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一段云,词牌名,又名"巫山一片云""金鼎一溪云"。以唐昭宗李晔《巫山一段云·蝶舞梨园雪》为正体,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仄韵、两平韵。另有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仄韵、两平韵;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变体。代表作品有柳永《巫山一段云五首》。
唐教坊曲有《巫山女》曲名,与此稍异。据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和《神女赋》的描写,战国楚怀王曾与巫山神女欢会,神女说她朝为云暮为雨,总离不开阳台。楚怀王子楚顷襄王与宋玉一起游于云梦泽的水边,也梦见了巫山神女。调名本意即咏君王与神女相会之事。
乐府旧题有《巫山高》,唐人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卷上:"其词大略言江淮水深,无梁可度,临水远望,思归而已。若齐王融'想象巫山高'、梁范云'巫山高不极',杂以阳台神女之事,无复远望思归之意也。"《巫山一段云》当为南朝旧曲而入燕乐者,属唐代教坊曲,宫调为双调。唐昭宗李晔两首,其另一首即咏巫山神女事,为创调之作。欧阳炯一首咏道家仙女。李珣两首叙写巫山神女及舟行巫峡之感慨。柳永五首与此体相同,皆叙写武夷山神仙传说故事。此调后段换仄韵,再换平韵,用韵富于变化,但调势平稳。
正体,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仄韵、两平韵。以李晔《巫山一段云·蝶舞梨园雪》为代表。此词后段第一、二句间入仄韵,结处又另换平韵,宋柳永词五首与此同。 柳词前段起句"琪树罗三殿","琪"字平声。第三句"人间三度见河清","人"字平声。后段起句"昨夜紫薇诏下","诏"字仄声。又"昨夜麻姑陪宴","麻"字平声。第二句"留宴鳌峰真客","留"字平声。又"不道九关齐闭","九"字仄声。第三句"几回山脚弄云涛","几"字仄声。后结"仿佛见金鳌","仿"字仄声。
变体一,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仄韵、两平韵。以李晔《巫山一段云·缥缈云间质》为代表。此即前词体,惟后结平韵,仍押前韵异。
变体二,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以毛文锡《巫山一段云·雨霁巫山上》为代表。此词全押平韵,换头两句又各减去一字,与昭宗词异。唐欧阳炯、李珣词,元赵孟頫词,俱与此同。 前段第一句,赵孟頫词"松雪堆岚霭","松"字平声。第三句"风清月冷好花时","风"字平声,"月"字仄声。第四句"新恨怯逢秋","新"字平声。后段第一句,李珣词"尘暗珠帘卷","尘"字平声。第二句"烟花春复秋","春"字平声。第三句,欧阳炯词"远游蓬岛降人间","远"字仄声,"蓬"字平声。第四句,毛文锡词"年代属元和","年"字平声。
正体
格律对照例词:《巫山一段云·蝶舞梨园雪》
中仄平平仄,平平中仄平。中平平仄仄平平,中中中中平。
蝶舞梨园雪,莺啼柳带烟。小池残日艳阳天,苎萝山又山。
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中仄中平。
青鸟不来愁绝,忍看鸳鸯双结。春风一等少年心,闲情恨不禁。
变体一
格律对照例词:《巫山一段云·缥缈云间质》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缥缈云间质,盈盈波上身。袖罗斜举动埃尘,明艳不胜春。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翠鬓晚妆烟重,寂寂阳台一梦。冰眸莲脸见长新,巫峡更何人。
变体二
格律对照例词:《巫山一段云·雨霁巫山上》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
雨霁巫山上,云轻映碧天。远风吹散又相连,十二晚峰前。
中仄平平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
暗湿啼猿树,高笼过客船。朝朝暮暮楚江边,几度降神仙。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为韵脚。)
唐·李晔《巫山一段云·缥缈云间质》
唐·毛文锡《巫山一段云·雨霁巫山上》
五代·欧阳炯《巫山一段云·春去秋来也》
五代·李珣《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
宋·杜安世《巫山一段云·笑拟条风戏》
宋·柳永《巫山一段云五首》
正格
对照例曲:张雨《喜春来·泰定三年丙寅岁除夜玉山舟中赋》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中仄仄平平。
江梅的的依茅舍,石濑溅溅漱玉沙。瓦瓯蓬底送年华。问暮鸦。何处阿戎家。
变格一
对照例曲:周德清《喜春来·闲花酝酿蜂儿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闲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绿窗蝶梦觉来迟。谁唤起,帘外晓莺啼。
变格二
对照例曲:司马九皋《喜春来·岁云暮矣虽无补》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岁云暮矣虽无补,时复中之尽有馀。老来吾亦爱吾庐。清债苦。尊有酒,且消除。
变格三
对照例曲:无名氏《喜春来·海棠过雨红初淡》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海棠过雨红初淡,杨柳无风睡正酣。杏烧红,桃剪锦,草拖蓝。三月三,和气盛东南。
(说明:曲牌格律与对照例曲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曲使用斜体字排印。曲牌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加粗体字为韵脚所在。)
又名《子夜歌》、《重叠金》
《菩萨蛮》,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蛮,一作鬘。《宋史·乐志》、《尊前集》、《金匳集》并入“中吕宫”,《张子野词》作“中吕调”。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下载:宣宗大中初年,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伶人)遂制《菩萨蛮曲》。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绹叫温庭筠新作进呈(见《词谱》卷五引)。可见这本是一种模仿外国装束的舞队用的曲调,转入在公元八四七年以后。但开元时人崔令钦所著《教坊记》已有此曲名,可能此种舞队前后不止一次转入中国。徐矩《事物原始》中说:“词始于李太白,《菩萨蛮》等作乃后世倚声填词之祖。”李太白《菩萨蛮》词当系后人伪作。今所见此词之最早者,为敦煌曲辞中的“枕前发尽千般愿”;文人词则首见于《花间集》所录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菩萨蛮》全词四十四字,双调,平仄韵转换体。(女蛮国:就是唐时位于下缅甸的罗摩国。)
词谱:
一—①|— —|▲①, 一—①|— —|▲①。①||— —▲①①— —|— ▲2。
一— —||▲3,①|— —|▲3。①||— —▲4,①— —|—4。
(注意)上下阕末句都可改用律句— —||—。即:第一字可平,第三字可仄,但是不能犯孤平。这就是说:如果第三字用仄,则第一字必平。
韵式:
词中用四部韵。其中两个仄声韵,两个平声韵,并且平仄交替。谱中用▲①、▲2、▲3、▲4、分别标出。
例一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亻宁 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注,前后段末句皆当作|— —|—,惟李白[?]这首词最末句是— — —|—,所以后人有学他的,究非正例。)[今按,相传李白有《桂殿秋》、《清平调》、《菩萨蛮》、《忆秦娥》、《清平乐》、《连理枝》诸词,其中《菩萨蛮》、《忆秦娥》两词,被人认为是“百代词曲之祖”。(见郑樵《通志》。]
例二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渔歌子,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唐崔令钦《教坊记》与敦煌写卷中,"渔"作"鱼",五代《花间集》以后均作"渔歌子"。敦煌写卷《云谣集杂曲子》中有《鱼歌子》词两首,故近代任二北在《教坊记笺订》中谓此调"应为民间歌曲"。并在《敦煌曲初探》中云:"本调实为后来类此诸调之总源,敦煌四辞之写作时期,可能在张志和之前。"
据《唐书·张志和传》载:志和居江湖,自称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铒,志不在鱼也。宪宗图真,求其人不能致。尝撰《渔歌》,即此词也。单调体,实始于此。
张志和以此调所撰五首词,约作于大历九年(774)。张志和的《渔歌子》词流播不久,即远传到了东瀛,日本嵯峨天皇激赏之下,也仿写了五首《渔歌子》。神田喜一郎更以充分的史料作依据,论证了嵯峨天皇最迟在弘仁十四年(823)就填写了五首《渔歌子》,距张志和于大历九年所作《渔歌子》仅四十多年。
五代和凝以此调作词,并更名为《渔父》。五代后,此调演化为双调,见《花间集》顾夐、孙光宪词。
宋时坊间本《金奁集》对此调注"黄钟宫(正宫)"。
宋代是此词调传播的繁盛时期。徐积以此调作词六首,分别名为《渔父乐》《无一事》《堪画看》《谁学得》《君看取》《君不悟》。苏轼以此调作词,专咏渔家风,则又从双调变为单调。苏轼并率先沿用张志和《渔歌子》成句,添字扩作《浣溪沙·渔父》,并注云:"玄真子渔父词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故加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这是用别调填写"渔父"词的尝试。随后,黄庭坚也用张志和《渔歌子》成句,添字扩作《鹧鸪天·西塞山边白鹭飞》。宋高宗赵构以此调作词,名《渔父词》。高翥以此调作词,咏农夫,名《秋日田父辞》。
正体,单调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韵。以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为代表。按张志和所撰《渔歌子》词五首,体调如一,可以参校。其一首起句"钓台渔父褐为裘","钓"字仄声。第二句"两两三三舴艋舟",上"两"字仄声。又一首第三句"钓车子","钓"字仄声,"车"字平声。其余可平可仄,参后"松江蟹舍"一词。
变体一,单调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韵。以张志和《渔歌子·松江蟹舍主人欢》为代表。此词第一、二句及第五句,平仄与前词异。
变体二,单调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韵。以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为代表。此词起句不用韵。
变体三,单调二十五字,五句三仄韵。以苏轼《渔父·渔父饮》为代表。此与顾夐、孙光宪两段词中一段略同,惟第三句六字,第四句作七字一句耳。因其单调,故列于前。
变体四,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以顾夐《渔歌子·晓风清》为代表。按李珣词四首,其一首前段第三句"春风淡荡看不足",间作拗句。又一首前段第二句"潇湘夜","湘"字平声。第五句"明月下","明"字平声,"月"字仄声。后段结句"名利不将心挂","不"字仄声。又一首前段结句"渔艇棹歌相续","渔"字平声,"棹"字仄声。
变体五,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仄韵。以孙光宪《渔歌子·泛流萤》为代表。此词前后段第五句俱不用韵。《花间集》孙词皆然。
正体
格律对照例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中中中中仄中平,中中平中仄中平。中中仄,仄平平,中中中中仄中平。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春江细雨不须归。
变体一
格律对照例词:《渔歌子·松江蟹舍主人欢》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乾,醉宿渔舟不觉寒。
变体二
格律对照例词:《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变体三
格律对照例词:《渔父·渔父饮》
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
变体四
格律对照例词:《渔歌子·晓风清》
仄平平,平中仄,中平中仄平中仄。中中中,中中仄,中仄中平中仄。
晓风清,幽沼绿,倚阑凝望珍禽浴。画帘垂,翠屏曲,满袖荷香馥郁。
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中中,中中仄,中仄中平中仄。
好摅怀,堪寓目,身闲心静平生足。酒杯深,光影促,名利无心较逐。
变体五
格律对照例词:《渔歌子·泛流萤》
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泛流萤,明又灭,夜凉水冷东湾阔。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重叠。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杜若洲,香郁烈,一声宿雁霜时节。经霅水,过松江,尽属侬家日月。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为韵脚。)
所属类别 :诗词
西溪子,词牌名,以牛峤《西溪子·捍拨双盘金凤》为正体,单调三十三字,八句四仄韵、一叠韵、两平韵。另有单调三十五字,八句五仄韵、两平韵变体。代表作品有毛文锡《西溪子·昨日西溪游赏》等。
词牌名
西溪子
字数
三十三、三十五
始兴年代
唐代
流行年代
晚唐五代时期
代表作品
《西溪子·昨日西溪游赏》
目录 |
西溪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清毛先舒《填词名解》云:"'西溪子',唐毛文锡词'昨日西溪游赏,芳树奇花千样'云云,遂采以名。"西溪:水名,抑或地名。子:"曲子"的省称,即小曲的意思。调名本事和本意均不详。调见五代后蜀赵崇祚《花间集》所辑晚唐五代牛峤词。
折叠格律说明正体,单调三十三字,八句四仄韵、一叠韵、两平韵。以牛峤《西溪子·捍拨双盘金凤》为代表。此词三换韵,两仄一平,与间叶者不同。其第四、五句用叠韵,或非定格,校下毛词可见。
变体,单调三十五字,八句五仄韵、两平韵。以毛文锡《西溪子·昨日西溪游赏》为代表。此与牛词同,惟第七句添二字作五字句异。有李珣词二首可校。 按李珣词起句"金缕翠钿浮动","金"字平声,"翠"字仄声。第二句"认得脸波相送","认"字、"脸"字俱仄声。第四、五句"无限意,夕阳里","限"字、"夕"字俱仄声。第六句"满地落花慵扫","满"字仄声。第七、八句"无语倚屏风,泣残红","无"字平声。
折格律对照正体
格律对照例词:《西溪子·捍拨双盘金凤》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句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捍拨双盘金凤,蝉鬓玉钗摇动。画堂前,人不语,弦解语。弹到昭君怨处。翠蛾愁,不抬头。
变体
格律对照例词:《西溪子·昨日西溪游赏》
中仄中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平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仄,中仄仄平平,仄平平。
昨日西溪游赏,芳树奇花千样。锁春光,金樽满,听弦管。娇妓舞衫香暖,不觉到斜晖,马驮归。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为韵脚。)
折典范词作欢迎光临 忘忧草家园 (http://wyc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