读家信,不认字就编善意谎言,为伤员们唱歌,给伤员们带来和平美好的慰藉和快乐。充当邮差给前线战士送家书,收到信的战士兴高采列,没收的郁郁不乐,而他自己却失去了所有亲人。他为收到信的战士高兴,为自己流泪。看到战士们一个接一个的倒下,他渐渐明白只有消灭敌人,自己才能活下去。6岁的孩子会打什么仗,能打什么仗,可6岁孩子敢打。这一个“敢”字了得啊!一个6岁孩子,就是这么被战争的残酷一点一点“洗脑”。如果没有战争,6岁的谢尔盖会怎样?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吗?
据称,这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6岁的谢尔盖”也是苏联红军史上最小的战士。此刻出品这部电影,在当前俄罗斯面对世界强权压迫,毫不畏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是对“战斗民族”最好的宣传。同时,它也让世界人民不忘历史,牢记教训,不能让战争悲剧重演。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谁怕谁?战争是不会有赢家的,只会制造人类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