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标题: 毛主席文采非凡 [打印本页]
作者: 山色空蒙 时间: 2020-12-14 09:14
标题: 毛主席文采非凡
毛主席文采非凡,都为谁写过挽联祭文,寥寥数语不逊于鸿篇巨制
毛主席一生中给许多为国捐躯的仁人志士和战士亲友,写过挽联悼词和唁电祭文,这是毛主席追怀逝者激励生者的重要方式!
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他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毛主席所写的挽联悼词,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是却言简意赅、情真意切,丝毫不逊于鸿篇巨制!
下面便让我们来看一看毛主席所写的那些挽联悼词和唁电祭文吧。
祭奠早期党内去世的同志:
一
1922 年1 月16 日,黄爱和庞人铨两在领导湖南第一纱厂工人要求年终加薪的斗争时,被湖南警察厅厅长张辉瓒带人逮捕,第二天这两位同志被秘密杀害于长沙浏阳门外。毛主席得知此事后,于1 月19 日赶回长沙,在船山学社主持了黄爱和庞人铨两位同志的追悼会,并印发纪念特刊。
毛主席特作挽联哀悼黄爱、庞人铨两位同志:“奋斗为众生,千古伤心是工运;取义拼一死,九泉含笑亦冤魂。”
二
1923 年,“二七惨案”爆发,湖南反动政府对工人运动进行血腥镇压。共产主义战士陈子博同志身藏两枚炸弹在长沙坡子街袭击赵恒惕未果,遭敌搜捕,并于1924 年1 月23 日病逝。
3 月15 日,陈子博追悼会举行,毛主席为悼念陈子博,用杜甫《蜀相》的尾联来作挽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
1926 年10 月,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之时的同窗四年好友罗宗翰在治病时,被人在药中下毒而暴卒。
1926 年冬,湖南各界爱国人士在第一师范学校大礼堂举行追悼会悼念罗宗翰同志。
毛泽东特座挽联:“ 羡哲嗣政教长才竟成千古;叹吾党革命先锋又弱一个。”
祭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去世的同志:
一
1928 年8 月25 日,毛主席、朱老总和陈毅元帅率领红四军主力分两路,从湖南桂东寨出发回师井冈山。
当红四军行至江西省崇义县思顺圩一带时,当时担任前卫部队的红28团二营营长袁崇全竟然策动了一个步兵连和一个迫击炮连叛逃,红28团团长王尔琢连忙带人前往追击,最后王尔琢烈虽然追回了这两个连的战士,但他本人也却被袁崇全开枪打中胸部当场牺牲,杀害了王尔琢的叛徒袁崇全投入了国民党刘士毅部。
9 月13 日,袁崇全在遂川县一带被我军击毙(大快人心)!
1928 年10 月,红四军军部举行追悼会悼念王尔琢,当时的会场前摆满了我党政机关和领导送来的挽联,其中有一副蓝底白字的挽联便是由毛主席亲自拟就,陈毅元帅书写的挽联:“一哭同胞,再哭同胞,同胞今已矣!留却工作谁承受;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念如何?得到解放始方休。”
二
1931 年9 月15 日,红一军团第3军军长黄公略在率部开赴瑞金的途中,遭到敌军空袭,不幸中弹牺牲!
毛主席亲自主持了黄将军的追悼会,并亲自为黄公略撰写了一幅挽联:“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降;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三
1933 年1 月18 日,时任红五军团副总指挥兼红13军军长的赵博生将军在率军战斗时头部中弹壮烈牺牲。
毛主席在得知赵将军牺牲的噩耗后,亲自拟写电文致电红五军团吊唁赵将军:“他的牺牲,永远光荣于中国苏维埃史上。中央政府表示悲悼和敬意。”
四
1936 年3 月,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开创者之一,红28军军长刘志丹率部东渡黄河参加东征;4月14 日,刘志丹将军在指挥部队作战时,牺牲于山西省中阳县三交镇前线。
1943年5 月,毛主席为刘将军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纪念刘志丹同志。”
毛主席为刘志丹陵园内的红星纪念塔题字:“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
五
1935 年2 月21 日,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谢子长,因征战多年伤情恶化在安定县灯盏湾逝世。1939 年8 月23 日,毛主席为谢子长的烈士墓题字并撰写挽词。题字:“民族英雄谢子长同志之墓”。挽词为:“民族英雄,虽死犹生。”
六
1935 年3 月,闽粤赣游击纵队司令员古柏在召集游击纵队会议时,因叛徒出卖被国军包围,古柏将军在率军掩护部队突围时中弹牺牲。
毛主席得知此事之后极为悲痛,题词悼念道:“吾友古柏,英俊奋发,为国捐躯,殊堪悲悼。愿古氏同胞,继其遗志,共达自由解放之目的。”
七
1935 年2 月24 日,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的瞿秋白被国民党逮捕,并与6 月18 日在福建长汀英勇就义。
毛泽东高度赞扬瞿秋白同志:“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这些是写给我党我军早期牺牲的同志的,想革命先烈致敬!
作者: 山色空蒙 时间: 2020-12-14 09:16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0-12-14 09:20 编辑
伟人毛泽东曾为部下朗诵一首诗,被美国记者写进书里,是哪一首?
伟人毛泽东的诗词造诣非常高,旧体诗词在他这里达到了一个历史巅峰。诗,超越大唐,词,盖过两宋。因此有人断言,中国旧体诗词,伟人毛泽东既是最高峰,也是终结者。到伟人这里,旧体诗词的辉煌达到顶峰,然后将一去不复返。是否真的后无来者,有待未来去验证。而前无古人,是一定的。
伟人写的诗词,开始很少示人,因为他一直认为,旧体诗词限制太多,怕对青年人有影响。不过,他也认为,传统诗词更具生命力,可以在格律中实现突破。伟人用自己的诗词,诠释了这一艺术见解。
伟人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写过一首大气磅礴的七律诗,这首诗是在马背上酝酿,反复吟咏写就的。对这首诗,伟人比较满意。他的诗词创作,最擅长的是词,律诗并非他的特长。
他在评论同伴们的诗词作品时曾经这样说过,(叶)剑英擅七律,董老(董必武)擅五律,陈毅自由诗写的好,自己对于长短句稍懂一点。这当然是伟人的谦虚之词,他是诗词俱佳,但是如果一定要比较的话,他的词艺术水平更高,《沁园春雪》在全国轰动洛阳纸贵就是明证。
但是,伟人对于这首七律诗真的很满意,写好以后,他亲自朗诵给部下听,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从中可见他对这首诗确实是看好的。
那是1935年9月,长征途中,队伍来到了甘南通渭,在这里召开了副排长以上干部会议,伟人作了重要讲话,讲话结束时,他说自己写了首诗,要给大家读一读。与会人员莫不叫好。跟随伟人这么长时间,知道他写诗的人都很少,听过他亲自朗诵的人就没有。所以大家都很兴奋,很期待。
于是,伟人用他那特有的湖南湘潭方言,慷慨激昂地朗诵了下面这首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浪拍悬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不用我说,朋友们已经知道这首诗就是跟长征一样闻名于世的《七律长征》了。当伟人毛泽东朗诵完这首诗时,大家情绪极为高涨,精神饱满,斗志昂扬。虽然也有不懂诗的,但是,在伟人激昂的朗诵中,也早就被感染了。
著名作家成仿吾当时就是参加会议的一员,他当时有幸聆听了伟人的朗诵,这在他撰写的《长征回忆录》里有记载,真的实在是太激动人心了。
也许眼尖的朋友,早就看出了一点问题,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诗的第5句中,跟我们读过的诗有两个字不同。这不是笔者打错了字,而是当时伟人朗诵时,确实就是这两个字。现在我们看到的长征诗的第5句都是“金沙水拍云崖暖”,而伟人的初稿是“金沙浪拍悬崖暖”。
伟人毛泽东对于诗词文章,是非常讲究的,每个字词都要推敲再三,再三修改。这句诗的修改是在公开发表之后,“悬崖”改为“云崖”是他自己反复吟咏后发现云崖更有意境。而“浪拍”是接受一位读者的建议后修改的,伟人称之为不相识的朋友。
这位不相识的朋友是谁呢?他叫罗元贞,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1952年的时候,他读到了这首诗,一口气读了十几遍,意犹未尽,他被这首七律的大气磅礴给震撼了。但是,总觉得哪里有点不顺。后来他发现了这首诗里有两个“浪”字,他觉得如果改成“水拍”就更好了。伟人看到了信,觉得有道理,从善如流,就改成了现在这样。
这首诗在伟人毛泽东亲自为部属朗诵后,其实并没有发表,因为他并没有想拿出去发表。结果被一名外国记者捷足先登,抢先发表了,后来才转回国内。
这个外国记者,学过现代史的人都比较熟悉,他就是斯诺。这位美国著名记者,在1936年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一本书叫《红星照耀中国》,后来更名为《西行漫记》。就是在这期间,伟人毛泽东把这首诗赠给了斯诺,而斯诺,用这首诗做了这本书的豹尾!
也就是说,西方人在1937年就从《红星照耀中国》中读到了这首《七律长征》,而国人大多是到了1955年这首诗正式出版时才读到,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这首诗明白如话,很容易懂,这也是当时伟人亲自朗诵,大家都能听懂的原因。这首诗,表现了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长征的艰苦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在伟人的笔下,万水千山也只是等闲,绵延千里的五岭山脉只不过是腾起的细浪,高耸陡峭的乌蒙山,也就是小泥丸而已。想象之奇,夸张之极,但又形象生动,非一般诗人可以驾驭的,这伟人一贯的豪放气概,真的无人能及。
最后,请朋友们跟笔者一起来朗诵一遍这首诗吧: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作者: 山色空蒙 时间: 2020-12-14 09:59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0-12-14 10:03 编辑
珍贵历史老照片:还原一个真实的毛泽东
吕厚民,1928年生于黑龙江省依兰县。1950年至1957年,调到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摄影科,为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拍摄生活、工作照片。1958年至1966年任新华社摄影记者,1961年至1964年,担任毛泽东随身专职摄影师。
推开吕厚民的家门,迎面墙上挂着一张36寸的、他夫妻二人和毛泽东主席的合影。这是吕厚民和毛主席的第一张合影,时间是1958年初。
作为在主席身边时间最长的摄影师,10多年的拍摄生涯中,吕厚民看到了毛泽东作为一代领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几种状态。这里选取了吕厚民拍摄的具有代表性的毛泽东的5张照片,通过照片展现不同时期的毛泽东。
志愿军女战士情不自禁拥抱毛泽东。
1952年——志愿军战士的拥抱
1950年春天,经由组织安排,20岁出头的吕厚民从北京电影制片厂照相科调到中南海。
吕厚民回忆说,“那时候还叫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摄影科,当时只有侯波等少数几个人,任务比较单纯,就是为国家领导人拍摄生活、工作照片,作为资料留存,一直到1957年,实际上我是中南海警卫局的编制,就住在中南海里。我们摄影科与主席家只有一墙之隔”。
1953年5月23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后面的大草坪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文艺工作者归国观光团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那天,吕厚民发现,毛泽东的脸色一直很凝重,“毛泽东的大儿子毛岸英此前在朝鲜战场牺牲,当时的情景或许有些让主席心里难受”。
接见时,作为志愿军归国代表之一,我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荣立一等功的女战士解秀梅荣幸地向主席献花。这位女文工团员给毛泽东献上鲜花、握手后,突然扑到毛泽东怀里,紧紧拥抱着,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
对于毛泽东接见的场面,吕厚民经历过无数次,可从来没见过谁会上前拥抱毛泽东,“当时搞警卫的工作人员谁也没有想到会出现这个问题,那一刻,在场的所有人全愣住了”。
被打动的毛泽东闭上眼睛,旁边的吕厚民立即反应过来,按动快门,把这一感人的场面拍了下来。吕厚民拍完放下相机,发现毛泽东还是闭着眼睛,直到同下一个文工团员握手时才睁开。
这张瞬间抓拍的照片,可见人们对主席的崇敬之情,无法自持。毕竟,上世纪50年代初期,拥抱还只是外国人的礼节。
毛泽东与周恩来亲密的交谈
1953年——主席与总理的默契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主席气质非凡,形象高大,“在我看来,不管从哪个角度拍摄都很好”。毛泽东思考的时候,休息的时候,吕厚民常常抓拍下来。抓拍,也成就了一张在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许多人心中都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照片,这也是吕厚民最骄傲、最满意的照片。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第24次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当时的照相设备比较落后,吕厚民用的是美国产的斯比格莱费克斯新闻镜箱,灯光一闪,钨丝灯泡“嘭”地冒出一股烟,拍完一张照片需要更换一个灯泡,暗箱里一次只能装两片胶片,拍完后,要立即拉开暗箱重装。“哪道工序弄不好都不行,那时候一张就是一张,如果一张程序弄不好,比如插板忘记插了,打开以后这张底片整个就曝光了。”
为了拍到珍贵的瞬间,整个会议上,吕厚民时刻保持紧绷的、高度敏感的神经。
最后一天下午散会后,台上台下的人陆续退场,吕厚民仍守在现场认真观察。他忽然看到,周恩来站起身来,没有退场,而是手拿文件,大步朝正在看文件的毛泽东走去。
直觉告诉吕厚民:机会来了,他疾步走近主席台。还没等周恩来走到跟前,毛泽东已经站了起来。周恩来先给毛泽东看自己手中那份文件,还说了几句,表情看起来很高兴。毛泽东看了文件也笑起来,还把自己桌上的文件拿起来,边说边翻了两页给周恩来看,两人愉快地交谈着。同时,吕厚民按动了快门,“这是我24岁拍的,就拍了一张,两人谈完后就离开了,根本没有第二次机会”。
吕厚民把这张照片命名为《毛泽东与周恩来》。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成为上世纪50年代的一张经典照片。照片中毛泽东和周恩来并排站着,表情愉快,呈现出两人在长期合作过程中形成的默契、自然。很快,这幅照片被制成大幅招贴画,在国内外销售。“当时,这张照片家喻户晓,新华社还把它配了颜色,像年画似的摆在那里。作为我个人来讲,能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拍到这张照片,也觉得非常欣慰。”
毛泽东与儿女在北戴河
1954年——北戴河的家庭温馨
在吕厚民的拍摄过程中,他强烈感受到毛泽东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长者、一个父亲的平实、亲切。
毛泽东从不干涉吕厚民的拍摄,即使在日光浴时,看到他对自己举着照相机,也是笑眯眯的,并不生气。“主席基本不太看自己的照片,游泳完晒太阳没有穿上衣,主席也没有说不可以照,或者照了以后不能发表,从来不管不问,可惜的是也不知道主席喜欢哪一张。”
毛泽东的儿女们都住在学校,每周回家一次。而毛泽东成天忙于公务,很少有机会与家人团聚。
1954年夏天,毛泽东去北戴河避暑,和提前到的李讷、李敏和侄子毛远新聚合。经常在下午三四点时,毛泽东会出现在北戴河海滨浴场。一天,毛泽东游完泳后,赤裸着上身坐在沙滩上,和孩子们一起聊天。
李讷和李敏在毛泽东左侧,毛远新坐在毛泽东右侧,侧身低头指着自己的胸前正说着什么,引得李讷、李敏扭头看着他,毛泽东也半侧着身子望着毛远新。一家人说笑着,像每一个普通家庭一样。跟随在旁边的吕厚民立刻举起相机,定格住伟人家庭的温馨一刻。
吕厚民记录了很多毛泽东与家人在一起的照片。一次毛泽东在北京西郊散步,同行的毛远新抓到了一只大白兔,提着兔子耳朵给大伯看。毛泽东像个小孩子一样,低头专注地看着毛远新手里的兔子。
吕厚民说,这一时期,他拍了很多主席一些很生活化的照片,让人们看到了伟人的另外一面,“主席并不是神,而是人,和普通人的生活一样”。
毛泽东在庐山
1961年——庐山的毛泽东
1961年,毛泽东的首任专职摄影师侯波离开中南海,吕厚民接到通知,由他接替侯波,专门负责毛泽东的拍摄任务。在吕厚民为毛泽东拍过的照片中,他非常满意的,就是毛泽东在庐山那张照片。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建国后最艰难的时期,持续三年特大自然灾害,中苏关系破裂,“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作为领导人,思想压力很大”。
这年夏天,吕厚民跟随毛泽东来到庐山,上庐山后,毛泽东心情很不好,连续几天都没合眼,也没走出房门。一个晴朗的上午,在身边工作人员的劝说下,毛泽东停止办公,走出办公室散步,登上含鄱口。
在一个长条石凳边站定后,毛泽东右手叉腰眺望着远方,一言不发。大约半个小时左右,他才在石凳上坐下,同英语翻译、秘书林克谈话。
林克走后,毛泽东一个人侧身坐着,望着远方的天空,微微皱着眉头,表情凝重,“似乎是在想问题”。这时,吕厚民发现,在毛泽东身后,天空湛蓝,白云时卷时舒,山峦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山下的鄱阳湖上,笼罩着一层薄雾。
吕厚民突然意识到,时代的背景、大自然的背景和毛泽东的心境,此刻完全融合。“真是很难得的、寓意深刻的历史画面。”
当时,吕厚民用的是黑白胶卷,他忙取出一只黄颜色的滤色镜片装在镜头上,“这样把天空压暗一点,把白云更突出一点”,坐在其中的毛泽东整个轮廓被烘托得更鲜明。
2003年底,在全国《毛泽东诗词意境摄影艺术展》中,吕厚民用主席诗词中的“乱云飞渡仍从容”作为这张照片标题,被评为大赛一等奖。
这张照片只是当时拍摄的一组十余张照片中的一张,另外的照片都从不同侧面抓拍到了毛泽东的各种状态,坐在台阶上抽烟、在树荫下散步乘凉等,至今提起,吕厚民的妻子刘钟云仍赞不绝口,“这一组照片我最喜欢”。
毛主席在打乒乓球
1962年——一个乒乓球选手
1962年初夏的一天,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庄则栋和队友们,纷纷争抢着传看《新体育》杂志,因为这一期的《新体育》杂志封面上出现了一幅《毛主席打乒乓球》的照片。
毛主席在延安时曾经偶尔打打乒乓球,但在中南海却很少见他打乒乓球。这张照片的诞生过程,是吕厚民“串通”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做的一个小设计。
当时,吕厚民跟随毛泽东去上海视察工作。在上海西郊住宿和工作的地方,毛泽东一连工作好几天。住地有一个不大的健身房,里面有一张乒乓球台。见了乒乓球台后,为了创造拍摄机会,吕厚民在心里悄悄产生了一个想法:策划一张主席打乒乓球的照片。
吕厚民很快找到毛泽东的保健医生,谈了自己的想法。经过商量,决定等毛泽东散步回来时,让他不走原来的门,而是从另一条路回来,走通往有乒乓球台的那个门。等毛泽东看到乒乓球台后,再请毛泽东打乒乓球。
这天,工作人员好不容易才说服毛泽东休息一会儿,出去散散步。毛泽东散步后,从另一条小路走了回来,正是通往健身房有乒乓球台的那个门。毛泽东从那个门进去后,看到了乒乓球台,随行的工作人员在一旁提议,“主席,打打乒乓球吧”。毛泽东停下脚步,看了看球台说:“打乒乓球?”吕厚民一心想拍这张照片,忙向保健医生使眼色。保健医生再次提出建议。
当时毛泽东心情很好,听了保健医生的提议后,爽朗地说:“打乒乓球,好哇!”说完,几步走到球台边,横握球拍,前倾着身子。球台另一边的保健医生,见毛泽东已做好准备,便把球发了过去。毛泽东接到球后,“啪”的一个回扣,把球打了回去,动作有力。这时的毛泽东面带笑容,正准备接下一个球。
就这样,一张经过吕厚民策划的毛泽东打乒乓球的照片诞生了。照片发表后,曾在当时的体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过去主席在延安时,也有打乒乓球的照片,但是进城以后,这是第一次。”
作者: 山色空蒙 时间: 2020-12-14 15:58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0-12-14 15:59 编辑
1974年毛主席最后一次离京去长沙巡查,这是毛主席最后一次回到自己故乡
1974年,毛主席最后一次离京去长沙巡查,这也是毛主席最后一次回到自己心心念念的故乡。
1974年10月13日,毛主席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走下火车,湖南工作人员亲自来迎接毛主席。毛主席笑着说:“我这次回来啊,不是来办公的,是养病的!”,毛主席需要静养,于是,这些工作人员就把毛主席安排到了岳麓山下的一家宾馆里。那个地方空气好,环境也不错,特别安静,是一个好住所。
1974年12月5日,毛主席跟工作人员说:“我想游泳。”当时大冬天的,毛主席居然提出需要游泳,工作人员都很震惊。他们担心毛主席的身体状况,就去询问毛主席的贴身医生。他们得到了医生的允许后,搀扶毛主席来到了泳池,毛主席看到泳池,笑的跟孩子一样,这是这么久以来,毛主席最开心的一次,工作人员很高兴。
毛主席年轻的时候就特别喜欢游泳,大冬天也是如此,毛主席在游泳池子里,精神抖擞,充满着活力。
毛主席在湖南待了一百多天,他要回去了,这边的工作人员特别舍不得,毕竟照顾了毛主席那么久,毛主席特别慈祥,跟他们讲诉革命故事。
如今,毛主席要离开了,他们排队跟毛主席拥抱,握手。毛主席给大家挥手,说道:“我走了, 你们辛苦了,这段时间一直在照顾我,好好回去和家人过年!”大家看着毛主席离开,都泪流满面。却不知,这次是和毛主席的最后一面。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病逝,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毛主席一直活在人民心中!
作者: 山色空蒙 时间: 2020-12-14 16:01
水浒唯一的天人,毛主席对其既佩服又痛惜,毛主席痛惜的是什么
毛主席自小就研读四书五经、各大名著,对于中国的古典文学也是颇有感悟,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估计他也看了不少遍,在水浒传中那么多的英雄里,有一个人毛主席很是佩服,但是毛主席也特别痛惜这个人,他就是武松。忠肝义胆,勇猛无敌提及武松这个人,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武松打虎"这一精彩画面,当年武松回家探望哥哥,途经景阳冈,听闻山上有老虎,便借着酒劲儿,使足力气朝奔飞过来的老虎剖头一击,兽性大发的猛虎将武松压倒在地,武松毫不逊色,当即爬上虎背,把老虎打的血肉模糊,场面很是激烈,看着奄奄一息的老虎,武松很是得意,村民对于这个勇猛无敌的英雄也是钦佩的很。
他的一生很不容易,身在这个权臣当道的时代,他很无奈,之所以选择上梁山,就是为了心中那一抹正义,不愿趋附于人。可宋江却在时局大好之时选择招安,本身武松就曾遭受过贪官的残害,自然不喜这种做法,可此时的他却改变不了任何东西。宋江投降于朝廷,愚忠于王朝,残害农民起义军,这些应该都不是武松想要的,曾经在平反方腊时,宋江率队亲征,武松打头阵,一举拿下了三大王方貌,回军时,宋江部下所剩无几。
作者: 山色空蒙 时间: 2020-12-14 16:03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0-12-14 16:05 编辑
见毛主席可以不用解枪,让毛主席一辈子放心的人
在建国之后,为了保护国家领导人的安全,所以中央便下达了见主席不能配枪的规定,也经过了大家的同意,在见主席之前都会由警卫员检查身体,取走配枪。但是有个人,却被主席说出这个人不用解枪,他不可能会害我,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我国的开国将军之一的王震将军。为什么王震将军会有如此待遇呢?这要从抗战时期王震将军的事迹开始说起了。
王震将军的一生也充满跌宕起伏的,他出生于长沙一个贫困家庭,年纪很少的时候开始打零工补贴家用,还给别人赶过车,也当过苦力,为了自己的家他什么活都干。后来他接触了中国红军,年纪轻轻的他决定保家卫国赶走侵略者,也为了让家里的生活开销减少一些。他开始跟着当时还是毛润之的主席一起走南闯北,上阵杀敌,在战争时期立下了许多战功,和主席深厚的友谊也是从那时开始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王震将军仍然没有闲着,他投身于祖国建设之中,在基层为人民服务。王震将军在军中有个绰号,名叫“胡子将军”,这个昵称在军队中可以是众人皆知呀!因为这个绰号正是主席给他起的,为什么主席会给王震将军取这样一个绰号呢?这还源于王震将军的性格作风。在长征过程中,王震将军的胡子是越长越长,但是他也不将胡子刮掉,因为他说不到陕北见到主席,便不会刮胡子。
而王震将军在后来也有了这样一个习惯,只是做任务,他就一定蓄胡子,只有当任务完成的时候,他才会将胡子刮掉。他的这个蓄胡子事情也是在军中流传开来,主席和小平同志都开始称他为“王胡子”。而在建国之后,他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大家也是亲切的喊他胡子将军,将军中的传统延续了下来,王震将军也乐得大家如此称呼。
在建国之后,王震将军面见主席时,警卫员想要将他将所带配枪解下来,主席知道后笑着说:“王胡子可以放心,他绝对不会害我的”,大家也都同意主席这个说法,也明白王胡子和主席的感情。王震后来被调到新疆任命,他在新疆按照党的章程执行各种有益于新疆的政策,为新疆的和平和安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后来他成了农垦部的部长,为国家增加了几个比较大的垦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王震将军因为重病在广州时候与世长辞,而他的在去世之前,仍然面带笑的说:“我要去见心心念念的主席了,告诉主席我们国家现在的变化,已经变得更加繁荣富强了!”王震将军的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所奋斗,他忠于人民、忠于主席、忠于祖国,他的这一生无愧于祖国和人民,他是我们的革命前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更要将他的这种坚忍不拔和为国奉献的革命意志传承下去。
作者: 山色空蒙 时间: 2020-12-14 16:09
主席的贴身警卫员,在大山居住55年,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2012年12月,居住在新化县55年的奉孝同老人的身份终于曝光,所有人在了解到老人的身份后,都第一时间赶来看望老人。老人的一生是无私的,让所有人尊重。
奉孝同老人是谁呢?在2012年12月之前,在所有人看来,奉孝同老人只是新化县普普通通的一位农民,但其实在这55年中,他一直都遵守着一个承诺,这个承诺是和主席的一个承诺。1958年,奉孝同决定在新化县当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时,他曾是走上战场的抗战英雄,也是主席的贴身警卫员。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奉孝同随着中国志愿军奔赴在了抗美援朝的战场,当年的奉孝同才23岁。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奉孝同随着中国志愿军回到了国内。三年的战场生涯让奉孝同成了一个战斗英雄,回到国内后,奉孝同成了中央司令部的一位武警,后来成了主席身边的贴身警卫员。
从1953年到1958年,在5年多的时间里,奉孝同先后被授予“技术能手”、“一级射手”等荣誉称号,获得主席肯定。在身份被曝光后,奉孝同称自己最光荣的就是给主席当警卫员。因为奉孝同从小家里贫穷,所以没有怎么念过书,在当警卫员期间,主席还专门为让他和其他警卫员一起学习。之前仅仅认识几个字的奉孝同,后来也能读报了。
从抗美援朝的战争英雄,到主席身边的出色警卫员,或许是奉孝同一生最光荣的经历。但1958年,为响应“社会主义建设”,褪去了警卫员身份回到闭塞的大山的奉孝同也同样光荣。
据奉孝同老人称,当初决定回乡时,主席让他不能讲出自己警卫员的身份。从1958年回乡到2012年,奉孝同一直没有对外讲出自己的身份,没有人知道奉孝同是一位抗战英雄,是主席的贴身警卫员。
而在这些年中,奉孝同即使家里生活的非常艰难,也从来没有向当地政府寻求特殊帮助,他一直记得自己和主席的承诺。要不是2012年12月,奉孝同老人的老伴生病被送往新化县人民医院,其女儿无意间说出了老人的身份,奉孝同老人还会一直隐瞒下去。
当老人的身份曝光后,所有人都对老人这55年来的“沉默”肃然起敬,这是真正的英雄。
当他们知道老人的最后心愿是前往北京看望毛主席时,他们帮助老人完组织了一次特殊的“旅行”,让老人完成了心愿。2013年11月16日,奉孝同老人来到了北京。看着和55年前不同的天安门广场和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老人非常感慨,而当老人前往纪念堂见到毛主席的坐像时,时隔55年再见到主席的老人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作者: 山色空蒙 时间: 2020-12-14 16:17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0-12-14 16:22 编辑
唯一一位为保卫毛主席而牺牲的警卫员——胡昌保 1935年6月,长征中的红军在成功夺取泸定桥后,沿大渡河顺水而下,兵分两路,翻越飞跃岭,队伍进入荥经县境内,前往雅安、天全和芦山的道路平坦,相对好走起来,但敌机不时出现在天空骚扰。
警卫班班长胡昌保
一天,毛主席率中央军委纵队从花岭坪出发去水子地,当队伍前进到半山腰一处开阔地时,已经人困马乏了,大家都各自找地方休息一会,这时,天空中突然出现三架敌机,呼啸着朝地面上的队伍冲过来。毛主席大叫一声:“隐蔽,大家快隐蔽!”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敌机俯冲下来,重磅炸弹呼啸着落地开花,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彻山谷,其中一颗炸弹就落在毛主席身边五六米的地方,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警卫班长胡昌保眼疾手快,大叫一声:“主席……”猛地扑过来,将毛主席用力推向一边,随即“轰隆!”一声巨响,爆炸掀起了数米高的泥土,瞬间硝烟弥漫,周围什么也看不见了。被气浪冲击波推倒在地的警卫员吴吉清、陈昌奉赶紧爬起来,不顾一切的冲进硝烟中,只见胡昌保双手捂着肚子,倒在地上,幸免于难的毛主席满身都是泥土,正蹲在昏迷不醒的胡昌保身边,一边抚摸着他的头,一边着急的呼喊着:“昌保,昌保同志……”
敌机轰炸
胡昌保在毛主席的呼唤中,缓缓的苏醒过来,他努力的睁开眼睛,苍白的脸上全是汗珠子,看到毛主席就在身边,胡昌保脸上闪现出一丝笑容,他喘息着问:“主席……您,您没有受伤吧?”
毛主席的三位警卫员,左二为胡昌保
“我没受伤,小胡,我很好!”毛主席一边回答说,一边从水壶里倒了一杯水,送到胡昌保嘴边。
这时,卫生员钟福昌闻讯赶来,毛主席急切的吩咐道:“快,快给他上药。”胡昌保摆了摆手,喘了口气,说:“不用了,主席,我不行了,把药留着吧,你们继续前进吧。”
毛主席安慰他说:“没关系,昌保同志,你会好的,你不要紧的。坚持一下,我们把你抬到水子地,找医生治疗。”
毛主席在瑞金苏区
这时的胡昌保躺在毛主席怀里,眼睛渐渐的迷离了,但他仍然迷恋的盯着毛主席,吃力的说:“主席,我不行了,我没什么牵挂,就是……就是不能再跟着您前进了。”说到这里,胡昌保的眼角滚出两颗晶莹的泪珠,喉咙里像是被堵住了,喘息了一下,他又说道:“主席,我死之后,如果有可能,请您转告我父母,转告他们,我为革命牺牲了,以后也不能侍奉他们了,他们住在江西、江西吉安……”毛主席点点头,早已泪眼婆娑,只是紧紧地抱着胡昌保。
毛主席和朱德周恩来在一起
又过了一会儿,胡昌保艰难地望着身旁的警卫班战友们,一个字一个字的说:“同志们,你们一定要、要、保护好毛主席,一定……”战友们齐声回答说:“班长,请你放心,我们一定尽职尽责,保卫好毛主席!”
毛主席和陈昌奉
胡昌保的声音越来越弱,越来越听不清他说什么了,他用了平生最后一点力气,抬起头,一字一顿的说:“祝——革——命——成——功!”说完,头一歪,重重的倒在毛主席怀里,永远的闭上了双眼。
看着躺在自己怀里停止了呼吸的胡昌保,毛主席泪流满面。他叫陈昌奉拿来一床被子,盖在胡昌保身上,嘱咐陈昌奉:“好好的安葬胡昌保同志,将来革命胜利了,要通知他的父母。”按照毛主席的吩咐,战友们把胡昌保的遗体抬到茶合岗的一处山坡上掩埋,出于安全考虑,没有竖墓碑。
胡昌保烈士之墓
胡昌保的牺牲,令毛主席始终都无法忘怀,直到30年后的1965年,他在会见美国老朋友斯诺时,提起这件事,毛主席的眼角还闪着泪花。而跟随毛主席多年的陈昌奉,对胡昌保这位同乡、上司加战友更是一辈子都无法忘记。他一直牢记毛主席的嘱咐和胡昌保临终的嘱托:
帮我看一下我的父母!
陈昌奉后来三次来到胡昌保当年提到的江西吉水,寻找胡昌保的家人。
刚解放的时候,陈昌奉在山东工作,他就来到吉水,翻阅了所有的资料,走访了吉水县有胡姓的村落,都没有找到胡昌保的父母或亲属,甚至连知情人都没有找到。
井冈山时期的毛主席
1964年,陈昌奉调到江西工作,任公安部队江西省总队队长兼党委副书记,并晋升大校军衔,后又任江西省军区独立师师长、党委副书记,他再次深入吉水县细致调查,走访很多老人,查找胡昌保家人的线索,但依然无果。后来,陈昌奉升任江西省委书记,为了完成战友的嘱托,陈昌奉再次查找胡昌保的家人,但还是没有找到。至此,胡昌保成了无名英雄,不知道他的家乡到底在哪里?他的父母和亲人们到底怎么样了?但胡昌保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作者: 山色空蒙 时间: 2020-12-14 16:24
她是主席晚年最信任的女人,替其掌管最高机密文件,一生无愧于心
小编这次整理的故事内容,很精彩,是一个很传奇的人物,她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在生活里万事巨细,当然,发脾气的时候,主席也会让一让她,这位老前辈如今还健康的生活着,她就是张玉凤老人,这次听小编细细道来这些曾经的故事。
经过小编收集整理资料,咱们先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和当时的人物,张玉凤,1944年生,黑龙江牡丹江人。曾任职于牡丹江铁路局的餐车服务员,广播员,张玉凤来到毛主席身边工作的时候,主席已经七十七岁高龄,张玉凤工作的六年时间。当然,在这之前,与毛主席也有接触。张玉凤主要负责主席乘坐的专列上工作。后来,因为主席身边工作人员不够,就把张玉凤调去了。
经过小编收集整理资料,有一次主席有客人来,而那一天张玉凤正好不大高兴,对客人有些轻慢。事后,主席批评张玉凤态度不好。张玉凤却二话没说就收拾包裹就回了家。最终还是主席妥协了。张玉凤又回到了工作中。事后主席给了这位不肯认错的工作人员一句评语:“办事认真,工作尽职,张飞的后代,一触即跳,可见主席也让她三分。
经过小编收集整理资料,当张玉凤从生活秘书变为机要秘书以后,主席工作上的非常多事情都有张玉凤来做,主席曾经患过一段白内障,当时所有的稿件都需要先通过张玉凤来念,主席来听,从而作出判断,可以说任何消息动态张玉凤都掌握的很清楚,还有一点,主席有一个自己的私人保险柜,在这个柜子内,掌握的都是机密文件,这些保险柜的钥匙,就在张玉凤手里,可见主席对张玉凤的信任程度,是非常高的,主席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老人,他也有着正常人的七情六欲,包括任性、爱发脾气。那时的主席与江青早已分居,天天出现在主席眼前的张玉凤就成了这位老人全部的感情寄托。
经过小编收集整理资料,张玉凤在工作的这么多年里,可以说已经融合为主席生活中的一部分,称之为家人也不过分,但是在许多生活上的事情上,主席也很听从张玉凤的意见,说张玉凤是主人,也在情理之中,张玉凤在主席的晚年生活中,有这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事无巨细的她,也很贴心的照顾了主席到最后的时刻。
作者: 山色空蒙 时间: 2020-12-14 16:28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0-12-14 16:29 编辑
毛主席评价他,说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
叶剑英是我国开国十大元帅之一,总能在关键时刻扭转共产党的局势。也因此毛泽东对他评价: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周恩来评价他: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邓小平评价他:在中国历史重要转折关头为人民建立功勋。
叶剑英出生于广东,在商人家庭中长大,这不仅使他格局要比普通人大一些,还比别人多了一份细心。父母对他给予了很多希望,自小就看重他的功课和教育,对他进行了着重的培养,也因此叶剑英还有一个"诗帅"的的称呼,这和同样热爱诗词的毛泽东一拍即合。
叶剑英20岁时考入了讲武堂,自此开始了他的武术学习生涯。当时,武堂的教官都是日本教官,日本教官擅长劈刀术,许多学生都拜倒在这位日本教官的劈刀术下,叶剑英并不是甘愿服输的人,他苦练几月后,向教官提出了比武,起初日本教官并没有把这位学生放在眼里,但一番回合过后,叶剑英战胜了教官,教官心服口服,十分欣赏这位学生,还将自己的劈刀赠送给了叶剑英,这把劈刀一直伴随着叶剑英,和他一起度过了所有的革命历程。
从武堂毕业之后,叶剑英就积极投身到了革命当中,被孙中山先生收入到了麾下。1920年孙中山率领的粤军在广州讨伐军阀,而粤军总司令陈烔明却打着谋权篡位的算盘,不顾孙中山的提携之恩,扬言要在广州称王,孙中山发起北伐的策略因此受阻。
这时叶剑英站了出来,在大局面前,他没有顾忌与陈烔明的同学之情,联合众多人支持孙中山北伐策略,被孙中山称赞年轻有为。随后,陈烔明叛变,对总统府进行密集的炮火攻击。在这危难时刻,叶剑英再次站了出来,临危不乱与叛党作战,并成功护送孙中山安全离开。叶剑英的挺身而出,保证了北伐顺利开展,磨灭了叛党的阴谋。
后来叶剑英接触了马克思主义,自此在叶剑英心里埋下了一颗共产主义的种子。之后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叶剑英毫不犹豫,脱离蒋介石的革命队伍,加入了第四军。当时第四军里,大部分人都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叶精英最后下定决心加入共产党,随后他向共产党提出了真诚的申请,周恩来在受理时,向其他共产党领导者说:他的底子是好的,是一个真心做革命的人,他要来我们应该欢迎他。周恩来的这一番话,打消了所有人的疑虑,自此叶剑英加入了共产党。
前期,叶剑英以卧底的身份潜伏在国民党阵营中,在这期间,为共产党做出许多贡献。当他得知国民党领导者要诱骗叶挺贺龙时,叶剑英不顾个人安危,借着游湖观景的名义约见了叶挺和贺龙,并把这个消息告知了两人,叶剑英和两人商议过后,决定不赴会,而是前往南昌,南昌起义爆发后,叶剑英利用自己的权利,巧妙利用张发奎想当广东王的心理,干扰国民党军策,使得国民党军队并没有对叶挺贺龙两人进行追击,减轻了共产党的追击压力,同时让自己的军队力量留在广州,为广州起义创造的有利条件。
广州起义打响后,叶剑英率领军队打响第1枪,与国民党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但广州起义的过程并不顺利,起义军被反扑的敌人击退出广州城,起义军无奈只好向农村转移,起义进行到第3天后彻底失败,最后叶建英在党中央的掩护下离开了广州并派去苏联学习。苏联学成归来后,叶剑英回到共产党,并担任起红一方参谋长。第5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开始长征之旅。屋漏偏逢连夜雨,张国焘因不满党中央的决策,搞起了独立,还决定挑起党内战争。这一切被叶剑英得知,考虑到以大局为重,叶剑英立刻告知了毛泽东。
毛泽东立刻召开了会议,决定连夜北上,不与张国焘发生正面冲突。叶剑英当做一切都没有发生一样,回到部队,将电报给了陈昌浩。随后又假借"打粮"的名义,率领自己的军队脱离南下部队,同毛泽东一同北上,叶剑英的有勇有谋保留了大量红军力量,后来被毛泽东称赞:叶剑英救了共产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
作者: 山色空蒙 时间: 2020-12-14 20:09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0-12-14 20:14 编辑
毛主席60岁生日请吃饭时叮嘱:别忘了烧锅炉的同志
毛泽东 资料图
1949年3月16日,毛主席在西柏坡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作了《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的重要报告,制定了“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的规定。毛主席带头发扬党的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
1953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的六十大寿,党中央接到全世界马列主义政党、友好团体和友好人士发来的许多贺电、贺信,热情祝贺毛主席的六十大寿。毛主席严格指示不准发表这些贺电、贺信,可是我们身边的警卫人员,怎么也抑制不住为毛主席祝寿的愿望。几天前我就和卫士组的同志们商量,要给主席祝寿。12月26日这天,我很早就来到值班室,待主席醒来后,我高兴地走到主席床前,把我们警卫人员的心愿汇报给他老人家,并祝他老人家健康长寿。
毛主席听后微笑着点点头说:“谢谢同志们!”又指示我说:“你备点酒,让老廖师傅给做四菜一汤,请大家吃饭。”主席还特别嘱咐我说:“别忘了烧锅炉的工人和秘书同志,请他们一起来。”毛主席就是这样模范地执行党的规定,俭朴地和身边工作人员一起度过了他的六十大寿。当天夜里,毛主席乘专列抵达杭州刘庄,开始主持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工作。
81岁毛主席指挥作战,打了60多分钟,成功收复三岛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领导人和缔造者,同时也是伟大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对我国的革命进程有着不可争论的贡献。在其81岁高龄的时候,还指挥了人生中最后一次军事作战,堪称经典。
1974年,中国宣布对西沙、中沙、南沙和东沙群岛的所有权。但是就在宣布结束后的几天里,南越便派出了3艘驱逐舰和1艘护卫舰,再一次大胆的侵入我国西沙永乐群岛海域。
南越仗着美国赋予的军舰,无故的冲撞我国捕鱼船,造成了当地渔民不可逆转的损失。南越的蛮横不仅于此,还占领了金银岛和甘泉岛。后来虽然我国对南越的恶劣行为进行了口头警告,但很显然是在浪费口水。
随后周总理在详细的了解了情况后,感觉问题比较严重,甚至可能会发生一场局部战争。因此请示了毛主席,在报告上周总理明确指出需要加强当地巡逻和相应指挥,来守卫西沙群岛。
毛主席随后在报告上郑重的批了两个字:同意!并且指出:“看来,不打一仗,不足以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
1月19日上午10点25分,4艘越南军舰再一次如入无人之境闯进我国海域,并打响了第一枪。我军在毛主席的指挥下迅速出击。只用了仅仅一个小时,南越的四艘军舰就有三艘遭受重创,只剩下一艘在苟延残喘。11点32分,中国海军的增援赶到,合围将最后一艘军舰击沉。
在这场战争中,一共收复了金银、甘泉、珊瑚三座岛屿。此战以后,西沙群岛归属中国大陆实际的控制管辖下。
作者: 禅梦 时间: 2020-12-15 06:11
毛主席的诗词挽联,又一种帝王的霸气。
作者: 山色空蒙 时间: 2020-12-15 10:29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0-12-15 10:34 编辑
因毛主席一个命令,他坚守此地长达半个世纪,时隔55年终见毛主席遗容!
他给毛主席当过5年警卫,复员回家后,在深山当了50多年农民,即使在他人生最困难的时候,他也不曾公开自己曾经是毛主席警卫员的身份。这个人就是奉孝同。
1955年5月14日,毛主席接见奉孝同所在的警卫团一中队。期间毛主席提出要给大家安排了一项任务—以探家为名做农村调查工作。
调查结束后,奉孝同回到北京把调查结果写成材料汇报给毛主席。1955年7月20日上午,毛主席在菊香书屋听取了奉孝同等人的汇报,期间主席说:“你们见到了农民,我见到了你们,也间接地见到了农民。”汇报结束后,毛主席请奉孝同等人吃了个便饭。
1958年2月,28岁的奉孝同复员,临走之前,毛主席告诉他:“你回家以后,不要摆架子,要和群众打成一片,了解群众的生活情况。”奉孝同严守纪律,回乡后从没有把自己特殊的身份告诉过父老乡亲,镇里的干部也只知道他参加过抗美援朝作战。对于这个秘密他守了54年,只有他妻子知道。
他坚守军人的机密,54年时间里他将当年的光荣深藏在心底,只把自己当成最普通最平凡的山野农夫。
2013年11月17日上午,奉孝同在家人陪同下,来到天安门广场南端的毛主席纪念堂,为了这一天他盼望了55年。当看到毛主席遗容,奉孝同再也控制不住喊了声“毛主席”,就痛哭失声到说不出话来。
历史 中国历史 毛主席 奉孝同天安门广场
他是毛主席的警卫员,替主席挡下致命一棍,活了100岁高龄
今天介绍的这位,名叫蒋泽民,人生经历更加丰富。
蒋泽民是辽宁黑山县人,是个热血青年,九一八事变刚刚发生时,很多老百姓还不知道怎么回事,18岁的蒋泽民就拿起一把镰刀,去投奔抗日义勇军。
当时,东北有好几支义勇军,但大多是江湖草莽性质的,有点像上山入伙,你得有枪有马才行。
蒋泽民只有一把镰刀,处处碰壁,只好回家想办法找枪找马。
蒋泽民家里本来有马,但被地主刘四聋子抢走了,蒋泽民就去找他,说:“我现在要投奔义勇军,需要马,我的马被你抢走了,现在限你三天时间还给我,不然老子先拿你这个汉奸开刀!”
刘四聋子也听说了蒋泽民参加义勇军的事,知道他说到做到,只好乖乖地把马还给了他。
至于枪,蒋泽民打听到临近村子一个地主家刚买了一把小手枪,就跑去他家里“借枪”。蒋泽民把自己抗日救国的想法一说,没想到这个地主是个开明人,觉得手枪在自己这里只能保一家平安,不如给抗日义士用来保家卫国,于是就把这把精致的小手枪送给了蒋泽民。
有了枪和马,蒋泽民索性自己拉起了一支队伍,到处打日寇、打汉奸。这一年,蒋泽民还只有18岁,可谓少年英雄!
现在经常有人说当年的东北人没骨气,甘当亡国奴,其实,在民间有非常多的像蒋泽民这样的草莽英雄,他们一无领导,二无粮饷,凭着一腔热血,克服了重重困难,到处打击日寇,这种精神是不容抹杀的!
起初,蒋泽民抗日的方式非常原始,就是像东北常见的“胡子”的做法,骑着马到处跑,碰到日伪军就打,打不过就跑。
但是很快,蒋泽民就发现这样不行,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武装,其实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根本打不赢。于是,他主动带着队伍参加了东北抗联,成为第四联队的一部分。
有了东北抗联的锻炼,蒋泽民的进步也非常快,尤其是枪法,百发百中。
1935年的一天早上,蒋泽民在山中遇到一个人,鬼鬼祟祟的,蒋泽民知道,这一定是日本人派来侦查的奸细,于是就要活捉他。那人撒腿就跑,蒋泽民紧追不舍,竟然被那人带进了日军驻地,很多日军围上来要抓他。
蒋泽民一边还击一边跑,不料又闯进了另一处日军的营地,这群日军当时正在集合,事出突然,一点准备都没有,蒋泽民举起枪就是一梭子子弹,当即打倒了五六个日寇。
蒋泽民钻进一条小山沟,利用小山沟狭窄的有利地形,又打倒了好几个日寇,顺利逃脱,毫发未伤!
后来,抗联为了培养他,就派他去苏联莫斯科大学留学,一直到1938年回国,奔赴延安,又在抗大学习保卫工作,成为毛主席的保卫参谋。
蒋泽民在毛主席身边保护了三年,处置过好几次特务暗杀事件,比如在1941年9月,毛主席在接见一位国民党官员的时候,一个军统的特务拿着一根棍子,悄悄地向毛主席靠近。
当时场面有点乱,没有人注意到这个特务,但就在他举起棍子往主席的头上砸的时候,蒋泽民一个箭步冲过去,举起右臂,硬生生地把棍子挡了下来,然后一脚把他踢翻在地,让几个警卫员把他绑了起来!
(图:毛主席身后就是蒋泽民)
这次事件太惊险了,如果不是蒋泽民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后果不堪设想!
而蒋泽民也因为这次挡棍子,右臂差点骨折,好几天都抬不起来。
后来,蒋泽民说:“保护毛主席的安全,永远高于我的生命!”
重庆谈判时,大家都知道毛主席的保镖队伍有著名的“一虎二龙三鼠”,其实,蒋泽民当时也作为毛主席的副官同行,贴身保护毛主席的安全。
解放战争开始后,因为蒋泽民是东北人,被派回东北,作为后勤干部,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等。
建国后,蒋泽民又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主要在沈阳军区后勤部工作。
蒋泽民生于1913年,到2012年去世,享年100虚岁。
作者: 山色空蒙 时间: 2020-12-15 10:37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0-12-15 16:57 编辑
当年与毛主席合照的少年男女,后竟真成了夫妻,称最感谢的是主席
1959年6月25年,南下视察的毛主席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在此次韶山之行中,毛主席留下了许多温馨亲切的合照。其中有一张是毛主席与一群少先队员的合照,系着红领巾的毛主席搂着两个少先队员,笑的合不拢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两名少先队员,后来竟真的成了夫妻!
小姑娘名叫彭淑清,小男孩叫蒋含宇。当时毛主席来韶山视察,他们来人代表韶山小学向主席鲜花。由于这段特殊的经历,两人的关系在那之后日渐亲密,上大学时二人早已确定了情侣身份,后在1971正式结为夫妻。
当提起毛主席,夫妻二人都面露笑容,说最感谢的便是他。在结婚之后,他们每逢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都会回韶山纪念毛主席,到目前为止,已经坚持了40多年了。
对于二人的结合,当时有人是这样形容的:经典照片为媒,成就中国第一幸运伉俪。
夫妇二人在当年和毛主席的合影前拍照纪念
他是毛主席的学弟, 不会“打仗”, 但战功卓著成开国十大将之一!
开国十大将军之中,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人有很多,比如战神粟裕,就十分的厉害打过很多的仗,而且每战必胜。
但是在十大将军之中有一个人,没有亲自指挥过兵团作战。被人戏称为不会“打仗”,但他用笔横扫千军,战功卓著。
他就是谭政。
谭政6岁时在七星桥私塾读书启蒙,在这里认识了他一生的好友陈赓,两个人的友谊伴随了一生,并且双双被封为大将。
之后谭政就读于东山学堂。
东山学堂是近代一个十分著名的学堂,这里可以说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学堂。
东山学堂先后走出毛泽东、毛泽覃等一大批的风云人物,因此谭政对学长毛泽东十分仰慕,一直想要接识。
后来没想到毛主席的学弟谭政,成了毛主席的第一任秘书。
谭政从东山学堂毕业后当了一名小学教师,村里人都叫他“白面先生”。
谭政在参加红军后,某领导问将军:“给你十发子弹,能否命中十人?”
将军摇头。
又问:“五个人呢?”
将军又摇了摇头。
又问:“三个人呢?”
将军又摇了摇头,然后看到领导脸色不高兴,于是急忙补充道:“可能吧”。
领导听后,叹了口气,说:“那你就别拿枪了,好好的用你的笔,去笔扫千军吧。”
因此谭政一生都在用自己的笔杆子,建立着彪炳的战功。
作者: 山色空蒙 时间: 2020-12-16 08:32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0-12-16 08:34 编辑
老照片:向钱三强敬酒的毛主席,参观齐白石画展的周总理!
1959年9月30日,毛泽东与宋庆龄同赫鲁晓夫、胡志明在新中国国庆十周年宴会上。
1951年,向钱三强敬酒的毛主席!
托腮微笑的周总理!
1971年7月,周总理会见秘密来华访问的基辛格
1958年, 周恩来和华君武、王朝闻、邵宇、钟灵、徐明(自右至左)等参观齐白石画展。
作者: 山色空蒙 时间: 2020-12-16 08:35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0-12-16 08:43 编辑
毛主席在十九岁时写了一篇作文,令国文老师赞叹不已
【核心提示】毛泽东主席一生喜欢读二十四史,尤其喜欢读《史记》,他在早年就已经熟读之,且往往有自己的独特的读书心得体会。那么,对商鞅徙木为信这件事,毛泽东主席是如何看待的呢?
毛泽东主席一生喜欢读二十四史,尤其喜欢读《史记》,他在早年就已经熟读之,且往往有自己的独特的读书心得体会。那么,对商鞅徙木为信这件事,毛泽东主席是如何看待的呢?
商鞅是战国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也是历史上最主要法家代表人物之一。
秦孝公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史称“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彻底改变了秦国落后挨打的局面,使秦国国富民强,一跃而成为战国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并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但在变法之初,商鞅却遇到了许多阻力。这些阻力,既有来自甘龙、杜挚等秦国权贵的,也有来自秦国老百姓的不信任。为了清除这些阻力,商鞅一方面舌战群臣,取得秦孝公的支持;另一方面徙木为信,赢得秦国老百姓的信任。
在变法的法令公布前,商鞅特意在秦国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高三丈的木条,并贴出告示说: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金。
事情容易办,酬劳也很高,确实很诱人。不过,在老百姓的思想里,还有“天上不会掉馅饼”的朴素意识,故而大家都怀疑告示的可信度,没人去搬木条。
商鞅见无人来搬木条,又出布告,把酬劳提高到五十金。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兑现承诺,命令给他五十金,以表明他说到做到。
这就是商鞅徙木为信的故事,记载于司马迁的《史记》。
1912年,毛泽东时年十九岁,就读于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在该校学习期间,毛泽东曾写过一篇作文,题目叫《商鞅徙木为信论》。在这篇作文中,毛泽东谈到了对商鞅徙木为信的看法,全文摘录如下: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馨其说。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虽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与秦民适成此比例之反对,抑又何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车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盲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徒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徒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舌而讥矣。乌乎!吾欲无言。
在这篇作文中,毛泽东认为,法令是为老百姓谋幸福的工具,商鞅是历史上首屈一指的伟大政治家,他的变法是为“良法”,有利于富民强国。但由于当时“民智未开”,老百姓无法认识到法律的积极意义,故而逼得商鞅不得不以“徙木为信”来获取老百姓的信任。这在毛泽东看来,不仅是商鞅的悲哀,也是国家的悲哀。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年仅十九岁的青年毛泽东有此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无疑是令人敬佩的。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的国文教员看到毛泽东的这篇作文,也是称赞不已,他在毛泽东的这篇作文当中写下了许多评语,并把这篇作文作为优秀范文,在同学中“传观”。
这些评语包括:“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駸駸入古”、“精理名言,故未曾有”、“逆折而入,笔力挺拔”、“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力能杠鼎”、“积理宏富”等。
在文末,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的国文教员还写有以下总评:“有法律知识,具哲理思想。借题发挥,纯以唱叹之笔出之,是为压题法。至推论商君之法,为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言之凿凿,绝无浮烟涨墨绕其笔端,是有功于社会文字。”
毛主席工作到底有多拼命,看到这一画面连卫士都忍不住落下了眼泪 古人常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毛主席带领我们取得革命胜利后很重视这个问题。在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起程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呀。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也说:“我们应该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为了考出好“成绩”,交上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不敢有丝毫松懈,夙夜在公。为了祖国强大,人民幸福,他拼命工作,并在这期间留下了许多令人感动,并值得我们学习的感人故事。其中,最令人我感动的一个故事就是毛主席累得睡着了,嘴里还含着半个芋头的故事。
毛泽东
毛泽东半截芋头在口,卫士感动落泪
故事发生在1957年2月,毛主席为了写《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接连两天两夜没有合眼了,当时的卫士封耀松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封耀松18岁被调到中央警卫团给毛主席当贴身侍卫士,给毛主席做了近4年卫士,封耀松基本摸清了毛主席的习性。比如毛主席每逢大事时常几天几夜不睡。毛主席吃饭没有规律,大多数都是在卧室里吃。毛主席思考问题不喜欢有人打扰。
毛泽东与卫士
当时封耀松看到毛主席又是几天没合眼,而且还没吃饭,他就守在门口等待机会。当他看到主席稍事休息的一个机会,小声劝道“主席,您已经十多个小时没吃饭了。给您搞点吃的来吧?”
“好吧,烤几个芋头来。”毛主席同意了。可封耀松建议做点好吃的,补充补充营养。可眼里布满红丝的毛主席望着他,满脸倦容,勉强说道“不用搞了。你给我烤几个芋头来就行。”一挥手,“去吧!”又低头开始写字。
封耀松不敢多说话了,赶忙跑到厨房,让厨师师傅帮着烤了6个芋头。当他端去书房时,只见毛主席斜靠在大床上,手里还拿着文稿睡着了。毛主席实在是太累了!
十多分钟后,屋里传来主席的咳嗽声,封耀松赶紧进去把芋头送过去。主席放下笔和文件,双手搓搓脸,拿起一个就吃了起来,而且还吟诵起了诗句。封耀松就轻轻退出了书房。
大约又过了十几分钟,里面吟诵的声音没有了,封耀松仔细听,隐隐听到打呼噜声。封耀松轻手轻脚走进屋,看到碟子里只剩下一个芋头,毛主席头歪在右肩一侧已经睡着了。封耀松感觉毛主席的鼾声怪异,走近仔细一瞧,吓了他一跳,只见主席嘴里含着半个芋头,还有半个芋头在手里握着,随着鼾声起伏。封耀松看到毛主席累成这个样子,心里难过,眼眶发酸,眼前模糊。他轻轻地去扣主席嘴里的芋头。
毛泽东
他把主席嘴里的芋头抠出来,也把主席惊醒了。虽然当时毛主席朝他发了火,可封耀松哭着说道:“主席,求求你,你必须休息了,求求你......”
毛主席了解到情况后,给封耀松道了歉。封耀松不难不怪主席,因为他知道这是长期不休息的都有的急躁脾气,他再次恳请毛主席休息。
毛主席愧疚地对封耀松笑笑,抬起右手,手指在头顶上画了两个圈:“天翻地覆,天翻地覆喽。”他对封耀松说,“好吧,小封,我休息吧。”
读后的两点感悟
1.毛主席之所以值得后人敬仰,在国内外闻名,除了他拥有大智慧、大胆略以外,还在于他拥有的大人格。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试问历史上有几个人能够做得到。
2、我们没有不努力的理由。不要再抱怨命运的不公,不要再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连毛主席为了国家的事业都曾拼命工作,当下的我们还有什么不去奋斗,不去努力的理由。
作者: 山色空蒙 时间: 2020-12-16 11:08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0-12-16 11:14 编辑
国庆大典毛主席请来当年要开除自己的校长,一代伟人做法令人敬佩
白云悠悠,红旗飘飘。在临近国庆之际,毛主席邀请了自己曾经的老师和同学一同参加庆典。在众多熟悉的身影中却没有找到主席青年时期的老师—张干。毛主席不免有些失落,连忙询问一位同志张干先生的情况。
毛主席对张干先生言语之间的关心引起了宾客们的关注,原来,这位张干先生曾与毛主席有过一段“敌对”的过往。
逃学罢课,校长辞退
将时光机转向1915年。当时,一战爆发,国外局势动荡,国内各派纷争,军阀混乱。旧中国的学生少了一点书生气,多了些热血莽撞。
那时候的毛主席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教育厅颁布一条新规:从今年秋季起,每名学生需缴纳十元学杂费。
这十元在那个年代是笔不小的数目,尤其对于一些穷学生来讲更是一种负担。
时任校长的张干先生对这项新规是极力推行的,但却遭到学生们的抵制。学生们不怕校长,认为这项新规有违“民主”和“平等”,便纷纷罢课逃学,甚至到街上发传单,闹出不小动静。
这场轰轰烈烈的“抵张运动”就此开始,老师主任们也拿他们没什么办法。
青年毛主席也加入了这场运动,胆大点子多的主席甚至提出来更好的解决办法。他认为,仅仅是发宣传单是起不到什么效果的,群众也不一定看得懂,他要做的就是把事情渲染得更容易激发“民愤”。
于是主席重新拿来纸和笔,亲自书写一份能够击中张干先生要害的宣传单。他用热情饱满的笔调义正言辞的控诉张干先生的行为,“行为不当,教学失败……”,“破坏平等民主……”。这份“驱张宣言”完成后又被其他同学发放到其他地方,确实对张干先生带了来不小的影响。
学生们闹得不可开交,学校也不能正常上课。
张干先生忍无可忍,召集其他同事开会宣布开除包括青年毛主席在内的十七名学生。一些老师们纷纷劝解,认为学生虽有错但本性并不坏,只要好好教育让他们改过自新,便就会将大事化了。张干先生于是撤掉开除,改为记过处分。
这下,所有学生都不满意,继续将事情发酵大,最后闹翻,张干先生不得不离职,离开了这群学校。
时光又回到庆典,当年帮毛主席等学生请求的老师王先生,现已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王先生回忆起这段往事不禁感概万千,仿佛这场闹剧就发生在昨天。毛主席懊恼不已,自责道“赶走张先生是没有必要的,他是校长,这规定不是他想不做就能不去做的,这十元学杂费的事也不能全部怪罪于他”。
主席问从前的老师张干先生现在还是否教书,那位老师连忙回答:“在的,张先生一直在教书,现任一中学的数学教员”。
生活窘困,难以开口
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离职后,张干先生并没有转行,而是继续去到别的地方教书。他现在还记得当年的青年毛主席,并且在得知自己当年的学生成为一国领袖后更是骄傲不已。
可开心之余又有了担心,因为他记得了自己曾用四十年积蓄购置田产一份,“这不就是会定为我是地主了嘛!”他叹息道。另外,他之前还发给毛主席一封电报,劝他不要固执,应该赴约去重庆谈判,这不就是又帮了蒋介石说话。
中年时要处分毛主席,老了又“干出”这种事,张干先生此时是担心害怕又十分懊悔,于是常常陷入困境,生活上也窘迫不堪。曾有人让他向毛主席写信帮忙,张干先生坚决不同意,可到独自一人的时候又想拿笔写下信,矛盾缠一身,无奈只好作罢。
不计前嫌,邀请盛典
又回到庆典。当年张干先生的同事周老师向毛主席说起了张干先生的处境,希望主席能够帮一帮他,“他还是有自尊心的,又不想麻烦您,唉”。
主席听后,连忙点头:“为何不早说,有难处就要提出来,对张干先生这种教育家,国家是应当要照顾的”。主席一番话语让在座的老师同学十分感动。“张干先生身上就是有种湖南人的韧劲,吃苦肯干,兢兢业业”大家纷纷称赞道。
几天后,毛主席向湖南省主席致信,特准张干先生和罗元鲲两位古稀教育家予以国家补贴,每月都会给津贴大米若干,以此表示慰问之情。
在得知毛主席向两位老先生给予帮助后,张干先生立刻坐在书桌前,颤颤巍巍的写下一封信,向主席表示感激之情。
主席收到信后也立刻写了封回信,言语间满是对老先生无尽的关切,字字温暖人心。回信让张干不禁落下眼泪,之后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
在主席的邀请下,张干于1951年的国庆参加了盛大的典礼。
师生相见,泪如雨下
游园里百花齐放,风景美如画。在中南海丰泽园,张干先生下车后见到了几十年未碰面的主席。
毛主席热切的迎上来同张干先生握手,亲切的向老师问好。张干先生在看到主席后眼中含满泪水,一遍遍说着“润之”,“润之”。
在饭店里,毛主席和他聊起往事,“也怪我,当年我也虎得很,造成不少麻烦,只希望先生不再怪罪于我”,主席真诚说道。张干先生听后赶紧站起来想要鞠躬,主席抓住他的衣服道:“先生不必这样,我知道你是不在意的”。在座的人听后也笑了起来,氛围好得很。
张干先生从北京回到湖南后,成为省政府参事室的顾问。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薪酬足够一家人生活。张干先生也不辜负主席的苦心,和他在教书期间一样尽心尽力的为国家做贡献。
再后来,张干先生身体愈加虚弱,偶有同主席来往书信。主席每一封信都及时回复,还派人给张干先生塞了份钱款,张干先生不接受,最后耐不住派遣的人一番劝告,最终收下。张干先生从病床上下来,赶紧鞠躬表示自己对国家的感激之情。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意识已经模糊的张干先生还没有忘记毛主席,嘴里一遍遍念叨“润之”,“润之”。
结语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代伟人的胸怀是堪比大海般广阔。曾经年轻时的轻率莽撞,再到平易近人,真情意切的关心自己的老师,关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毛主席展现了令人钦佩和尊敬的胸襟与智慧。
无论何时,无论身居何位,每个人都应该对老师长辈怀有感恩之情,不忘初心,不忘教诲。
作者: 山色空蒙 时间: 2020-12-16 16:01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0-12-16 16:12 编辑
杨开慧手写信曝光,字里行间充满对毛主席的思念!
兴学社会2020-11-28 10:37
投诉
分享1/14
1927年8月底,毛泽东在湖南离开自己的妻儿去指挥秋收起义,杨开慧携儿子们回到板仓居住。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她悄悄地作好了最坏的准备,把三年来自己所创作的手稿分别藏放在了一些隐蔽的地方。若干年后部分手写信被人们发现,字里行间中无一不透漏着对毛主席的思念。
杨开慧是湖南省长沙县板仓人,她的父亲远涉重洋去留学只为了救国救民。杨开慧和母亲在相互陪伴下度过了一段艰苦岁月。
1927年8月底,毛泽东在湖南离开自己的妻儿去指挥秋收起义,杨开慧携儿子们回到板仓居住。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她悄悄地作好了最坏的准备,把三年来自己所创作的手稿分别藏放在了一些隐蔽的地方。若干年后部分手写信被人们发现,字里行间中无一不透漏着对毛主席的思念。杨开慧是湖南省长沙县板仓人,她的父亲远涉重洋去留学只为了救国救民。杨开慧和母亲在相互陪伴下度过了一段艰苦岁月。
后来,杨开慧的父亲从国外学成归来,在一所学校任教。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经常去向杨开慧的父亲请教各种救国救民的问题,正是在这其间,杨开慧第一次见到毛泽东。
毛泽东独特的思想与不俗的谈吐使杨开慧对毛泽东十分的敬佩,再加上两人的思想高度一致,毛泽东与杨开慧陷入了爱河并于1920年冬天完婚。
1922年的时候,杨开慧光荣的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是共产党第二个女党员。中共“一大”后,杨开慧就成了毛泽东的得力助手。
毛泽东去指挥秋收起义是在1927年8月底,临走之前嘱咐杨开慧照顾好孩子,参加一些农民运动。却没想到这次话别,是这对夫妇的永诀。
之后,杨开慧带着孩子回到长沙板仓开展了地下斗争。面对严重的白色恐怖,杨开慧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武装斗争,将党的组织发展壮大,坚持了斗争整整3年。
红军在1930年的时候攻打了长沙两次。湖南军阀下令花费1000银元追捕杨开慧。杨开慧在群众的掩护下过了敌人的几次追捕,但在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偷偷回家看望孩子和母亲的时候被军阀密探发现后被逮捕。
杨开慧于1930年11月14日在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年仅29岁。
杨开慧藏于板仓老家时,1928年10月曾写了一首《偶感》,五十多年后人们修缮她的故居时才发现。诗中虽有错别字,但是对于毛泽东的思念却凝聚纸上。
很多认识杨开慧的人评价杨开慧的时候说,她从外表看是位很文静、贤惠的女子,言语不多。但从她留下的信稿和表现看,其内心世界丰富,意志异常坚强。杨开慧是一名优秀的,合格的共产党员。
无论在革命的顺境还是逆境,她都以满腔的热情,致力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在她被捕以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她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和妻子的气节,坚决没有背叛党和自己的丈夫。
听到杨开慧牺牲的消息时,毛主席满含泪水,悲痛地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似乎对与杨开慧的死久久不能释怀。
而到了晚年更是常常提及,缅怀不已。把杨开慧当作他一生最爱的革命伴侣。
杨开慧虽然有一半女子没有的刚劲气节,却在手稿中流露出自己身为女人软弱的一面。信中表示,她是软弱的,自己一个人也是孤寂的。这是怎样一种深沉的爱才能让她独自熬过那段痛苦不堪的岁月啊,至死也不愿出卖自己伴侣与坚守的信念。她,当真对的起“骄杨”一称谓。
欢迎光临 忘忧草家园 (http://wyc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